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世敏
目的:探索妊娠期阑尾炎的合理治疗方式.方法:本组56例妊娠期阑尾炎诊断确立后即早期行阑尾切除术,围手术期合理选用抗生素,妊早期常规应用黄体酮保胎.其中,腹腔污染较重4例晚期妊娠同时行剖宫产.结果:本组56例无流产、死胎、切口感染、腹腔脓肿等情况发生,顺利康复.结论:妊娠期阑尾炎早期手术、合理应用抗生素等综合治疗,可避免其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鲁泽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收治的56例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结果:妊娠早期发病者16例,中期26例,晚期14例,误诊7例.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增多54例,B超检查36例.入院后经保守治愈6例,其中早期3例,中期2例,晚期1例,2例早期者于孕中晚期复发后均经手术治疗,共5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术后流产1例,早产1例,切口感染2例,无母体及胎儿死亡.结论: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由于解剖、生理、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特殊性,在诊断及治疗上应注意其特殊性,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降低误诊率,一旦诊断明确,宜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徐洪雨;闫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Wolter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周围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应用Wolter钢板治疗25例肩锁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其中锁骨外侧端骨折14例,肩锁关节脱位11例.结果:2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54个月,平均36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优21例(87.5%);满意2例(8.3%);不满意1例(4.2%).结论:Wolter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具有复位固定好,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林巧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病人,多合并全身疾病,长期卧床易引致心肺功能下降,心脑血管意外,通过手术固定可早期床上活动,减少合并症发生.我科1996~2003年应用DHS治疗转子间骨折86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喜旺;付新生;蔡翔宇;张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提高肾细胞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26例肾细胞癌患者的发病、诊治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透明细胞癌94例(74.6%),颗粒细胞癌19例(15.1%),混合细胞癌10例(7.9%),其它癌3例.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105例(83.3%),其它手术方式手术15例,其中静脉癌栓取出术6例.随访86例,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51.5%、26.4%.结论:B超和CT是目前诊断肾细胞癌的重要手段,早期行根治性肾癌的切除术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联合生物治疗对晚期和姑息性治疗病人有一定效果.
作者:杨树立;白淑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寻求一种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aap凹槽髓内钉固定,同时取自体骨骼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13例.均获随访.结果:全部骨折愈合,患肢功能良好.结论:此法操作简便,血运破坏小,临床适用性强,可早期功能锻炼,是有利于骨折愈合的可靠治疗方法.
作者:齐新德;夏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高龄患者开胸手术的增加,老年人术后急性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不断上升,这种认知障碍通常急性发作,以意识水平改变、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形式变化为特点,症状短暂,一般持续数h到数星期,这一术后综合征渐渐被人们所重视,成为不可忽视的护理老课题.
作者:季世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肺癌系指支气管源性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仍是治疗肺癌的重要手段.我院自2002年6月~2004年6月对84例肺癌病人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严密监护.从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全面、认真地进行手术前后的护理,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术后死亡率.
作者:徐梅君;梁翠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颈椎斜位片在45岁上下二组病人中观察骨性椎间孔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收集我院放射科1年中所摄颈椎正、侧、双斜位片病人427例,结合典型的临床征象和X线表现,共诊断神经根型及其为主的混合型颈椎病189例.将189例病人以45岁为界分成二组,其中45岁以上共121例,有椎间孔狭窄103例;45岁以下共68例,有椎间孔狭窄19例.结果:二组经卡方检验χ2>0.01,P<0.0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对椎间孔狭窄程度、形态、发生部位进行了观察.部分病人做了CT检查.经过本组病例的初步观察,颈椎双斜位片在观察骨性椎间孔狭窄时,对45岁以上年龄组病人拟诊神经根及其为主的混合型颈椎病时有价值.而对45岁以下年龄组病人应慎重应用,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临床拟诊为神经根及其为主的混合型颈椎病病人,对45岁以上病人应加摄颈椎双斜位片,而45岁以下年龄病人应慎重,以免加重病人经济负担和射线损伤,必要时直接做CT检查.
作者:卢昌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甲状腺结节以良性肿瘤多见,随着病理学检查普及,恶性肿瘤有明显增多趋势,术前尽管应用彩超、放射核素及穿抽细胞学检查,恶性肿瘤亦很难明确诊断.1996年1月~2001年12月我科行患侧甲状腺全切加峡部切除治疗单侧叶甲状腺结节93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贾虎林;张丰楼;张书国;田国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996年~2001年我院采用经皮腰椎间隙穿刺切吸、冲洗、灌注收治腰椎间隙感染7例,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余运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拇指指腹缺损为较常见的手外伤之一,修复方法很多并取得较好的疗效[1,2],同时发现这些皮瓣存在感觉差、感觉异位或供区(指)不耐寒甚至疼痛等[2],而传统的邻指皮瓣无法重建良好的感觉[1].为此,我科自1997年应用吻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邻指皮瓣移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15例获满意疗效.
作者:胡洪良;沈卫军;佘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心理因素与癌症的发生有关.有研究表明,因工作失意、亲人去世、家庭不和或破裂、意外事故等原因引起精神压抑的人容易罹患乳腺癌和肺癌.癌症仍是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同时乳腺癌多是女性患者,精神比较脆弱,术后乳房残缺以及放疗、化疗所带来的身体不适,都会使许多病人出现紧张、恐惧、抑郁和焦虑的情绪,造成病人失眠,食欲减退,焦虑,抑郁症等.显然,癌症既是躯体疾病,又是心理疾病.因此,对于乳腺癌病人单纯用生物医学模式来护理是不够的.为此,我们对8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方面的观察,来了解心理护理对病人情绪和化疗反应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作者:李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冠状动脉搭桥术一般采用体外循环下和非体外循环下两种方式,其麻醉方法截然不同.其中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MI-OPCAB)由于术中不用体外循环,常温下维持病人自主心跳,大限度进行心肌保护和减少生理干扰,并有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而越来越成为冠脉搭桥的首先选择[1].随着技术进步将得到发展和普及,我院自1999年来共对100例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现就麻醉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武卫国;张玉鸟;刘延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对我院86例冠心病实施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常温下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体外循环机预备,胸骨正中切口,取左或右乳内动脉、桡动脉及大隐静脉,利用CTS胸骨牵开器和固定器实施OPCAB.结果:1例术后死亡,1例术中被迫改为体外循环手术,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高.结果:OPCAB这种术式是可行的,但其远期效果及其适用范围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永科;陈红卫;丁军;李凯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对于高龄人股骨头置换术的生理影响.方法:选75岁以上,ASA1~2级,股骨头置换术80例,分两组进行麻醉,每组各40例,平均年龄、性别、体重、身高无大差异.Ⅰ组(对照组):硬膜外麻醉,Ⅱ组:腰-硬联合麻醉.分别观察麻醉效果,麻醉后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结果:Ⅰ组效果满意者34例,6例麻醉效果不完善需辅用其它麻醉.Ⅱ组中38例单用脊麻完成手术,2例腰麻平面不够从硬外腔追加1.3%利多卡因5ml后麻醉平面达T10,40例均末辅用其它麻醉完成手术.两组麻醉后至手术切皮各2例血压下降大于35%其余均小于基础血压35%.心率、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监测无显著变化,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股骨头置换术,控制好麻醉平面,对生理干扰小,麻醉效果确切.
作者:刘文领;邓学军;马金换;罗永兴;黄惠英;孟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脑出血昏迷病人往往有较长的意识障碍期,不能正常进食;而脑出血急性期机体应激反应加强,分解代谢加速,出现负氮平衡,营养衰竭.病人表现为虚弱、抵抗力降低、死亡率增加.因此,对脑出血昏迷病人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措施.现将我科2002年10月~2003年8月间78例脑出血昏迷病人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中的护理对策,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曾玲;梁素娟;吉庆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血小板减少与危重病的关系,以利于对危重病的观察及研究.方法:总结我院ICU近一年间有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倾向的危重病例,研究其病情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结果:血小板减少与病情轻重及预后密切相关.结论:此类病人的血小板减少可能与其体内产生的某些介质相关,外源性的血小板输入对其影响甚微.
作者:杨彩浮;李保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改良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8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40例)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第2组(40例)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两组使用的局麻药量和浓度相同.分别记录其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根据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腋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评定麻醉效果,观察记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肌间沟阻滞麻醉,P<0.01.结论:改良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明显,臂丛神经阻滞完善,运动阻滞效果好.
作者:魏世珍;张娟;黄绍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PJS行手术治疗前后的护理.方法:术前对3例PJS患者做好心理护理、积极对症处理、严密的病情观察、完善的肠道准备;术后做好常规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营养支持护理;出院时针对性的康复宣教.结果:本组术后无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经随访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论:PJS疾病本身遗传性和消化道息肉易复发的特点致使疾病顽固、不易彻底治愈.围手术期周到细致的护理和科学正确的出院指导可极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韩冬;刘晶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