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2例脊髓脊膜膨出围术期的护理

刘静

关键词:脊髓脊膜膨出, 围术期, 脊髓栓系,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症状, 早期手术, 继发感染, 发育障碍, 发育畸形, 修补术, 新生儿, 先天性, 椎管, 椎弓, 胚胎, 囊壁, 控制, 闭合
摘要:膜膨出是新生儿一种常见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畸形,是由于胚胎时期椎弓发育障碍,椎管未能闭合所致,并且大都合并脊髓栓系,应早日行脊髓栓系松解、脊膜修补术,以控制和缓解神经系统症状,同时早期手术避免囊壁破溃及继发感染.
河南外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局部冲洗加有效固定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31例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多较严重而且复杂,因感染而导致骨髓炎,骨不愈合者较多.2003年3月至2007年10月我院应用局部抗生素液冲洗加有效固定治疗严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郝义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应用DHS/DC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3例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我院2001年12月至2007年2月,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动力髁螺钉(DC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3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磊;郭健;张福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行开腹手术的原因、意义及其降低中转开腹率的措施.方法 对87例LC患者因不同原因中转行开腹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转开腹手术的87例病例均一次性完成相应手术,术后恢复顺利,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LC中转开腹常见原因:急性胆囊炎炎症充血水肿、手术区的严重粘连、肝外胆道损伤及出血以及漏误诊等.严格掌握LC手术适应证、提高术前诊断水平及手术医生操作水平,可降低中转开腹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夏刚;何建平;杨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180例分析

    目的 总结食管癌贲门癌术后180例病人发生心律失常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20例食管癌贲门癌病人接受手术治疗后发生180例心律失常病例.结果 发生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135例,占75%;房性早搏15例,房室交界性早搏11例,室性早搏8例,房颤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无一例死亡.术后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术后48小时内.结论 提高治疗效果的基本经验是充分的术前准备,围术期加强监护,针对其诱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并针对其诱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作者:许金生;宋继东;付天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颅脑损伤后急性肾功能损害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2001年以来收治41例颅脑外伤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1例患者中死亡5例,3例死于脑疝,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均恢复正常.结论 颅脑外伤可因各种原因导致肾功能损害,在治疗过程中强调整体观念,减少一切导致肾功能损害的因素,对发生肾功能损害患者治疗上应遵循急性肾衰的治疗原则.

    作者:王文宜;张海春;李翔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球形肺炎的螺旋CT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球形肺炎的螺旋CT特征.方法 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球形肺炎CT表现.结果 病灶好发于肺野外带,大小约1.0~5.0 cm,多为楔形或方形肿块,早期病变非胸膜侧有小片状浸润.结论 球形肺炎螺旋CT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阮君;于湛;刘小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E2F1在病理性瘢痕的表达与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E2F1和CD105对病理性瘢痕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E2F1和CD105在40例病理性瘢痕,20例非病理性瘢痕以及20例正常皮肤的表达.通过计数和统计学方法探讨E2F1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 E2F1和CD105标记的微血管计数在病理性瘢痕和非病理性瘢痕、正常皮肤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在病理性瘢痕中,E2F1的表达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E2F1可能对病理性瘢痕形成过程中血管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史岩;丁一;牛扶幼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闭合性小肠破裂62例临床分析

    小肠外伤性破裂,在腹部损伤中较常见,尽管诊断与治疗并不困难.但仍有误诊及处理不当而酿成严重后果的.我们1997年至2007年共收治外伤性小肠破裂6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振山;张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32例脊髓脊膜膨出围术期的护理

    膜膨出是新生儿一种常见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畸形,是由于胚胎时期椎弓发育障碍,椎管未能闭合所致,并且大都合并脊髓栓系,应早日行脊髓栓系松解、脊膜修补术,以控制和缓解神经系统症状,同时早期手术避免囊壁破溃及继发感染.

    作者:刘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小儿肠套叠465例诊治体会

    目的 分析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65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384例患儿空气灌肠治疗;81例手术治疗,并比较两种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结果 465例小儿肠套叠的主要症状以腹痛、血便、呕吐和腹部肿块为主.空气灌肠法,操作简便,复位率可达82.58%以上;空气灌肠不能成功,需手术治疗,如能行麦氏切口较行腹直肌切口有优越性.结论 小儿肠套叠早期诊断和治疗与预后相关.部分患儿手术可行麦氏切口.

    作者:汤劲松;肖兆勇;陈平;李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144例多胎妊娠围生儿死亡分析

    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围生期婴儿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多胎妊娠的围生儿死亡率仍较高,本文对144例多胎妊娠中27例死亡围生儿进行分析,并对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加以讨论.

    作者:刘为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一期肠切除吻合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41例

    目的 探讨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外科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分析41例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患者均行一期结肠癌切除吻合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切口感染2例,应激性溃疡2例,后给予内科对症处理均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一期肠切除吻合治疗结肠癌并发肠梗阻可行.掌握正确的手术适应证,做好围术期和术后的处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础.

    作者:安国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产后出血病人的诊治与护理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其中80%以上发生在产后2 h之内,因此应特别重视产后出血的防治与护理工作,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孕产妇的死亡率.

    作者:殷广利;郭变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上尿路手术病人留置双猪尾管支架引流的护理

    上尿路结石狭窄、损伤、肿瘤等疾病手术后,在输尿管内放置双猪尾管,既解决了肾脏外引流易发生的并发症,如感染、引流管脱落、吻合口狭窄等,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肾功能,缩短了住院时间.

    作者:张钦玲;孙艳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自2000年7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常见的病因为腹部手术后,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24/26,92.3%);可靠的诊断方法为肠系膜血管造影(100%).26例保守治疗2例,介入治疗8例,手术治疗16例.结论 对于可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应尽早行肠系膜血管造影,提高医生对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认识和介入溶栓是提高肠系膜静脉血栓早期诊治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新;仝现州;张喆;李红普;朱盛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成分输血的护理

    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有针对性强,制品浓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可使一人献血,多人受益等优点.

    作者:张春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早产儿62例的喂养

    目的 探讨早产儿的喂养方式.方法 对62例早产儿给予经口喂养或鼻饲喂养.结果 52例早产儿痊愈出院,3例并发肺部感染,2例出现窒息,1例放弃治疗,5例死亡.结论 正确的喂养方式,佳的奶类选择,精细的护理是早产儿成活的关键.

    作者:宁玉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老年人空腔脏器穿孔性急腹症的诊治体会

    急腹症系外科临床常见病,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一旦延误诊治,将会造成严重后果.空腔脏器穿孔性急腹症属急腹症中的一种较重类型,尤其易发生于老年人,因其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往往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难度.

    作者:陈宗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淋巴结为阴性的胃癌病例分析

    目的 探讨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pN0)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1997年7月至2004年7月共进行胃癌根治性切除中的86例pN0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54.6% .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与患者的生存率比较,P<0.05.结论 pN0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相关.

    作者:立全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海绵状血管瘤剥除术36例治疗体会

    目的 评价肝海绵状血管瘤剥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1997年7月至2007年7月,我院对36例需要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实施了剥除术,对直径>10 cm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同时采用了肝门间歇阻断的方法.结果 全部肝海绵状血管瘤均被成功剥除,无手术死亡,手术平均失血320 ml(130~700 ml),术后发生右侧胸腔积液2例,膈下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经随访36例,无一例复发.结论 通过与文献中的肝切除术组进行比较,我们的体会,剥除术是手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更安全更有效的方法.

    作者:马荣龙;孙培春;张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河南外科学杂志

河南外科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