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宗阁
目的:通过对6790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血清四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术前及输血前对四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性。方法:对6790例术前和输血前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其血清中乙肝病毒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在6790例患者中,HBsAg 阳性656例(9.66%)、抗-HCV 阳性76例(1.12%)、抗-HIV阳性(已经确证实验室确证)9例(0.13%)、抗-TP阳性145例(2.14%)。结论:为了维护医患利益,规范医疗操作,减少医疗纠纷,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必须对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
作者:刘泽芬;金华强;马顺高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舒适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0例。比较两组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 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退热时间、止咳时间、啰音消失时间、扁桃体充血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67%(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适护理可有效提高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
作者:赵云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针对小儿哮喘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后获得的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小儿哮喘患者192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哮喘患儿分为A2组(常规基础护理组96例)与A1组(整体护理干预组96例),对比A1组与A2组患儿分别完成护理后,在急诊、患儿住院次数、患儿呼气峰流速值以及临床哮喘发作次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完成护理后,在急诊方面、临床哮喘发作情况以及患儿住院的次数方面,A1组明显优于A2组(P<0.05)。A1组与A2组在呼气峰流速值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针对哮喘患儿,对其给予必要的整体护理干预,终获得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在促进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方面,显示了极其显著的价值,成功凸显了整体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吕鲜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美托洛尔12.5~25mg ,2次/d ,观察组患者在应用同等剂量美托洛尔基础上冲服稳心颗粒9g ,3次/d。治疗4周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改善率及临床症状改善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经过治疗后动态心电图和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改善率不同,对照组16例(76.19%),观察组19例(90.48%),具有显著差异( 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不同,对照组15例(71.43%),观察组19例(90.48%),差异显著( 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美托洛尔单独用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钱群飞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发病的病理基础以及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2月于我院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43例NTLE行前颞叶切除术的颞叶新鲜标本按照统一的步骤以及方法进行处理,对分层结构及其细胞形态数量进行详细的描述,根据皮层的分布以及海马结构及其他病变组织的病理学特性来对其在颞叶癫痫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这些患者的病理结果主要可以分为8个类型,其中海马硬化型以及皮质发育不良型是常见的两种类型,占34例(79.07%),而这两种改变伴随出现在10例患者中,其中常见的是肿瘤性疾病。结论:颞叶癫痫病理改变常见的是海马硬化型以及皮质发育不良型,而且这两种改变经常一起出现,目前对于颞叶切除仍然以同时切除海马杏仁核为标准的手术方式。
作者:郑玺;李长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关节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过敏性紫癜关节型患儿随机分为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C、抗组胺药、葡萄糖酸钙、抗凝治疗等,并行抗感染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自拟祛风化湿通络消癜汤等内服加消肿止痛散淤消癜汤外治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85.7%,总有效率95.2%;对照组临床治愈率68.4%,总有效率89.5%。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两组临床治愈患者随访3个月,治疗组21例中复发1例,复发率为4.8%,对照组复发2例,复发率10.5%,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关节型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率,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贤清惠;孙立华;汪宏;于明启;贤述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未作此声明者,本刊视为作者已同意文章被收录在上述数据库中。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分析椎管减压后采用利多卡因继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2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及常规硬膜外麻醉后MAP、HR及SpO2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继续麻醉后及手术后MAP、HR及SpO2,治疗组患者MAP及 HR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SpO2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继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在椎管减压后具有显著效果,可显著提高患者手术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潘英芳;段志胜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对妇产科急症中进行B超检查的应用价值探讨,为临床更加广泛的应用提供事实依据。方法:将2012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133例急症患者进行B超检查,对比分析超声诊断和临床综合诊断结果,统计分析常见妇产科病种B超检查的准确率。结果:133例妇产科急症患者B超检查结果符合率除了处女膜闭锁外,均达到70%以上,相比开腹探查和病理活检,具有无创、简便、快速等特点的B超优势明显。结论:妇产科急症中B超检查的应用价值巨大,选择将超声图像和临床病史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显著提升诊断的正确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强韩英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1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静脉畸形围手术期采取有效完善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叶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方法:入选104例2~12岁的A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3例),给予为期4周的疗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一般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氯雷他定片及1.2%维生素B6软膏局部外用;观察组给予BCG-PSN肌肉注射,0.03%他克莫司局部外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两组治疗前、后采用SCORAD计分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计数,进行疗效判定和总有效率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治疗前,两组SCORAD计分和E计数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治疗后,两组SCORAD计分及E计数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值均<0.05)。SCORAD计分:对照组为28.12±2.74,观察组为14.25±2.12;E计数水平分别为277.85±59.53,224.75±48.52,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P值均<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5%,对照组为76.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无明显差异,不影响治疗,半年后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两组患者耐受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疗效肯定,安全性好,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荐和进一步研究。
作者:谭彦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配合常规疗法治疗足月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58例确诊为足月新生儿肺炎的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营养支持治疗、吸痰、氧气吸入、控制感染及雾化吸入等),治疗组在上述疗法上加用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总体疗效、缩短住院天数及改善临床表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配合常规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临床上可大力推广。
作者:陈凤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纳洛酮联合曲马多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曲马多组和联合组,各52例。曲马多组于腹腔镜术后给予曲马多100mg ,静注;联合组给予曲马多100mg ,纳洛酮0.4mg ,静注。结果:联合组在 T0、T1h 、T6h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曲马多组(P<0.05)。联合组术后T0、T1h 、T6h时MAP、HR均明显低于曲马多组(P<0.05)。联合组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曲马多组。联合组术后2h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曲马多组(P<0.05)。结论:小剂量纳洛酮联合曲马多可增强曲马多的镇痛效果,降低其消耗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对患者术后恢复非常有利。因此,曲马多联合小剂量纳洛酮对术后镇痛效果安全、有效,是腹腔镜术后镇痛较好的方法。
作者:谢惠萍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隐匿性乳腺癌(OBC )诊断、治疗、预后情况,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例OBC患者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以腋窝肿大淋巴结为首发症状,病理证实为转移腺癌。其中7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2例行保留乳腺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1例仅行腋下肿块切除术。本组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08个月。9例进一步手术患者中1例术后36个月死于肺转移、脑转移。1例术后局部复发,并带瘤生存。其中1例未接受进一步治疗的患者于确诊后22个月因浸润性导管癌行乳癌改良根治术,已存活3年,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5年以上。结论:以腋下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应高度警惕OBC可能,需行病理活检。治疗宜选择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术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后全乳放疗,并辅以必要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及可能的靶向治疗。
作者:秦宗阁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疑难复杂阑尾炎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行腹腔镜治疗的疑难复杂急性阑尾炎15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58例患者中,除17例因异位急性阑尾炎、回肠憩室、Crohn病、阑尾肿瘤等中转开腹手术,其余141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治疗,未发生阑尾动脉出血、肠瘘、腹腔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可适用疑难复杂阑尾炎的治疗,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钟云;沈方敏;柳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探讨肝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CT表现,以加深对FNH的认识和提高对FNH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手术证实的22例 FNH的MDCT 征象。22例均经16层CT 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结果:本组22例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15~50岁。共检出病灶23个,1例病灶2个,其余21个病例均为孤立性病灶。病灶呈类圆形结节状、分叶状。平均直径4.35cm。23个病灶中肝右叶病灶16个,左叶病灶7个。平扫18个病灶呈低密度,5个病灶呈等密度改变。动脉期23个病灶除6个病灶中央瘢痕无强化外其余呈均一明显强化, C T值95~147 H U。门脉期及延迟期:14个病灶稍高密度,5个病灶等密度,4个病灶呈稍低密度。6个病灶见中央瘢痕,动脉期均无强化,4个延迟期强化;另2个中央瘢痕延迟未见强化。结论:MDCT 能较好的反应 FNH的病理特征及血供特点。对较典型的FN H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但对非典型的FN H须与肝腺瘤、肝海绵状血管瘤、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Fc-hcc)及肝炎性假瘤鉴别。
作者:龙文金;曹琴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通过观察局部揉按在女扎术中局部浸润麻醉的临床效果,探讨提高女扎术效率的有效途径。方法:选择需行小切口开腹输卵管结扎术的受术对象1005例。随机将位于偶数的502例受术对象使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立即手法揉按局麻部位约30s再施行手术的受术者设为观察组,将位于奇数的503例受术对象使用1%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后直接施行手术的受术者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手术配合状况提升30.5%( P<0.05),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揉按提高了局部浸润麻醉的麻醉效果,减轻了受术者痛苦,提高了女扎术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施兰英;肖水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舒肝宁和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4年1月收治的药物性肝炎患者35例,采取舒肝宁和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和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和疗效明显得到改善,P<0.05。结论:舒肝宁和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炎具有非常好的疗效,在临床医学中值得推广。
作者:龙云霞 刊期: 2014年第21期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风病”的范畴。近几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并且复发率高,易致残、致死,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也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本病的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总结其治疗规律亦非常必要。本文就近年来多篇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相关论文进行归类分析,以了解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概况。
作者:姚宇涵;陈卫银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提高低场磁共振对小血肿诊断的正确率,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对16例经C T检查确诊的直径2cm左右的小血肿的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T2WI序列及FLAIR序列上绝大多数小血肿灶周围有较窄的水肿带;大多小血肿灶信号不均,但无特征性M RI信号表现。结论:小血肿在常规M RI检查中,绝大多数病灶是可以得到及时诊断或提示诊断,其中T2 WI及FLAIR序列病灶周围的水肿带对诊断意义大。
作者:李全卫 刊期: 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