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多卡因在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中的应用与观察

贺顺存

关键词:利多卡因, 取环术
摘要:妇科常规行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一般不需要用麻醉和镇痛药,大多数受术者均可耐受,但对于绝经后的妇女,因子宫萎缩,宫内节育器放置时间过长,取环术时有一定困难,为避免受术者痛苦,便于取环,我科用2%利多卡因宫颈旁注射进行阻滞麻醉,对50例绝经妇女行宫内节育环取出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Ki-67、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Ki-67和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44例乳腺癌组织中Ki-67和C-erbB-2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9.4%(100/144),且与乳腺癌临床分期有关(P=0.000),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无明显关系(P>0.05);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2.1%(75/144),且与乳腺癌肿瘤临床分期(P=0.003)及淋巴结转移(P=0.000)有关,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 Ki-67表达与C-erbB-2表达有关(P=0.001).结论:Ki-67与C-erbB-2阳性表达可作为评价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指标,有助于乳腺癌预后的判断.

    作者:王磊;杨澜;王旭芬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七氟烷与丙泊酚在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丙泊酚、七氟烷复合芬太尼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方法:120例ASA Ⅰ~Ⅱ级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丙泊酚组、七氟烷组.观察各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监测躁动发生前后血压、心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七氟烷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分别为16.67%,高于丙泊酚组的1.67%(P<0.05);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躁动发生前后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心率在躁动发生后明显增快(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丙泊酚全身麻醉.

    作者:周宏伟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路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住院后随意性教育方式,路径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方式进行.比较两组病人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应对技能掌握程度、遵医行为、平均住院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路径组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应对技能掌握程度、遵医行为、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平均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增强了健康教育效果,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匡霞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婴儿梅毒三种血清学检测方法的评价

    目的:评价三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对婴儿梅毒检测的比对.方法:对我院 2007年6月-2011年1月产妇(TP-ELISA试验阳性)的婴儿(疑似梅毒)患者血清,采用梅毒抗体酶联免疫法(TP-ELISA)、明胶凝集试验(TPPA)、蛋白印迹试验检测(WB).结果:WB检测IgM抗体对婴儿早期或先天性梅毒具有临床诊断统计学意义.结论:梅毒螺旋体蛋白印迹试验检测IgM抗体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用于婴儿早期或先天性梅毒诊断.

    作者:黄世若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尔在中孕引产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尔在中孕引产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来我院因计划外怀孕、无引产禁忌证的中期妊娠孕妇共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分别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羊膜腔穿刺利凡诺尔引产术和同期仅羊膜腔内注射利凡诺尔引产术.结果:观察组排胎时间、总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一次性引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后清宫率及清出组织物的量、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尔对中孕引产效果好、并发症少、简单实用且减轻了孕妇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杨玉芳;潘淑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HPLC法测定大山楂丸中熊果酸的含量

    建立大山楂丸中熊果酸含量HPLC测定方法.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甲醇-乙腈-0.5%醋酸铵溶液(15∶65∶2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15nm;线性范围:0.048 6~0.194 4mg/ml(r=0.999 79).平均加样回收率(n=5)98.52%,RSD=0.77%.本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

    作者:宋洁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动态脉压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动态脉压(PP)与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及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AMI患者109例,同时行动态血压(ABPM),以PP≤50mmHg(1mmHg=0.133kPa)(A组,n=44),PP 51~60mmHg(B组,n=35),PP>60mmHg(C组,n=30)分为三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随PP增加,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及病死率的发生也明显增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着PP的增大,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提示预后不良,推测以PP作为观测指标,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春;杨艳萍;李旭明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37例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7例在使用质子泵制剂、止血敏等常规药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治疗,给予生长抑素首剂缓慢静脉滴注0.25mg,后给予0.25mg/h微泵给药,持续72~96h.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的处理,使用质子泵制剂、止血等常规药.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止血时间.结果:观察组显效12例,显效率32.4%,总有效33例,总有效率89.2%;对照组显效9例,显效率26.5%,总有效25例,总有效率73.5%,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平均止血时间(37.24±4.28)h,对照组平均止血时间(43.36±5.19)h,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长抑素类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使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荆晓晴;赵伟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老年子宫脱垂阴式术后的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子宫脱垂阴式手术治疗效果及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加强阴式手术治疗老年子宫脱垂围手术护理.结果:阴式手术治疗老年子宫脱垂具有创伤小、腹部无瘢痕、无腹部伤口感染、疼痛轻、效果好、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结论:阴式手术治疗老年子宫脱垂,具有治疗效果确切及便于护理等优点,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是促进术后恢复的重要方法.

    作者:杨艳凤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一种男性简易接尿袋的临床应用

    我院收治危重病人较多,为了便于病情观察常需留置尿管.部分病人留置尿管的时间比较长,由于长期留置尿管易引起尿路感染、膀胱功能丧失,特别是部分男性病人取了尿管后常常会发生短期尿失禁或漏尿现象.为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物理刺激,减少压疮等并发症,我院采用保鲜袋作为简易接尿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赖静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相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原因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相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原因,总结经验.方法:对我院2003年3月以来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相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标准,恢复正常4例(8.7%),轻残5例(10.9%),重残12例(26.1%),植物生存4例(8.7%),死亡21例(45.7%).结论:伤后或术后未及时行CT复查,对病情估计不准,减压术中出血控制不当出现凝血异常,术中血肿减压过快,术后处理不当,均可能导致二次手术.所以选择病例预见性的行双侧开颅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减轻继发脑损伤,避免二次手术及麻醉风险,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骥;吴过;袁晓东;吴勇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深静脉置管由于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受推崇的静脉插管方式,在胃肠外高价营养、中心静脉压监测、危重患者抢救等方面已广泛应用并逐步扩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但在使用过程中,如护理不当,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堵塞和感染,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费用,若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临床中须谨慎选择合适的部位.熟悉深静脉解剖位置与走向,加之优质护理,能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笔者现将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作者:姚霞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临床检验中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的应用研究

    目的:对临床血液检验中采用分离胶试管进行采血的相关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8月-2010年8月在我院就诊且进行过血液检测的临床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患者采用分离胶采血试管进行采血;B组患者采用真空玻璃采血试管进行采血.对两组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异同点.结果:A组患者的血清检测效果与B组患者比较,效果更为理想,但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血液检测指标中的UA、CRE、CO2CP、Glu四项指标相差比较大,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分离胶试管可以在临床血液检验对样品的质量进行更好的保障,使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更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有着积极意义,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予以使用和推广.

    作者:高风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孕足月合并纸样胎儿1例

    纸样胎儿是指双胎或多胎妊娠中,因胎儿生长受限,早期死亡被其他胎儿压成薄片的胎儿,这种纸样胎儿多发生在双胎输血综合征.由于单卵双胎的胎盘间可有血液循环相通,包括动脉间、静脉间、动静脉间吻合三种[1],临床上极其罕见,我院发生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江飞云;黄育红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浅议高职高专院校病理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的病理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体现它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优势,必须使多媒体课件更有针对性,并注意与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多媒体教学.

    作者:魏严;王静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对策

    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各种注射、输液、血液标本的采集等是护士基本、常见、大量的技能基础操作,因护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护士是职业暴露而致职业感染发生率高的职业群体.因此,如何加强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是护理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为了增强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提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从生物、化学、物理、心理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在护理工作中面临职业的危害,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身防护措施,强调了规范护理行为的重要性.

    作者:苗月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产前分娩知识的宣教对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产前分娩知识的宣教对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产科的初产妇11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施行产前分娩知识的宣教,对照组施行常规管理.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及新生儿窒息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总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产前分娩知识的宣教可缩短产程、降低难产率、减少新生儿窒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茵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128层螺旋CT在心脏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心脏冠脉成像的征象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心电图提示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CTA检查,并重建成像、分析.结果:83条冠脉179个节段,发现不同程度狭窄、钙化、软斑块、肌桥.并发现左肺动静脉瘘1例.结论:心脏冠脉CTA是一种评价冠心病方便、快捷、准确的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可作为临床诊断及体检筛查冠心病的依据.

    作者:黄少辉;潘寿岩;邱创嘉;刘锦荣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15例分析

    目的:探讨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9月-2011年6月期间31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经外环横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10~26min(平均16.2min),留院观察时间2~4d,平均住院天数3d;全组病例平均随访18个月,3例患儿术后出现对侧腹股沟疝,4例巨大型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结论:该术式是一种有效、操作简易、安全和可靠的手术方式,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赵志峰;夏春晓;张新征;冯辉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利多卡因在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中的应用与观察

    妇科常规行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一般不需要用麻醉和镇痛药,大多数受术者均可耐受,但对于绝经后的妇女,因子宫萎缩,宫内节育器放置时间过长,取环术时有一定困难,为避免受术者痛苦,便于取环,我科用2%利多卡因宫颈旁注射进行阻滞麻醉,对50例绝经妇女行宫内节育环取出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贺顺存 刊期: 2011年第21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