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希龙
目的:探讨应用带蒂包皮内板一期正位开口修复尿道下裂的疗效.方法:对21例尿道下裂患者采用带蒂包皮内板一期正位开口修复.结果:除2例并发尿瘘(9.5%)、2例尿道狭窄(9.5%)外,余17例均获痊愈(80.9%).结论:此术式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带蒂皮瓣血运良好,一期治疗尿道下裂疗效确切.
作者:杨树立;白淑贞;武玉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讨论急性淋菌性腹膜炎的易感人群,误诊原因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1990~2002年收治12例急性淋菌性腹膜炎病历资料.结果:误诊为阑尾炎开腹4例,误诊为胃穿孔开腹2例,明确诊断6例.开腹病人行阑尾炎切除4例.12例病人均痊愈.后均经细菌学及PCR检查诊断为淋菌感染.结论:女性由于腹腔通过输卵管、子宫及阴道与外界相通是本病多发的病理生理基础.本病误诊的重要因素是医务人员对其不够重视,病人往往隐瞒病史也是误诊的重要原因.对本病的诊断要重视病史采集的重要性,特别强调要了解病人的性接触史,常规行阴道分泌物及腹穿抽出液的细菌学检查.本病一经确诊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大多不需要手术治疗,个别病人的并发症需要手术治疗.同时建议对患者的配偶进行检查和治疗.
作者:邹景平;汪鑫;熊元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双J管在尿路手术中的置管方法、适应症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于1995年7月~2002年10月对138例上尿路疾病患者应用双J管作内支架内引流,留管时间1~8个月,特别是采用美蓝生理盐水充盈膀胱定位法能确定双J管是否置入膀胱.结果:双J管引流可靠,无漏尿、感染等并发症,切口均Ⅰ期愈合,缩短住院时间.结论:双J管具有使用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宜推广使用.
作者:贾岐高;荣慧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在围麻醉期对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6例ASAⅠ~Ⅱ级,择期椎管内麻醉下妇产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观察组(B),每组23例.两组病人术前均不注射镇静药,术中静注咪达唑仑1.0~3.5mg.B组病人入室后即播放预先筛选的轻音乐至术毕,B组病人术中不用镇痛药.密切观察病人的镇静程度,记录术中镇静药、镇痛药的用量及血流动力学指标(SBP、DBP和HR).结果:B组病人术中情绪稳定,镇静药、镇痛药的用量显著低于A组,且B组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术中音乐疗法可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减少术中镇静药、镇痛药的用量;术中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起到辅助、增强麻醉效果的作用.
作者:裴远宾;王小华;马君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乳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早施行手术是治疗乳癌的主要手段.而高质量充足的睡眠是保证机体尽早康复的重要条件.睡眠可促进精神和体力恢复[1],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睡眠障碍使患者内分泌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延迟刀口愈合.据临床观察乳癌术后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达90%以上.通过对62例乳癌术后睡眠障碍患者进行原因分析,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高焕云;王艳冬;李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护理管理工作在医院分级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护士长是护理工作的具体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护理队伍的带头人,在搞好病区管理和提高护理质量中起主导作用.护理工作的好坏与护士长的业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领导艺术等综合基本素质有着密切联系.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应如何加强护士长自身建设,提高自素质呢?我们的体会是:
作者:王银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会阴部较隐蔽,一般不易烧伤,但小儿会阴烧伤较成人多见.由于小儿不配合治疗,且会阴部创面易被大小便污染,易致创面感染加深,若治疗不当,常遗留瘢痕挛缩畸形,严重影响功能.我们对小儿会阴部烧伤30例采用药物、手术等方法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岳希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宫外孕是妇产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我院近三年来共收治100例病人,经积极抢救、有效护理、合理治疗均痊愈出院,现将抢救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高清华;殷广华;徐宏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剖腹产手术切口的愈合,除与手术创伤、缝合技巧、感染、产妇机体机能状态等因素有关外,与手术后切口血液循环好坏有密切关系.我科采用微波对产妇切口照射,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芳;孙景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总结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420例输尿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一次碎石成功率93.9%(416/443).主要并发症是输尿管穿孔(6例)和榆尿管粘膜撕脱(1例).结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是安全的,且疗效确切.
作者:吴爱明;张凯忠;潘克;唐志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氯胺酮咪唑安定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先用咪唑安定0.2mg·kg-1肌肉注射,再复合氯胺酮1~2mg·kg-1静脉注射施术42例,并设同期及前期单用氯胺酮5~8mg·kg-1肌肉注射或单用表面麻醉40例作对照组,在满意率、并发症方面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满意率90.47%(38/42),并发症发生率16.67%(7/42).对照组满意率52.5%(21/40),并发症发生率47.5%(19/40).结论:咪唑安定、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安全、平稳,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不良应激反应少,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清醒期安静.
作者:徐国亭;王西娟;华勤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扩大额颞瓣治疗重型额颞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对45例重型额颞脑损伤患者切口始于耳屏前1~1.5cm,与颧弓垂直向上,在耳屏上方斜行向上后越过颞嵴至顶结节处,再转向前额止于发际内正中线旁2~3cm,钻5孔.骨瓣大于10cm×8~10cn.结果:采用GOS评分标准,植物生存4例,重残6例,中残7例,良好18例,死亡10例.结论:本组病例显示,扩大额颞瓣治疗重型额颞脑损伤效果显著,能降低病人的死残率.
作者:崔丙周;吕海欣;贺艳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食管外科技术的提高和预防吻合口瘘经验的积累,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较过去有明显的降低,有资料报道,其发生率为12.4%.我科自1998年5月~2002年5月所收治的195例食管癌患者中有142例行经左胸食管癌切除胃(左)颈部吻合术(二切口),其中14例发生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为9.9%.经采取正确的治疗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现将有关护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杜振花;张莉;吕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阑尾炎系外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临床上多采用传统的麦式点切口进行手术,由于该处腹壁厚、阑尾位置深,前方有肠管遮挡,暴露困难,术野深小,操作极为不便.笔者通过改变手术的路径,从麦式点的外下方进入,可克服传统术式的不足,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并发症和痛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宏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本文报道过去15年间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纵隔肿瘤96例.男50例,女46例,年龄4~71岁,60%为青壮年.畸胎类肿瘤43例,神经源性肿瘤22例,胸腺肿瘤12例,其它19例.良性肿瘤85例,恶性肿瘤11例.肿瘤完全切除81例,大部分切除8例,单纯剖胸探查7例.手术死亡2例.作者认为,胸透和胸片是纵隔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因肿瘤可恶变、外穿及长大压迫器官,主张尽早手术.当肿瘤与大血管严重粘连时,应行包膜内切除,以防损伤血管.
作者:李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院从2000年1月以来采用硬膜外持续滴注麻醉的方法用于高血压患者的麻醉处理,对避免病人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具有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庄志刚;李树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临床表现为疼痛、驼背和骨折等,甚至生理性咳嗽,都可以引起身体的多处骨折.它是一个长期的潜在的病理过程,既有正常人骨折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1].骨质疏松(OP)患者发生骨折是由于骨力学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降低骨骼对抗应力的张力,减轻骨的持重能力,从而并发各种病理性骨折,骨折的危险因素取决于两个方面:即是骨的强度(strength)和骨的应力(stress).骨的强度取决于骨的质和量,而骨的应力则取决于骨结构的几何分布和承重因素[2].骨质疏松症不管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均有一个共同的防治原则,延缓骨量丢失或增加骨量,对症处理和预防骨折的发生.在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骨折的预防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一般护理和药物治疗对骨折的预防尤为重要.
作者:曹爱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对1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于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观察营养指标的变化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无死亡病例.肠内营养7d后,淋巴细胞总数、血清转铁蛋白较营养前有明显提高;术后病人28~56h肛门排气,发生胰瘘、切口感染各1例.结论:对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的,它可以有效地改善营养状况,增加免疫功能,降低手术并发症,促进术后病人顺利康复.
作者:李治国;高勇;冯留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总结56例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方法和经验.方法:短距离神经缺损采取减张后直接缝合,缺损3cm以上行神经移植术,特殊情况下行神经端侧吻合术.结果:按优M4S3+以上,良M3S3,可M2S2,差M1S1以下标准评定,优17例,良26例,可10例,差3例,总优良率76.8%.结论:神经应在无张力情况下缝合;在血运良好的组织床上,长段神经缺损也可用不带血管的神经移植;要重视对靶器官的保护.
作者:江宏;马文宇;郭现辉;盛名;罗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胭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治方法.提高疗效,降低截肢率.方法:通过对59例胭血管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单纯修补12例,端端吻合24例,静脉移植21例,轴型皮瓣修复2例,并常规小腿筋膜室减压.结果:59例中有4例截肢,13例功能恢复不良,功能恢复优良42例.结论:胭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尤为重要.严密观察,良好的显微吻合技术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前提.
作者:唐俊岭;马智忠;王振生;王福建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