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态脉压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相关性分析

杨春;杨艳萍;李旭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动态脉压, 心力衰竭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动态脉压(PP)与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及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AMI患者109例,同时行动态血压(ABPM),以PP≤50mmHg(1mmHg=0.133kPa)(A组,n=44),PP 51~60mmHg(B组,n=35),PP>60mmHg(C组,n=30)分为三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随PP增加,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及病死率的发生也明显增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着PP的增大,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提示预后不良,推测以PP作为观测指标,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口服柴胡滴丸致过敏反应2例

    柴胡滴丸可解表退热,是临床常用的感冒类非处方口服药.因其是中成药,副作用相对少且口服方便,退热效果好,而应用较为广泛.笔者在工作中发现2例患者口服柴胡滴丸后出现过敏反应,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红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浅议高职高专院校病理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的病理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体现它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优势,必须使多媒体课件更有针对性,并注意与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多媒体教学.

    作者:魏严;王静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康复护理

    目的:总结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0例.结果:经康复训练2周后,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康复训练4周后,训练组与对照组之间显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有利于类风湿关节患者的康复.

    作者:李冬梅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乳腺叶状肿瘤病理研究进展

    叶状肿瘤(breast phyllodes tumours,BPT)是一组类似于乳腺纤维腺瘤的局限性双相分化肿瘤,其基本特点是由纤维、上皮两层上皮构成的裂隙及周围分布丰富的间质细胞共同形成的一型肿瘤.因其切面形成典型的分叶状特殊外观而得名.叶状肿瘤属于乳腺罕见的纤维上皮性病变,占乳腺肿瘤不到3%,占乳腺纤维上皮肿瘤的2.5%.叶状肿瘤并非独立的病种,其生物学行为较难预测,恶性叶状肿瘤如果治疗不充分,会有快速生长和转移扩散的倾向,而良性叶状肿瘤与乳腺纤维腺瘤经常区分困难,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笔者对此病临床及病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纪洪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脂肪肝患者血脂和转氨酶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测定脂肪肝患者和健康人血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谷丙转氨酶(ALAT)、谷草转氨酶(ASAT)比较这些项目在两组间的差异.方法:随机选脂肪肝患者30例和健康人30例,用OLYMPUS AUTO 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这两组的TCH、TG、LDL-C、ASAT.结果: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所得的结果,并做比较分析,显示出脂肪肝患者血脂与转氨酶都明显高于健康人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脂肪肝患者血脂与转氨酶水平呈正相关.血脂和转氨酶升高是临床上初步诊断脂肪肝的参考指标.

    作者:彭祥云;李丹华;夏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双氧水联合糜蛋白酶治疗腹部切口裂开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双氧水联合糜蛋白酶治疗腹部切口裂开的疗效.方法:试验组50例,年龄26~54岁,采用双氧水联合糜蛋白酶局部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法:单纯双氧水冲洗伤口局部定时换药、清创、Ⅱ期缝合等方法治疗.结果:两组均治愈,但试验组平均治愈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双氧水联合糜蛋白酶能明显加快切口感染消退,促进切口愈合,同时减少患者痛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费用.

    作者:卢丽华;叶乐荣;何海霞;雷倩倩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输卵管结扎术前双氯芬酸钠栓直肠给药镇痛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输卵管结扎手术前双氯芬酸钠栓直肠给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行输卵管结扎手术者51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双氯芬酸钠塞肛镇痛,对照组不用药,观察两组受术者术中、术后的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受术者术中、术后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双氯芬酸钠直肠给药镇痛效果优良,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郭玉英;刘小舟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七氟烷与丙泊酚在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丙泊酚、七氟烷复合芬太尼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方法:120例ASA Ⅰ~Ⅱ级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丙泊酚组、七氟烷组.观察各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监测躁动发生前后血压、心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七氟烷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分别为16.67%,高于丙泊酚组的1.67%(P<0.05);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躁动发生前后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心率在躁动发生后明显增快(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丙泊酚全身麻醉.

    作者:周宏伟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黛力新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 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IBS的108例患者均填写焦虑抑郁量表,大于9分者为治疗组.小于9分者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与马来酸曲美布汀、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及抑郁焦虑症状评分比较.结果:4周后各组比治疗前症状有所改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能消除或减轻患者消化道症状,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益忠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临床检验中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的应用研究

    目的:对临床血液检验中采用分离胶试管进行采血的相关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8月-2010年8月在我院就诊且进行过血液检测的临床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患者采用分离胶采血试管进行采血;B组患者采用真空玻璃采血试管进行采血.对两组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异同点.结果:A组患者的血清检测效果与B组患者比较,效果更为理想,但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血液检测指标中的UA、CRE、CO2CP、Glu四项指标相差比较大,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分离胶试管可以在临床血液检验对样品的质量进行更好的保障,使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更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有着积极意义,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予以使用和推广.

    作者:高风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动脉瘤破裂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患者的预见性护理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所致的脑血管痉挛(CVS)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6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密切观察,施行预见性护理.结果:经过预见性护理,该病的治愈率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60例患者中,治愈35例(58.33%),治疗好转10例(16.67%),死亡5例(8.33%),其他10例(16.67%).结论:预见性护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患者,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郭先娥;卢飞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再谈术前、输血前血液项目检查的重要性

    手术和输血是临床医生在治疗和抢救患者时常用的医疗手段,但输血和手术也是血源性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尤其,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些患者在住院前已经感染上了某些传染病,由此给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带来了潜在危险,也更增加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性.下面是我院今年1月份以来从879个手术及输血患者中摘要的部分病例.

    作者:曾美玉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近期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我院门、急诊处方,随机抽取2011年1-6月份处方共12 006张,其中获得抗生素处方2 146张,分析我院抗生素的用药种类、数量和金额等情况.结果:β-内酰胺类用量居抗生素的首位,其次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等.结论:我院抗生素用药情况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对存在的问题应制定相应的措施.

    作者:李娟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临终护理知识在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有老龄化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除肝昏迷、脑占位外,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前均处于清醒状态.如何让此类患者在尚存的时间内安详而平静、舒适而尊严、无怨无憾地走到生命的终点,同时为临终患者家属提供全方面的身心照顾,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接受及面对现实,是护理该类患者时应注意的问题,也是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宗旨.我院对全科护士进行临终护理知识培训,系统地学习临终护理知识,并将其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杨汝娟;吴德香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复治肺结核患者的心理护理

    目的:分析复治肺结核患者临床心理特点,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期间住院治疗的158例复治肺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选择系统全面的心理护理沟通.结果:复治肺结核患者病程长且见效慢,有反复发作特点,容易造成患者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结论: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消除了患者心理负面因素,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规范治疗及身体康复,提高复治肺结核的治愈率.

    作者:陈燕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健康体检后报告管理的做法与体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健康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目标.因此,医院健康体检的保健服务便成了健康管理中心的重要工作.目前,我中心随着体检量的递增,针对服务不同的体检客人,报告管理工作的任务与管理方式不断改进,如今,健康管理中心建立报告管理的新模式,以健全的报告管理制度,多途径地开发利用体检报告信息资源.现将报告管理工作的做法总结如下.

    作者:吴娜丽;于海霞;郑晓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各种高科技仪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乙肝、丙肝、艾滋病患者的增多.而护理人员经常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物,增加了其职业暴露风险性.在各级医院的职业损伤中,医、护、技的损伤率分别为53.89%、74.06%、37.98%[1].护理人员是危险的职业群体.而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其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面临更多的理化、生物等因素的危害,了解其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是每一名手术室护士必备基本功.现综述如下.

    作者:韩学莲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30例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患者的护理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是指在内镜辅助下使用非手术的方法建立经皮进入胃腔的通路,利用胃造口进行肠内营养输注或进行姑息性胃肠减压治疗 [1].其优点在于没有胃管对鼻咽部的压迫刺激以及可能的黏膜缺血坏死,且不影响外观,可长期放置.我科自2008年开始实施PEG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了肺部的感染率,而且节约了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尽管PEG为微创,但如果应用或护理不当,仍将引起不必要甚至严重的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

    作者:赵荣华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利多卡因在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中的应用与观察

    妇科常规行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一般不需要用麻醉和镇痛药,大多数受术者均可耐受,但对于绝经后的妇女,因子宫萎缩,宫内节育器放置时间过长,取环术时有一定困难,为避免受术者痛苦,便于取环,我科用2%利多卡因宫颈旁注射进行阻滞麻醉,对50例绝经妇女行宫内节育环取出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贺顺存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沧州市流行性出血热鼠间感染疫情监测与管理

    目的:为做好我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和病员学监测工作,了解我市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密度、宿主动物密度、构成和感染情况,分析其流行因素及流行趋势,对我市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进行合理指导,为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用免疫荧光法测EHF抗原.结果:住宅区平均鼠密度为3.12%,野外鼠密度为1.84%,住宅区野外均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带病率均较高,为主要的宿主动物,鼠种带毒率家鼠中以褐家鼠带毒率为高,野鼠中以黑线姬鼠带毒率高.结论:住宅区、野外鼠带毒率均呈较高水平,是造成我市EHF疫情较严重的主要原因,应采取以杀灭褐家鼠为主要的综合措施,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

    作者:李潮勇 刊期: 2011年第21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