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红;冉令梅;吴秀华
盐酸氯普鲁卡因是一种短效局部麻醉药,笔者选用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针剂,观察其硬膜外麻醉后效果.
作者:陈丽荣;吴晓丽;鹿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治疗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分析19例妊娠合并SL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SLE合并妊娠19例患者中合并妊高征4例(21%),均发生于狼疮肾炎孕妇,胎盘功能不全5例(26%),继发贫血3例(16%),早产3例(16%),累及关节2例(10.6%),均获活产新生儿,母婴平安.结论:SLE患者妊娠及分娩可促使SLE活动,应在缓解期和控制期受孕,整个孕期和产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并加强围产期保健,处理得当则对孕产妇及新生儿影响不大.
作者:杨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本文所谓之单方,即指取用一个双穴而言.所治之病是以一个双穴,又以一种针刺之法而为之.
作者:王昱评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对30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经无创面罩辅助通气,取得良好效果.护理体会是:应用BI-PAP呼吸机前详细了解病情,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呼吸道准备.根据患者的情况选用合适的工作模式和参数,并根据脸型选择合适的无创面罩.使用BIPAP呼吸机时注意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面罩漏气,预防面部皮肤损伤及角膜炎,注意气道湿化及防止胃内容物返流.
作者:夏新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B超与CT综合分析对胆总管扩张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361例胆总管疾病患者分别行B超、CT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手术、术后病理对照.结果:胆总管扩张主要由结石引起(72%),其次为炎性狭窄及肿瘤所致.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率B超优于CT,对胰腺肿瘤及胆管癌的诊断率CT优于B超.结论:B超、CT联合应用能提高胆总管扩张性病变的诊断率.
作者:曾金凤;吴瑞乔;汪家珠;庄阳辉;李跃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宫颈癌是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据临床与普查资料分析,发病与早婚、早育、多育、性生活紊乱及慢性宫颈炎有关;生殖道疱疹Ⅱ型病毒(HSV-Ⅱ)及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人类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可能为宫颈癌的特异性致病因素.在致癌因素的刺激下,宫颈鳞状上皮底层细胞增生活跃,分化不良,逐渐形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可逐渐发展为原位癌、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不典型增生为癌前期病变,可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平均约4年),可以恢复正常,也可以发展为原位癌,从不典型增生到浸润癌是一缓慢而渐进的过程,通常需8~10年,一旦形成浸润癌则生长迅速.宫颈癌早期无明显症状,逐渐有白带增多和阴道出血.白带可为粉红色或米汤样,晚期有恶臭;阴道出血开始于性交后,称其为接触性出血,绝经后出现阴道流血首先考虑宫颈癌.当症状出现三个月后就诊者已有2/3为晚期.晚期癌转移范围广、发展快,患者多于2~5年内死亡.
作者:邹利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肺部爆冲伤在临床上极为罕见,病情重,变化快,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死亡率极高.据专家介绍曾有同样一起氨气罐爆炸事件引起肺部爆冲伤病人20余例,在住院28d期间,陆续死亡,无1例存活.所以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过硬的抢救技术,同时有一批高素质的医护队伍方能胜任其抢救工作.
作者:刘秀丽;谷晓明;刘秀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儿童哮喘的首选用药,但由于婴幼儿年龄小,不能配合,不适于应用干粉吸入剂,而糖皮质激素雾化溶液需借助空气压缩泵或以氧气为动力驱动雾化吸入,由于目前唯一能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雾化溶液布地奈德混悬液价格相对较贵,限制了其应用.本文借助筒式吸舒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婴幼儿哮喘74例与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68例进行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丽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四乙基铅对小鼠脑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脑细胞DNA的损伤.结果:在染毒条件下,7~28mg/m3浓度的四乙基铅均可引起小鼠脑细胞DNA的损伤,且随四乙基铅浓度的增高,DNA损伤加重,具有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四乙基铅能引起小鼠脑细胞DNA突变,呈剂量效应关系.
作者:伍爱荣;李玉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为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的效果,对2004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4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优势,副作用小,疗效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作者:谭琼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黄连素为中药黄连、黄柏或三颗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又名小檗碱,对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金葡菌、链球菌、伤寒杆菌及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肠道感染、菌痢等.临床上又发现了其新的用途,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汝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第4版教材将原独立开设的<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目前尚无与之配套的实验指导.我们教研室根据药学系的课程设置情况和专业培养方向,学习兄弟院校的实验开设经验,编写了<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讲义.旨在与同行共同学习,交流和提高.
作者:邓雪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为减轻孕妇痛苦,减少并发症和感染机会,药物流产较人工流产越来越被人们所容易接受.药物流产就是指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药物序贯合并使用,可显著增强或诱发早孕子宫自发收缩的频率和幅度,来终止停经49d以内的早期妊娠.
作者:张云;展翠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见的术式之一,常规开腹下全子宫切除术切断了子宫主、骶韧带,切开阴道穹隆,使盆底、阴道的生理解剖完整性受到破坏.为了克服上述弊端,我院自2004年11月~2005年4月行腹腔镜下标准鞘筋膜内Semm子宫切除术26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红云;茆冬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院校门诊部是一个特殊的窗口,它不具备医院的设备规模和要求,但它必须遵守医院应有的规章制度.它的服务对象是校内的学生、教职员工、退休人员和家属,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药房做为门诊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药房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我院是一所部队院校,门诊部承担包括学员、教职员工、退休人员和家属4000多人的医疗服务,药房工作人员既要调剂、还要全额核算处方.这就需要药剂人员处理好日常工作,合理安排时间,而如何加强药房的科学管理,避免日常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就成为药房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课题.
作者:李雅玲;李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成为三大致死疾病之一.护士在做好脑血管病人的临终护理时,应为患者提供佳护理,提高生命临终质量,使之平静地死去.同时加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了解家属的思想动态,安抚病人家属的悲伤,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合理要求,使患者及家属得到大的慰藉.
作者:刘秀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本文收集了该院2003年五个科室5498例住院病例,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分析,找出其发病因素、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王薇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7岁,体重23kg.因右胫骨中下1/3骨折钢钉内固定术后拟氯胺酮分离麻醉施钢钉取除术.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钠0.05g,东莨菪碱0.2mg,入室开放左上肢静脉滴注复方林格氏液,氯胺酮100mg加生理盐水8mL,经静脉通道缓慢注入氯胺酮40mg,患儿抽泣样呼吸、肌紧张,给予面罩吸氧,头侧偏,呼吸变平稳,37次/min、肌力正常.心率136次/min,sPO298%.消毒铺巾,未加用局麻,手术5min患儿微动,追加氯胺酮5mg,麻醉平稳,遂未再追加任何药物,手术顺利,历时50min,患儿呼之能应,生命体征平稳,送返病房.
作者:陈超;信文深;李秀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灸对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和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在临床通过CT、MRI确诊为脑出血的住院病人筛选46例,发病在3d内有偏瘫,且偏瘫侧肢体肌力≤4级,可有轻度意识障碍或浅昏迷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针药组24例,药物组22例,发病至住院时间(1.4±1.6)d,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针刺+药物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治疗前的(24±7.06)分降至(15.6±6.2)分,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功能缺损由治疗前的(25±8.1)分降至(20.1±8.9)分,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在住院治疗后均有明显的恢复(P<0.01,P<0.05).针药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8.4±3.2)分;药物组评分下降(4.9±3.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明显性P<0.05.结论:针药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明显优于药物组,提示针灸有促进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作用.
作者:温秀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院前急救由于紧急、病种多样、涉及面广,病人病情伤情错综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意外情况发生多,产生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的可能性较大.医务人员如何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更好地体现知法、用法、并依法办事,以保护病人和自身的利益,已成为医护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现将我院自成立120急救中心以来对院前急救容易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与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黄爱珍;黄永锋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