张雪花;拓小义;崔琼;麻兵娟;刘文惠;白金娥
目的:探讨IC U复合型外伤机械通气患者采用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镇静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 IC U复合型外伤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诱导量咪达唑仑0.08~0.33mg/kg静推,观察组给予咪达唑仑0.05~0.1mg/(kg · h)联合芬太尼0.5~1μg/(kg · h)微量泵注入维持,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0.08~0.2mg/(kg · h)微量泵注入维持。观察两组镇静镇痛前后血压、心率、呼吸、血气分析、镇静镇痛评分(Ram say评分)及停药苏醒后配合治疗时间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在镇静后2 h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呼吸、血气分析均好转,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观察至72h镇静满意度,机械通气至停药苏醒后配合机械通气治疗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对 IC U复合型外伤患者机械通气镇静效果比单用咪达唑仑好,且镇静用药时间缩短,对减少并发症早日脱机有力,值得在IC U推广。
作者:刘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对比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儿童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85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取氯胺酮静脉麻醉,观察组43例采取七氟烷吸入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清醒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镇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为儿童进行手术治疗时,氯胺酮静脉麻醉镇痛效果更加明显,然而患者术后苏醒较慢,患儿容易出现较多不良反应;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可快速起效,患儿耐受性好、麻醉并发症少,便于患儿术后快速苏醒,在患儿短小手术中更为适用。
作者:夏凌云;兰丽丽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螺内酯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CHF)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4例CCHF(NY-HA Ⅱ~Ⅳ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7),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mg/d ,观察2组治疗6个月后的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97%(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LVEDd明显减小,而LVEFI明显增加,NYHA分级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小剂量螺内酯治疗有助于提高CCHF的远期疗效,可抑制CCHF患者的心肌纤维化,改善其左室重构和心功能。
作者:赵忠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总结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36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围术期护理方法。结果:3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住院13~52d ,平均(28.3±3.3)d。术后当日有28例症状改善,6例在术后3d内症状改善,2例无改善。术后2例出现呼吸衰竭,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5例发生多尿症,4例发生中枢性高热,2例发生胃肠道反应,2例发生压疮(Ⅱ级),3例再次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经对症处理、治疗,症状全部消失,均痊愈出院。结论:在围术期对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给予细致、周到的护理,对于加快康复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刘洋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钽棒植入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ARCOⅠ、Ⅱ期的ANFH患者采用股骨头髓芯减压后植入钽棒并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果:所有患者经过7~24个月(平均13个月)的随访,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活动范围接近或恢复正常,除2例患者进展为ARCOⅢ期外,其余股骨头均无塌陷,影像学检查结果示股骨头囊性变消失,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4.2±7.1)分提高到术后(83.9±8.6)分。结论:钽棒植入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梁红锁;黄克;李林;张波;韦程寿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52例 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2例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46.05%;以静脉给药方式为主,占83.55%;引发ADR的药物多的是抗感染药(占27.63%)和中药注射剂(占17.11%);ADR的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和ADR知识的宣传,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陈洪喜;王佃荣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帕诺洛司琼与利多卡因用于减轻罗库溴铵注射痛效果的比较。方法:200例需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的患者,A S AⅠ~Ⅱ级,随机分为A、B、C和D组,每组各50例。给予静脉预处理液前关闭补液,A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 ,B组静脉注射帕诺洛司琼0.25mg ,C组注射利多卡因40mg ,D组注射帕洛诺司琼0.25mg+利多卡因40mg ;1min后开放补液,予咪达唑仑0.1mg/kg ,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予罗库溴铵0.6mg/kg ,以4点评级来评价患者对罗库溴铵注射痛的反应并记录疼痛发生的频数。结果:D组1~3级的例数均显著低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诱导前予帕洛诺司琼联合利多卡因静脉预处理可有效减少罗库溴铵注射痛的发生。
作者:邝立挺;张涛;修欢欢;徐康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论,从传统的目标导向转变到过程管理,从结果导向到发展导向,从单向评价到系统评价,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护理管理工作中[1]。为了建立起符合护理人员工作实际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在探讨应用平衡记分卡进行护理绩效管理。本文从平衡记分卡在国内外医院护理绩效管理的研究应用现状、平衡计分卡护理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运用平衡记分卡实施护理绩效管理应注意问题等进行综述。
作者:朱新青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旨在研究CK及CD68对胃肠道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41例胃肠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癌(实验组)和28例正常淋巴结(对照组)中的CK及CD68蛋白的表达。结果:CK在实验组的阳性率为85.37%(35/41),显著高于对照组14.29%(4/28)( P=0.000);CD68在实验组的阳性率为19.51%(8/41),显著低于对照组67.86%(19/28)(P=0.000)。Spearman分析提示在胃肠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组织中CK表达与CD68表达呈高度负相关( r=-0.841,P=0.000)。结论:免疫组化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可以作为肿瘤细胞淋巴播散的指标。CK及CD68两者联合检测可应用于胃肠道淋巴结微小转移癌的检测。
作者:高福平;刘筱韵;魏谨;马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在手术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意义。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5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手术的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11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间术后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对乳房外形满意率差异;入院时、术前及术后第2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进行评测,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对乳房外形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1.43%显著低于对照的39.29%,P<0.05。术前及术后第2周观察组患者 HAMA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术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中应用循证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李莉;付再碧;林义秋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动态MR和螺旋CT 多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5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动态M R和螺旋C T 多期扫描,分析两种扫描方式的强化特征。结果:本组45例小肝癌患者共发现57个病灶,其中37例1个病灶,4例2个病灶,4例3个病灶以上,病灶平均大小为(1.9±1.1)cm。所有患者的两种扫描中信号、密度集中表现在动脉期,发现的病灶分别有46个、32个。所有患者动态M R和螺旋C T的强化特征典型表现为高-低-低(85.96%、66.67%)、高-等-低(87.72%、15.79%),其余为不典型表现。结论:小肝癌行动态M R和螺旋C T 多期扫描均能够显示强化特征,但动态MR更加能够充分反映小肝癌富血供的特点,在诊断上优于螺旋CT扫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强;徐旭军;何易;刘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根据组织胚胎学课程特点,结合学校教改规划,构建“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编写了组织胚胎学学习指导方案,并以此为依托,采用“图”、“案”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作者:刘建春;苗宇船;高岚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骨科术后伤口的感染情况,调查病原菌的构成、动态以及药敏变化。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两年中骨科术后伤口分泌物培养的115例阳性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调查中,G+球菌感染占35.7%, G -杆菌感染占64.3%,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16.1%,铜绿假单胞菌占17.9%。表皮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率达到83.3%,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100%敏感,对喹诺酮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有60.0%以上的耐药率。G-杆菌对喹诺酮类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耐药率在35.0%以上,对头孢三代的耐药率在50.0%以上。结论:骨科伤口感染菌谱发生变化,G+球菌感染呈下降趋势,非发酵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机会致病菌感染增加。细菌的耐药程度逐年增加,应根据分离株耐药特点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作者:丁才智;谈涛;张大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后口服复方短效避孕药妈富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收治240例人工流产的女性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人流术后服用抗生素和产妇安合剂,观察组加用妈富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月经复潮、术后并发症及再次妊娠等情况3个月。结果:观察组术后出血量及时间低于对照组,术后闭经、经量减少、盆腔炎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月经复潮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3个月无再次妊娠。结论:人流术后开始口服复方短效避孕药妈富隆能减少人流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并能安全有效避孕,减少重复流产。
作者:张媛;张源凤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脑出血的C T定位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每组各67例。介入治疗组行CT定位的介入治疗,保守治疗组采取常规药物保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疗效,判断急性脑出血CT定位及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介入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57%,保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53.73%,介入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脑出血的患者,进行CT定位的介入治疗,具有更高的有效率,降低死亡率,提高预后,更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陆晖;卢丽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预用麻黄碱的临床效果,探讨麻黄碱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临床价值。方法:将122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1例,两组产妇入室后均常规吸氧,开放上肢静脉通路,对照组快速滴入乳酸钠林格液500ml后实施CSEA ,观察组肌注麻黄碱20mg ,然后实施CSEA。结果:两组产妇剖宫产前 MAP、H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 MAP高于对照组;HR、SHS发生率、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麻黄碱可以明显减少 CSEA 过程中SHS的发生,使剖宫产手术麻醉过程血压、HR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作者:戴东明;胡乃浩;是阳;沈进;吴淦;盛和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LEEP治疗CIN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1例经阴道镜下活检诊断为CIN的患者使用LEEP术,分析比较病理结果。结果:LEEP活检诊断与术前阴道镜下活检诊断结果完全符合率为65.3%,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差异较大,P<0.05。结论:LEEP是诊治CIN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李先银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阑尾炎的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2-2009年期间收治的48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结果:手术治疗39例,非手术治疗8例,转上级医院1例。结论:老年急性阑尾炎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及时、准确诊断,以尽早手术治疗为主,并做好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冯杰;张敏剑 刊期: 2014年第19期
慢性胰腺炎在我国已越来越常见,疼痛是慢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之一,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发作的频率逐渐增加,无症状期进行性缩短,终进展为持续性疼痛,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临床上慢性胰腺炎疼痛的治疗是一个难题,尽管治疗手段繁多,但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特别是镇痛药物应用的不规范性,常以失败告终。近几年来,笔者在使用镇痛药物对慢性胰腺炎疼痛阶梯化、个体化治疗及药物监护方面取得一点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淑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滑膜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双手、腕和足部小关节。目前主要诊断依据是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清晰显示关节滑膜、滑膜的血流情况以及软骨和骨的侵蚀性病变,在关节病变的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多[1]。跖趾关节是R A易侵犯的小关节,在R A的诊断、临床治疗和病情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RA患者的跖趾关节进行观察,同时与临床检查一一对比,分析RA患者跖趾关节病变的超声表现与临床检查的一致性。
作者:刘敏 刊期: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