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奥拉西坦治疗颅脑外伤硬脑膜下血肿并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邹祥

关键词:奥拉西坦, 颅脑外伤, 硬脑膜下血肿, 后遗症
摘要:目的:观察奥拉西坦在治疗硬脑膜下血肿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由颅脑外伤造成的硬脑膜下血肿患者21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对照组107例。对照组施行手术与抗生素、甘露醇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增加奥拉西坦。对患者追踪观察60d以上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增加奥拉西坦的观察组在剧烈头痛、呕吐、躁动不安、偏瘫、失语等各项表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拉西坦对改善由颅脑外伤造成的硬脑膜下血肿后遗症方面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术前及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通过对6790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血清四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术前及输血前对四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性。方法:对6790例术前和输血前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其血清中乙肝病毒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在6790例患者中,HBsAg 阳性656例(9.66%)、抗-HCV 阳性76例(1.12%)、抗-HIV阳性(已经确证实验室确证)9例(0.13%)、抗-TP阳性145例(2.14%)。结论:为了维护医患利益,规范医疗操作,减少医疗纠纷,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必须对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

    作者:刘泽芬;金华强;马顺高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腹腔镜治疗疑难复杂急性阑尾炎158例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疑难复杂阑尾炎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行腹腔镜治疗的疑难复杂急性阑尾炎15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58例患者中,除17例因异位急性阑尾炎、回肠憩室、Crohn病、阑尾肿瘤等中转开腹手术,其余141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治疗,未发生阑尾动脉出血、肠瘘、腹腔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可适用疑难复杂阑尾炎的治疗,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钟云;沈方敏;柳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盐酸氨溴索治疗158例足月新生儿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配合常规疗法治疗足月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58例确诊为足月新生儿肺炎的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营养支持治疗、吸痰、氧气吸入、控制感染及雾化吸入等),治疗组在上述疗法上加用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总体疗效、缩短住院天数及改善临床表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配合常规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临床上可大力推广。

    作者:陈凤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龙血竭在妇科有创治疗后期的外用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龙血竭在妇科有创治疗后期的外用疗效。方法:对2013年在我院妇产科门诊进行有创治疗后伤口延迟愈合、渗血、溃疡形成的30例患者,给予龙血竭粉末局部外用。结果:宫颈治疗后出血的6例放置3次出血停止,4例给予放药加阴道填塞1次,继续放药2次,出血停止,10例外阴H PV感染治疗后伤口延迟愈合的局部用药1周创面愈合,10例外阴白班治疗后溃疡形成的局部用药10d后溃疡愈合。结论:龙血竭外用对妇科有创治疗后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作者:任丽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对比分析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方法:对70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在7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在Ⅰ级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有92.35%的准确率,而通过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测仅有81.48%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在Ⅱ~Ⅳ级的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有96.20%的准确率,而通过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测仅有82.25%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中Ⅴ级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有92.16%的准确率,而通过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测仅有81.25%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要明显好于头颅CT血管造影(CTA)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允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循证护理在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将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后合并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传统护理方法)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循证护理模式),每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护理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情况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止血成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中,可提高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成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钟洪菊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护理干预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观察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变,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心理护理、饮食管理、引导患者正确应对方式、提高护理人员水平。结果: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干预以后随访3~6个月,平均(4.78±1.78)个月,观察组躯体功能评分(59.28±7.89)、心理功能评分(58.56±8.43)、社会功能评分(59.78±9.5)、物质生活评分(58.56±8.56)均高于对照组的(50.38±7.78)、(51.34±9.45)、(51.98±8.45)、(51.45±8.67)分( 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也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朱登凤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重度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抢救措施和血胆碱酯酶活力变化的临床探讨

    目的:观察重度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抢救措施与血胆碱酯酶活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方法:全部患者均给予清水彻底洗胃、导泻、利尿促进排泄,必要时给予血液灌流,反复给予阿托品,尽早足量使用复能剂,在使用复能剂前、12h内阿托品化时、12~24h、48~96h、144~192h观察Bche活力的情况。结果:Bche活力随时间变化情况,使用复能剂前401±215,12h内阿托品化时525±232,12~24h :1032±423,48~96h:2351±568,144~192h:4967±963。但有6例患者在中毒后长时间处于低酶状态而没有回升,结果3例出现反跳,2例出现呼吸肌麻痹,导致死亡2例。结论:合理使用复能剂,避免低酶状态,尽量使Bche活力随时间变化逐步提高并稳定在正常值的50%~60%,结合Bche活力情况来指导阿托品的用量,尽早达到并维持阿托品化,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蒋华丽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2004-2012年临床输血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度我院用血情况,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血站管理系统软件,统计分析本院2004-2012年临床用血变化。结果:全血使用量逐年下降,近几年已经没有使用;成分输血率近几年保持100%;血浆用量大幅下降,降幅达84.7%;内科血浆使用量大幅下降,妇产科血浆使用量增加较大。结论:继续监督临床科室,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做到科学合理用血。

    作者:李立波;黄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在急诊内科对症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在急诊内科对症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60例重症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未使用对症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采取对症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临床和预后效果。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且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和B型脑钠肽的变化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在急诊内科就诊的重症心力衰竭老年患者采取对症治疗,临床总有效率更高,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和B型脑钠肽的变化更明显,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梁兵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张家港市2010-2013年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及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2010-2013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状况及病原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控策略及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张家港市2010-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信息及由我市疾病控制中心提供289份病原监测标本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年中以2011年的手足口病发病率高,在289份手足口病咽拭子样本中,共检出239份肠道病毒阳性,阳性率为82.70%,其中男143例,女96例, EV71感染82例,CoxA16感染51例,其他肠道病毒感染106例。结论:手足口病的发病在性别、年龄上有明显差异,其他肠道病毒是导致我市手足口病发病的优势菌株,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的病原及疫情监测,以更好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和诊断治疗工作。

    作者:周红娟;严飞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4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术后护理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4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临床资料,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满意度、生命质量评分以及健康知识掌握状况等数据。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程度也比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低,实验组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和健康知识掌握状况要明显上升,两组患者数据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给予患者比较科学的护理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及其家属治疗需求,提升患者的康复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

    作者:李传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高敏 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观察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的水平变化,探讨hsCRP、HCY的发生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内科因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住院患者23例,因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 ICVD)住院的患者42例,共6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101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hsCRP及HCY检测水平。结果:(1)观察组患者血浆hsCRP、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2)观察组患者血浆hsCRP与HCY呈正相关(r=0.128,P<0.05)。(3)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sCRP、HCY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浆hsCRP、HCY高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作者:史丽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临床分析 PCI 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延续护理需求

    目的:对PCI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延续护理需求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预防与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PCI患者中抽取123例作为观察对象,对其展开冠心病危险因素、血脂血糖监测结果以及延续护理需求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食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等;本组123例患者中有90%以上对延续护理不知晓,并有超过85%的患者存在延续护理需求。结论:PCI术后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依旧存在,需接受科学的延续护理,因此对患者展开延续护理知识教育的临床意义显著,值得关注。

    作者:陈晓慧;陈彦刚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奥硝唑联合克林霉素乳膏治疗细菌性阴道炎20例

    目的:探讨奥硝唑联合克林霉素乳膏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按单盲随机化原则,随机编号进行分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予以奥硝唑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克林霉素乳膏,疗程结束后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硝唑联合克林霉素乳膏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陈静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中药川芎嗪在缺血性眼底病变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川芎嗪对缺血性眼底病变的疗效。方法:从本院就诊的缺血性眼底病变患者中选取14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用200mg川芎嗪加入500ml的5%葡萄糖进行静脉滴注,对照组选用500ml的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静脉滴注。两组都是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61.4%,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药川芎嗪对于缺血性眼底病变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作者:雷洪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他克莫司、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方法:入选104例2~12岁的A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3例),给予为期4周的疗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一般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氯雷他定片及1.2%维生素B6软膏局部外用;观察组给予BCG-PSN肌肉注射,0.03%他克莫司局部外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两组治疗前、后采用SCORAD计分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计数,进行疗效判定和总有效率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治疗前,两组SCORAD计分和E计数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治疗后,两组SCORAD计分及E计数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值均<0.05)。SCORAD计分:对照组为28.12±2.74,观察组为14.25±2.12;E计数水平分别为277.85±59.53,224.75±48.52,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P值均<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5%,对照组为76.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无明显差异,不影响治疗,半年后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两组患者耐受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疗效肯定,安全性好,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荐和进一步研究。

    作者:谭彦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隐匿性乳腺癌10例诊治体会

    目的:分析隐匿性乳腺癌(OBC )诊断、治疗、预后情况,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例OBC患者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以腋窝肿大淋巴结为首发症状,病理证实为转移腺癌。其中7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2例行保留乳腺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1例仅行腋下肿块切除术。本组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08个月。9例进一步手术患者中1例术后36个月死于肺转移、脑转移。1例术后局部复发,并带瘤生存。其中1例未接受进一步治疗的患者于确诊后22个月因浸润性导管癌行乳癌改良根治术,已存活3年,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5年以上。结论:以腋下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应高度警惕OBC可能,需行病理活检。治疗宜选择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术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后全乳放疗,并辅以必要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及可能的靶向治疗。

    作者:秦宗阁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原因及围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1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静脉畸形围手术期采取有效完善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叶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ICP胎儿宫内缺氧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30例IC P胎盘(其中重度组15例、轻度组15例)和20例正常妊娠胎盘的HGF的表达。结果:ICP重度组胎盘组织中的 HGF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和ICP轻度组(P<0.01),且其表达与ICP分级之间存在等级相关(rs=0.59,P<0.01),轻度组和正常妊娠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组胎盘组织中 HGF表达的降低,可能影响妊娠期胎盘血管形成和滋养细胞的增殖,使胎儿胎盘单位缺血、缺氧引起胎儿慢性缺氧,当在宫缩等急性缺氧应激下发生失代偿时可能导致胎儿不良结局。

    作者:朱晓萍;李群锋;陆晓青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