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寿荣;李洪健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不断进行,改革方法多样,包括案例教学法、PBL法、推演教学法、归纳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本文总结以上改革方法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议.
作者:张婷婷;常征辉;龚曼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针对传统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小组助教实验教学模式,阐述了实施步骤.期末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采用小组助教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海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传统教育模式与“定位教育”模式在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运用的差异性.方法 根据中医骨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医筋伤》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骨伤筋伤临床常见病的发病情况,确定颈椎病、膝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作为重点“定位”学习内容,根据该四类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治疗、预防调护等方面设计考核问卷,对2010级中医骨伤班学生(对照组)进行传统教育模式教学,学习结束后,发放、回收、分析考核问卷;对2011级骨伤班学生(实验组)进行定位教育模式教学,学习结束后发放、回收、分析考核问卷,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个组别的平均分,比较各分数段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结果 实验组平均分数为67.05分,对照组平均分数为51 58分;对照组60分以下分数段人数百分比高于实验组,对照组60分以上各分数段人数的百分比均少于实验组,二者具有差异性.结论 定位教育模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定位教育模式更有利于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完成.
作者:杨丽萍;陈相春;杨翠秒;胡彬;许雷;张立新;王景新;张江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中药合剂干粉治疗难愈性Ⅲ期与Ⅳ期褥疮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 将80例难愈性Ⅲ期与Ⅳ期褥疮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褥疮护理常规的基础上应用呋喃西林粉外用治疗护理,治疗组的褥疮护理除常规的基础上局部给予中药合剂干粉面外用治疗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创面肉芽生长状况、创面疼痛缓解情况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止痛及治愈时间比较有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1).结论 中药合剂干粉直接作用于疮面,局部起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收湿敛疮生肌的作用,在治疗难愈性Ⅲ期与Ⅳ期褥疮时疗效较好,且无皮肤损害及人体不良反应发生,具有操作简便、患者无痛苦、易于接受及无不良反应等优点.
作者:洪潆;高美秀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元气是中医历代医家所重视的一个的概念,鉴于现行各类《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对元气概念阐述的不够清晰和严谨,本文对元气的概念和元气的培补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期望通过对元气概念的梳理与剖析,充实和丰富中医有关气的理论,加强基础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性,并对今后教材有关此方面的编写有所裨益.
作者:吴丽丽;严灿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哑门穴是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重要穴位,因其周围结构复杂,针刺时如果过深或者方向不当,极易造成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章通过分析哑门穴的位置及层次解剖结构,讨论安全进针深度及进针方向,供临床参考.
作者:李宁;高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本文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中医护理学内容作一阐述,主要有以下5方面内容:充分体现“医护一体”思想、辨证施护、精于用药护理、重视饮食护理、重视预防护理.
作者:胡春媚;张元兵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骨折合并糖尿病(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骨折合并DM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中西医结合护理.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骨折合并DM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骨折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翠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伊立替康联合苦参碱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60例进展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伊立替康、顺铂联合苦参碱治疗组,伊立替康、顺铂化疗方案两组.21天作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评价疗效,观察两种方案在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上有无差异.结果 治疗组RR为56.7%(17/30),DCR为80.0%(24/30);对照组RR为36.7%(11/30),DCR为63.3%(19/30).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RR)比较(x2=2.4107,P-0.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疾病控制率(DCR)比较(x2-2.052,P-0.152),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腹泻、骨髓抑制和肝肾毒性,两组比较除消化道反应及腹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伊立替康、顺铂联合苦参碱治疗进展期食管癌和采用伊立替康、顺铂治疗相比,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减轻,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赵四敏;王萍;王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温针配合整脊手法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 选取就诊于我院骨伤推拿科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患者100例.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药物组及综合组.其中药物组患者50例,给予常规药物及腰椎牵引手法;综合组50例患者使用温针配合整脊手法进行治疗,包括针刺三焦俞、气海俞以及徒手牵引、滚法等.比较经不同方式治疗后总有效率、症状缓解时间及治疗满意程度等指标.结果 总有效率比较显示综合组患者经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显著优于药物组患者84 0%;症状缓解时间进行比较显示综合组症状缓解时间显著优于单纯使用药物及日常护理组患者(P<0 05);经不同方式治疗后综合组总体满意人数显著多于药物组(P<0 05).结论 使用温针配合整脊手法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疗效显著.温针可发挥温补肾阳、强筋健骨、通络止痛功效;整脊手法可有效缓解肌肉损伤、舒筋活络、活血止痛: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对失养部位发挥温煦、濡养作用,能够改善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疾病治疗效率,加快患者恢复速度,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李思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分析胃肠道术后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对患者肠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 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医护理管理,观察对比两组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术后胃肠排气、排便及肠蠕动,对肠功能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影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付正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为了研究探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立法,研创了盆腔康颗粒(药用:双花、连翘、土茯苓、黄柏、柴胡、当归等)每日1剂,开水冲400ml,分早晚温服.6剂为1疗程,4~6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 40例患者治疗4~6个疗程,治愈18例,好转14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95.00%.结论 盆腔康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胥继承;郭敬香;孙法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七味白榆散外敷治疗压疮的效果.方法 将35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8例用七味白榆散外敷,对照组17例用庆大霉素外敷,比较2组压疮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压疮治愈率为72.22%,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压疮治愈率为29.41%,总有效率为64.7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七味白榆散治疗压疮效果明显,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中兰;李宗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部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接诊的寒邪客胃型胃痛患者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给予针刺足三里加口服良附丸治疗;对照组62例,仅给予口服良附丸治疗.结果 经针刺足三里加良附丸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96 8%,对照组有效率80.6%.经卡方检验,P<0.0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足三里加口服良附丸,针药并举,内外兼治,提高疗效.
作者:袁寿荣;李洪健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火针加火罐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实践证明,传统中医火针疗法加火罐疗法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可减轻患者关节病灶区不适,改善关节功能,疗效显著.
作者:张巍巍;孙敏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妇科实习的五年制及七年制学生按进入妇科实习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每月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及书面病例分析考试,同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试验组临床技能考核和病例分析考试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表明,PBL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其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培养,但对于目前PBL教学教案的设计及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能力方面仍有待改进,同时PBL教学在中医教学中开展模式仍有待探索.结论 PBL教学模式对妇科临床教学有一定优势,但中西医结合模式仍有待继续探索改进.
作者:黎小斌;孙巧璋;刘铭山;叶润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脾胃病在临床极为多发,历代名医大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脾胃病,在治疗时关键要辨明虚实,弄清寒热,燮理升降,调济燥湿,顾及它脏.
作者:海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治未病”就是指事先采取个性化调摄、整体干预等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一理论具有广泛的含义.在护理实践领域中,应用“治未病”理论,引入中医护理理念,对于保障“预防疾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这一护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秦卫东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丹栀逍遥散具有疏肝健脾、清热养血的作用,主证病机为肝郁脾虚、化火生热,临床只要出现上述病机,便可本着中医“治病求本,异病同治”的基本思想,将丹栀逍遥散用于临床各科病证.
作者:倪雪娇;金桂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前慢性乙肝患者肝脏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重要的病理特征,也是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环节.因此,寻找有效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和治疗方法以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是目前慢性乙肝治疗中的热点问题.笔者自拟祛瘀健脾化纤汤配合口服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宏辉;冯春古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