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灵;杨旭;宋文刚;高凤兰;赵丽丽
目的 了解传统教育模式与“定位教育”模式在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运用的差异性.方法 根据中医骨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医筋伤》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骨伤筋伤临床常见病的发病情况,确定颈椎病、膝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作为重点“定位”学习内容,根据该四类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治疗、预防调护等方面设计考核问卷,对2010级中医骨伤班学生(对照组)进行传统教育模式教学,学习结束后,发放、回收、分析考核问卷;对2011级骨伤班学生(实验组)进行定位教育模式教学,学习结束后发放、回收、分析考核问卷,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个组别的平均分,比较各分数段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结果 实验组平均分数为67.05分,对照组平均分数为51 58分;对照组60分以下分数段人数百分比高于实验组,对照组60分以上各分数段人数的百分比均少于实验组,二者具有差异性.结论 定位教育模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定位教育模式更有利于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完成.
作者:杨丽萍;陈相春;杨翠秒;胡彬;许雷;张立新;王景新;张江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伊立替康联合苦参碱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60例进展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伊立替康、顺铂联合苦参碱治疗组,伊立替康、顺铂化疗方案两组.21天作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评价疗效,观察两种方案在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上有无差异.结果 治疗组RR为56.7%(17/30),DCR为80.0%(24/30);对照组RR为36.7%(11/30),DCR为63.3%(19/30).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RR)比较(x2=2.4107,P-0.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疾病控制率(DCR)比较(x2-2.052,P-0.152),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腹泻、骨髓抑制和肝肾毒性,两组比较除消化道反应及腹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伊立替康、顺铂联合苦参碱治疗进展期食管癌和采用伊立替康、顺铂治疗相比,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减轻,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赵四敏;王萍;王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Ⅰ级治未病的中药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Ⅰ级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一般治疗的前提下运用治未病的中药干预,对照组仅进行一般治疗.一个疗程后,检测两组的血压.结果 疗程结束后,实验组的血压比对照组明显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治未病的中药干预对高血压Ⅰ级患者的治疗具有良好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谢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逍遥丸加味对卵巢早衰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卵巢早衰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逍遥丸加味汤剂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周期激素治疗,治疗后比较其总有效率及血清内分泌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FSH、LH及治疗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巢早衰患者采用逍遥丸加味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增加患者FSH、LH的含量,使用前景广阔,所以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洪艳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治未病”就是指事先采取个性化调摄、整体干预等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一理论具有广泛的含义.在护理实践领域中,应用“治未病”理论,引入中医护理理念,对于保障“预防疾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这一护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秦卫东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中药汤剂煎服法与临床疗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仅从中药汤剂煎服法与临床疗效进行讨论.中药汤剂是我国中医药中应用早、广泛的一种剂型,在防治疾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仍为中医药临床应用的常用剂型之一.中药汤剂之所以数千年延用至今,是因为该剂型组方灵活、随症加减,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汤剂多为复方,可按照中药配伍原则,能使药物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目的.
作者:李秀英;吴国荣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部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接诊的寒邪客胃型胃痛患者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给予针刺足三里加口服良附丸治疗;对照组62例,仅给予口服良附丸治疗.结果 经针刺足三里加良附丸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96 8%,对照组有效率80.6%.经卡方检验,P<0.0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足三里加口服良附丸,针药并举,内外兼治,提高疗效.
作者:袁寿荣;李洪健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吴茱萸脐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112名原发性痛经患者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给予吴茱萸粗末脐敷治疗,对照组给予颠茄片口服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75%,对照组总有效率48%.两组疗效相互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吴茱萸脐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明显.
作者:卞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法治疗颈心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治疗组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湿法治疗与对照组进行疗效比对;结果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法治疗颈心综合征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疗效明显,此疗法治疗本病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作者:熊和平;邹卫兵;王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脾胃病在临床极为多发,历代名医大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脾胃病,在治疗时关键要辨明虚实,弄清寒热,燮理升降,调济燥湿,顾及它脏.
作者:海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复方莪术油栓辅助宫颈电切术治疗重度宫颈糜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应用复方莪术油栓辅助宫颈电切术治疗的重度宫颈糜烂患者84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我院仅行宫颈电切术治疗的重度宫颈糜烂患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 05),但是观察组治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 复方莪术油栓辅助宫颈电切术治疗重度宫颈糜烂患者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
作者:匡莲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改良百会压灸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虚寒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虚寒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百会压灸配合耳穴压豆组和基础西药组,治疗一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 33%)高于对照组(76 66%)(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液平均流速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 05),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百会压灸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虚寒型颈性眩晕疗效显著,是治疗虚寒型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刘磊;刘钰斌;貌杨萍;吴湘;陈苑珠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奥曲肽和中药联合对轻型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本次医学观察选取100例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诊的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对症治疗以及奥曲肽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接受奥曲肽联合中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观察对象血白细胞、脂肪酶、血淀粉酶等观察指标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接受奥曲肽联合中药治疗,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和观察指标的改善,且疗效确切,因而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黄慧民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临床上常见急腹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全年的500例以急腹症入院的患者,回顾并分析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500例患者有3例抢救无效死亡,491例预后艮好,6例重症观察.结论 该病病因复杂,易误诊,诊断后及时治疗效果明显.因此正确及时的诊断、合理有效的治疗,可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作者:陈作军;马云;孙桂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开展问卷调查,分析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学生党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方法 在综合文献和对党支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影响党支部建设的28个因素,运用SPSS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主因子及其重要程度.结果 党支部作用发挥影响因素按照重要性依次为:教育培养、活动方式、制度建设、组织机制.
作者:张娟;郝宏伟;宋君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观察和分析学生使用网络教学论坛的情况,明确网络教学论坛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选取大学一年级学生为考察对象,依托BB网络教学平台,考察他们在网络教学论坛上的浏览情况与发帖情况,并分析其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网络教学论坛的浏览数和发帖数与考试成绩呈正相关,但是相关性不高.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论坛能进一步提高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章明星;刘建卫;李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基于绿色化学理念,对如何在中药化学实验教学中实现绿色化进行了探讨.以绿色化学的“5R”原则为指导,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阐述了通过利用微型化实验、实验内容的科学设计与整合、实验试剂选择、产品回收利用及科学处理三废等方法来实现中药化学实验绿色化的目标.
作者:陶华明;殷勇冠;朱全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清肠汤结合中药灌肠对湿热内蕴证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64例湿热内蕴证U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2例.观察组予清肠汤结合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ESR和血清CRP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ESR水平和血清CRP水平均下降(P<0.05,P<0 01),组间比较,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清肠汤结合中药灌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修复肠黏膜损伤,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溃疡愈合.
作者:伍群业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推法简单而又常用,无论学界、非医学界均熟悉,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属摩擦类手法.1 推法分类各家学说1.1指、掌、肘推法 用指、掌或肘着力于一定部位上(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1].1.2平、滑推法 以掌着力于施治部位推进,不按不旋向前谓平推法.以手掌与手指合作,着力于施治部位滑推,滑而不浮,推而不滞谓滑推法[2].
作者:黄振刚;徐龙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黄帝内经》中首见胸痹一名,并建立了许多治疗原则的雏形,此后仲景又进一步丰富了治疗胸痹心痛的治则与方药,并确立了温阳散寒,化痰祛浊为本病的治疗大法.隋唐时期亦以此为治疗总则,并在方药上加以丰富,至宋金元时期又广以辛温通散,痰瘀同治法治疗本病,而于明清时期分别呈现出以补养降火法和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学术思想.在此将历代关于胸痹的治疗原则及相应方药进行系统的总结研究,对现今本病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作者:孙杨;张明雪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