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英芳;段志胜
目的:观察重度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抢救措施与血胆碱酯酶活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方法:全部患者均给予清水彻底洗胃、导泻、利尿促进排泄,必要时给予血液灌流,反复给予阿托品,尽早足量使用复能剂,在使用复能剂前、12h内阿托品化时、12~24h、48~96h、144~192h观察Bche活力的情况。结果:Bche活力随时间变化情况,使用复能剂前401±215,12h内阿托品化时525±232,12~24h :1032±423,48~96h:2351±568,144~192h:4967±963。但有6例患者在中毒后长时间处于低酶状态而没有回升,结果3例出现反跳,2例出现呼吸肌麻痹,导致死亡2例。结论:合理使用复能剂,避免低酶状态,尽量使Bche活力随时间变化逐步提高并稳定在正常值的50%~60%,结合Bche活力情况来指导阿托品的用量,尽早达到并维持阿托品化,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蒋华丽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舒肝宁和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4年1月收治的药物性肝炎患者35例,采取舒肝宁和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和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和疗效明显得到改善,P<0.05。结论:舒肝宁和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炎具有非常好的疗效,在临床医学中值得推广。
作者:龙云霞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术后护理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4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临床资料,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满意度、生命质量评分以及健康知识掌握状况等数据。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程度也比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低,实验组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和健康知识掌握状况要明显上升,两组患者数据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给予患者比较科学的护理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及其家属治疗需求,提升患者的康复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
作者:李传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针对小儿哮喘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后获得的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小儿哮喘患者192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哮喘患儿分为A2组(常规基础护理组96例)与A1组(整体护理干预组96例),对比A1组与A2组患儿分别完成护理后,在急诊、患儿住院次数、患儿呼气峰流速值以及临床哮喘发作次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完成护理后,在急诊方面、临床哮喘发作情况以及患儿住院的次数方面,A1组明显优于A2组(P<0.05)。A1组与A2组在呼气峰流速值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针对哮喘患儿,对其给予必要的整体护理干预,终获得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在促进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方面,显示了极其显著的价值,成功凸显了整体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吕鲜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对PCI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延续护理需求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预防与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PCI患者中抽取123例作为观察对象,对其展开冠心病危险因素、血脂血糖监测结果以及延续护理需求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食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等;本组123例患者中有90%以上对延续护理不知晓,并有超过85%的患者存在延续护理需求。结论:PCI术后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依旧存在,需接受科学的延续护理,因此对患者展开延续护理知识教育的临床意义显著,值得关注。
作者:陈晓慧;陈彦刚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关节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过敏性紫癜关节型患儿随机分为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C、抗组胺药、葡萄糖酸钙、抗凝治疗等,并行抗感染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自拟祛风化湿通络消癜汤等内服加消肿止痛散淤消癜汤外治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85.7%,总有效率95.2%;对照组临床治愈率68.4%,总有效率89.5%。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两组临床治愈患者随访3个月,治疗组21例中复发1例,复发率为4.8%,对照组复发2例,复发率10.5%,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关节型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率,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贤清惠;孙立华;汪宏;于明启;贤述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麻醉前输注6%羟乙基淀粉在下腹手术应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后预防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结果。方法:将60例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预输注6%羟乙基淀粉组(A组)和预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后各时点收缩压(SBP)、心率(HR)的变化、低血压发生率。结果:B组在麻醉后SBP下降明显高于A组(P<0.05),B组心率增快明显高于A组(P<0.05),低血压发生率和应用麻黄碱的量B组也高于A组(P<0.01)。结论:麻醉前输注6%羟乙基淀粉能有效地预防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黄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纳洛酮联合曲马多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曲马多组和联合组,各52例。曲马多组于腹腔镜术后给予曲马多100mg ,静注;联合组给予曲马多100mg ,纳洛酮0.4mg ,静注。结果:联合组在 T0、T1h 、T6h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曲马多组(P<0.05)。联合组术后T0、T1h 、T6h时MAP、HR均明显低于曲马多组(P<0.05)。联合组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曲马多组。联合组术后2h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曲马多组(P<0.05)。结论:小剂量纳洛酮联合曲马多可增强曲马多的镇痛效果,降低其消耗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对患者术后恢复非常有利。因此,曲马多联合小剂量纳洛酮对术后镇痛效果安全、有效,是腹腔镜术后镇痛较好的方法。
作者:谢惠萍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在治疗硬脑膜下血肿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由颅脑外伤造成的硬脑膜下血肿患者21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对照组107例。对照组施行手术与抗生素、甘露醇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增加奥拉西坦。对患者追踪观察60d以上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增加奥拉西坦的观察组在剧烈头痛、呕吐、躁动不安、偏瘫、失语等各项表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拉西坦对改善由颅脑外伤造成的硬脑膜下血肿后遗症方面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邹祥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职校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促进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法:选用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对我校476名护生进行测评。结果:不同年级、不同类别中高职护生在评判性思维能力7个维度得分及总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职校中高职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体水平偏下,在护理职业教育中要从多方面着手,促进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作者:陈娟;王芳;房德芳;刘名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总结分析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子宫切除术病患不良情绪临床有效性及护理体会。方法:将100例病患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妇科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病患的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医情志护理,观察两组病患神志改善以及术后康复的具体情况等。结果:相对干预之前,治疗组病患术后汉密顿抑郁量表以及焦虑量表的评分均有所改善,所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 P<0.05,干预后对照组与治疗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 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病患术前焦虑、抑郁程度较重,运用中医情志护理减轻了病患的心理压力,使其恢复身心健康,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李永英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龙血竭在妇科有创治疗后期的外用疗效。方法:对2013年在我院妇产科门诊进行有创治疗后伤口延迟愈合、渗血、溃疡形成的30例患者,给予龙血竭粉末局部外用。结果:宫颈治疗后出血的6例放置3次出血停止,4例给予放药加阴道填塞1次,继续放药2次,出血停止,10例外阴H PV感染治疗后伤口延迟愈合的局部用药1周创面愈合,10例外阴白班治疗后溃疡形成的局部用药10d后溃疡愈合。结论:龙血竭外用对妇科有创治疗后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作者:任丽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并分析丹红注射液对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28例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吸氧、抗炎、解痉、化痰、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30ml兑入5%葡萄糖针250ml静滴,1次/d ,疗程14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以及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气分析、血液流变学等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有效降低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肺循环阻力从而改善心肺功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戚春辉;杨勇;施国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复方大黄片对脓毒症患者血浆D-乳酸及前降钙素表达的影响。方法:2013年2月-2014年2月入住我院外科的脓毒症患者55例,分为大黄治疗组(30例)和非大黄治疗组(25例)。大黄治疗组给予复方大黄片3g/次,1次/8h服用,附带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舒普深、特治星、泰能;保证水和电解质以及营养的正常供给。非大黄治疗组只给予常规治疗。两组病例治疗前和治疗后1d、4d测定血浆D-乳酸和前降钙素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大黄治疗组患者的血浆D-乳酸水平和前降钙素水平与非大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治疗1d、4d后血浆D-乳酸水平大黄治疗组明显低于非大黄治疗组(P<0.05)。治疗1d后两组血浆前降钙素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治疗4d后两组病例的血浆前降钙素水平比较结果中,大黄治疗组明显低于非大黄治疗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复方大黄片能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肠道通透性,减少细菌易位。
作者:施伟民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配合常规疗法治疗足月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58例确诊为足月新生儿肺炎的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营养支持治疗、吸痰、氧气吸入、控制感染及雾化吸入等),治疗组在上述疗法上加用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总体疗效、缩短住院天数及改善临床表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配合常规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临床上可大力推广。
作者:陈凤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分析椎管减压后采用利多卡因继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2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及常规硬膜外麻醉后MAP、HR及SpO2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继续麻醉后及手术后MAP、HR及SpO2,治疗组患者MAP及 HR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SpO2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继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在椎管减压后具有显著效果,可显著提高患者手术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潘英芳;段志胜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天麻素、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72例确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天麻素、倍他司汀,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率75.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天麻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确切,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西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足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糖尿病足病人进行下肢血管DSA或M RI检查,其中17例进行下肢血管狭窄处介入治疗,与对照组19例常规治疗进行比较,并术后给予抗凝等。结果:糖尿病足伴有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溃疡及感染等经介入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踝/肱动脉压比值(ABI)、下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足部皮肤温度、血供、足背动脉等结果表明介入治疗有明显优势。结论:经DSA检查确定下肢血管狭窄程度及部位后给予介入治疗是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措施,效果满意,同时可降低病人的病残率。
作者:曹长春;朱红;马济雷;凌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分析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4例肺炎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7.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郁雪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发病的病理基础以及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2月于我院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43例NTLE行前颞叶切除术的颞叶新鲜标本按照统一的步骤以及方法进行处理,对分层结构及其细胞形态数量进行详细的描述,根据皮层的分布以及海马结构及其他病变组织的病理学特性来对其在颞叶癫痫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这些患者的病理结果主要可以分为8个类型,其中海马硬化型以及皮质发育不良型是常见的两种类型,占34例(79.07%),而这两种改变伴随出现在10例患者中,其中常见的是肿瘤性疾病。结论:颞叶癫痫病理改变常见的是海马硬化型以及皮质发育不良型,而且这两种改变经常一起出现,目前对于颞叶切除仍然以同时切除海马杏仁核为标准的手术方式。
作者:郑玺;李长风 刊期: 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