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机理的研究进展

安立赓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米非司酮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多发生于生育期妇女,是妇科难治性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因盆腔疼痛而折磨患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本病常用治疗药物有丹那唑、内美通、三苯氧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副作用较大.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腹部切口裂开15例原因分析

    切口裂开是腹部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占腹部手术病人的1%[1],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切口感染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我院2001年1月~2004年12月发生腹部切口裂开15例,对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臧圣会;王冬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宫腔镜手术病人的护理

    宫腔镜属妇科内窥镜,其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是电子、光、超声等科技与医学结合的产物,它的应用使传统的开放性、创伤大的诊断手段转变为非开放性、创伤小的内镜诊疗手段,既治愈疾病,又使患者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

    作者:孙洪波;任成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尼尔雌醇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绝经后取器的临床观察

    绝经期妇女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低下,致子宫、宫颈萎缩和宫颈口狭窄,常造成宫内节育器(IUD)取出困难.为观察绝经后妇女取器术前口服辅助药物用于软化宫颈的效果,本中心将尼尔雌醇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妇女绝经后取器前软化宫颈准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倩环;龚瑞丹;罗雪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病人髋部骨折的研究

    目的:研究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病人髋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60岁以上高龄髋部骨折择期手术192例, 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为腰硬联合麻醉(CSEA),称Ⅰ组,104例,由于药物选择的不同又分为布比卡因组Ⅰa和左旋布比卡因组Ⅰb;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EA)称Ⅱ组,88例.观察麻醉平面达T10的时间,高阻滞平面,麻醉用药总量,追加量,镇痛效果,是否辅助用药,及各项生理指标的检测.结果:Ⅰ组阻滞平面达T10所用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5);高阻滞平面两组无差异;所用麻醉药总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P<0.05);Ⅰ组追加量显著少于Ⅱ组(P<0.05);Ⅰ组镇痛效果全优,Ⅱ组镇痛效果优:79例,良:9例;辅助用药Ⅰ组明显少于Ⅱ组(P<0.05);收缩压下降》35%的以Ⅱ组为多,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此研究中Ⅰa、Ⅰb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髋部骨折的病人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张新花;吕凯荣;王丽;赵华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85例肺不张纤维支气管镜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肺不张病因分析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85例肺不张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癌、结核、炎症是成年组中肺不张的主要病因.结论:在确定肺不张病因诊断中纤维支气管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有很重要的治疗价值.

    作者:王宝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浅谈痛风病的药物治疗

    痛风是一种遍布世界的常见病,其患病率与经济发展程度、饮食结构及医疗水平因素有关.无论是在欧美国家还是在东方民族,痛风的患病率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人们对痛风的认识可追溯到两千年前,但直到100多年前,才证实其发病与血尿酸增高有关.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一组慢性疾病[1].

    作者:陆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急性中毒的护理

    目的:熟练掌握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急性中毒的操作技术和各项护理.方法:使用日本东丽血液透析机、透析器、灌流器、血路,对15例急性中毒患者进行血液灌流联合透析治疗.结果:15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治愈出院,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结论:加强血液灌流联合透析治疗的的各项护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等护理措施是顺利进行血液灌流联合透析的关键所在.

    作者:苏学珍;曾祥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胎膜早破的临床观察及处理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致难产发生率升高的原因、危害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0月住院分娩无其他并发症胎膜早破孕妇142例中发生难产的情况、胎膜早破的原因及对母儿的危害,随机抽取同期无胎膜早破且健康孕妇142例作对照.结果:胎膜早破组发生难产56例,发生率39.44%,发生产褥感染10例,占7.04%,早产31例,占21.83%,新生儿窒息15例,占10.56%,新生儿肺炎8例,占5.63%,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胎膜早破的原因以流产、引产史及臀位居多.结论:重视胎膜早破孕妇的临床观察,一旦有难产发生及时处理,有效预防,以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艳君;那飞;曹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71例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采用开放置入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71例疗效.方法:本组病例71例,新鲜骨折68例,陈旧性骨折3例,均为钢板内固定松动、断钉后形成骨不连.全部病例均采用开放置入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骨折病例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经过9~28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无骨不连及感染.结论:开放置入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手术操作简便,术中不需C型臂X线机监视,易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杨有猛;李文恒;黄海多;黄成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优化病理生理学与临床学科的联系初探

    基础医学是揭示生命和疾病的本质理论,而临床医学则是注重介绍疾病防治方法和措施;在课程教学中两者如何结合,笔者根据个人多年教学体会作了探讨.

    作者:黄庆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血管通路是进行有效的血液透析的重要前提之一,理想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通路为动静脉内瘘,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周围血管条件限制,无法行自体血管造瘘手术,且有些内瘘经过长期使用后会发生血流量减少和闭塞.我科自2004年2月开始采取颈内静脉留置单针双腔静脉导管建立永久透析通路,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逍遥流气饮治疗乳疽36例

    笔者运用逍遥流气饮治疗乳疽36例,疗效极佳,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证36例中,均为门诊病人,其中未婚者8例,已婚育者28例;年龄15~24岁12例,25岁以上24例;病程短40d,长9个月.临床表现:乳房肿硬疼痛、胀麻而皮色稍红、或兼有表证.36例均伴有月经不调或闭经,多数病例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血斑点,脉象弦涩.其中31例均接受过西医治疗,3例行乳房切开引流术.

    作者:陈健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接种密度对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接种密度对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hUV-MSCs)原代培养的影响,从而确定原代培养hUV-MSCs的适宜条件.方法:分离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细胞,按不同接种密度分组进行原代培养,记录原代培养时间,然后进行传代和成骨诱导培养,并检测细胞钙结节的表达情况.结果:hUV-MSCs原代分离培养消化30min,种植细胞密度为5×105~1×106/cm2的方法较合理.经化学药物(如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维生素C)成骨诱导后,可形成钙结节.结论:合理hUV-MSCs原代培养方法,可以快速获得大量的自体种子细胞,从而为组织工程化骨的体外构建创造条件.

    作者:单伟;张海锋;马云胜;郑德宇;谷学静;秦书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机理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多发生于生育期妇女,是妇科难治性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因盆腔疼痛而折磨患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本病常用治疗药物有丹那唑、内美通、三苯氧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副作用较大.

    作者:安立赓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单纯支气管结核32例临床分析

    单纯性支气管结核是指X线胸片无结核病灶或仅有少许稳定病灶,由结核菌直接感染支气管黏膜及黏膜下层,波及肌层甚至软骨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单纯支气管结核因其发病率低,临床及X线表现不典型,极易误、漏诊.本文收集1996年1月~2004年1月确诊单纯支气管结核32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缪勇林;赵立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10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4例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口服米非司酮12.5mg,1次/d,连服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均行彩色超声检测子宫及肌瘤大小,实验室观察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结果:104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闭经,痛经和下腹坠胀感症状消失,贫血得以纠正.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缩小率为50.25%(P<0.01). 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好,副反应小,复发率低,是一种理想的药物治疗的方法.

    作者:王双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临床病例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从病例的选择、设计及应用等方面探讨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如何结合临床病例的讲解来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王红;赵亚朴;王沛;王秀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CT在中枢性协调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T在中枢性协调障碍(ZKS)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94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头颅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4例中有56例头颅CT阳性,CT异常59.57%,重度ZKS异常率高80.95%.结论:CT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帮助寻找病因及定位,还可为判断本病的预后提供依据,在ZKS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江;刘洪涛;易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甲硝唑导致极度抑郁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女43岁,主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压痛、反跳痛2d于2006年1月25日收入院,临床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查体:T 39℃,P 90次/min,R 22次/min,BP120/80mmHg,神志清醒,对答切题,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明显,无药物过敏史及遗传病史.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

    作者:闫向东;姜许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沐舒坦联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肺心病心衰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大剂量沐舒坦联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对肺心病心衰的治疗价值.方法:4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肺心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16例,为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沐舒坦联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组.B组15例,为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组.C组15例,为常规治疗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气分析、心功能指标.结果:A组在显效率、总有效率、血气分析改善程度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在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各项参数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改善程度A组和B组明显好于C组,3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A、B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A组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晕眩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结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肺心病、心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沐舒坦、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可提高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通过对症治疗后均缓解.

    作者:汤华芳;田学军;俞春娟;陶建峰;施国华;舒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