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泰州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情况分析

沈咏梅

关键词:儿童, 意外死亡
摘要:意外死亡是指意想不到的原因而造成的一种非疾病死亡,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儿童意外死亡已成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泰州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我市1999~2003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结果分析如下.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脑出血86例急诊监护体会

    脑出血是急诊科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发病急,致残率高,病死率亦高.临床工作中,笔者体会到,除了正确的诊断治疗,良好的监护也很重要.现将我院收治的86例脑出血病人急诊监护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刘庆云;宋茂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肾移植治疗体会(附27例报告)

    1998年4月~2004年6月,本院共进行尸体肾移植手术27例效果好,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本组病人男15例,女12例.年龄小的18岁,大的63岁,平均41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6例,高血压病史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时间短的半年,长的3年,术前均作血液透析.血色素3.7~9.7g,平均6.7g.血BUN28mmol/L~46mmol/L,平均35mmol/L.

    作者:付克新;于安中;曲晓橹;孙涛;孙国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胃复宁胶囊致急性荨麻疹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8岁.32d前因上腹胀痛、恶心0.5h,而口服胃复宁胶囊(杨凌麦迪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31002)1.2g,每日3次,第3天时四肢出现点、片状丘疹,伴皮肤瘙痒.因上腹胀痛、恶心好转而自停服胃复宁胶囊,2d后丘疹消失.本次于1.5h前又出现上腹胀痛,自服胃复宁胶囊1.2g后,约1h四肢出现点、片状丘疹,伴皮肤瘙痒,并迅速蔓延及全身,部分呈风团样.既往有风湿性关节炎史20余年,无药物过敏史.查体 :BP100/60mmHg(1mmHg=0.133kPa) ,全身散在大小不等点、片状丘疹,部分呈风团样,颜色同正常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心肺未见异常,右上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未及,未及包块.

    作者:楚修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改变及卡托普利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内皮素(ET)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卡托普利对其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浓度. 69例CHF患者为治疗组(CHF组),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69例CHF患者中的12例因有禁忌症而未用卡托普利治疗为非卡托普利组,余57例常规口服卡托普利治疗为卡托普利组,测入院和治疗4周时的ET.对随访资料完整的42例卡托普利组患者分别于8周和12周时复查ET.结果:CHF组与对照组比较,ET浓度明显增高(P<0.01).CHF组治疗4周后ET都有降低,但卡托普利组降低明显(P<0.05).在8周与12周时卡托普利组42例患者ET浓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ET参与了CHF的发生发展,血浆ET浓度和CHF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应用可降低血浆ET浓度.

    作者:许慧;杜争鸣;刘树英;刘培菊;刁克;刁平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腹主动脉瘤所致的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1例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之诱因,临床虽有各异,但因腹主动脉瘤导致的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者,作者仅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陶伯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住院病人费用日清单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日趋增强,医疗纠纷日渐增多,医疗费用已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热点,为了能够让病人及时准确的了解住院期间所花费的一切费用,同时避免一些跑费、漏费现象及减少医疗纠纷发生,我院实施住院病人费用日清单制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受到了病人的认可及好评.

    作者:袁芳;谭启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电脑验光的护理干预

    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电脑验光在验光配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01年开始使用电脑验光仪,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倩;张安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卡托普利治疗肺心病心衰48例临床应用

    肺心病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脏病,本文报告应用卡托普利治疗肺心病心衰48例,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岚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性皮质盲21例临床分析

    肝性皮质盲又称肝性皮层盲或肝-脑-眼综合征,是肝性脑病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并非罕见,现就笔者诊治过的21例分析如下.

    作者:李明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复方氨基酸(18AA)引起过敏反应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74岁,因阑尾周围脓肿于2004年8月20日收住院,T 36.2℃,P 78次/min,R19次/min,B P 150/90mmHg,入院后常规检查,并立即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抗生素、复方氨基酸(18AA),2次/d,等其它药物静滴,当滴完抗生素一组,续加复方氨基酸(18AA)时,5min后,患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精神紧张、心率102次/min,考虑复方氨基酸(18AA)过敏,立即停药,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推、安定10mg肌注30min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停用该药后,其他药物继续使用,未再出现上述过敏反应.

    作者:刘燕;李考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先兆流产误诊3例临床病例分析

    临床上早孕先兆流产行保胎治疗并不少见,但因妊娠合并其它疾病误诊为先兆流产者偶有发生.本文将5年来该院误诊病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小琴;宋文月;谢燕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诊断学物理诊断教学体会

    临床医学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科学,因此临床医生不仅要求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具备娴熟的临床技能.而诊断学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和入门,是过渡到临床学习的桥梁,其重要性不容置疑.临床基本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诊断学,尤其是物诊教学,这些技能作为临床医生是终生受益的.本文现对诊断学物诊教学工作体会分述如下.

    作者:周雨迁;蒋云生;高娅文;邹文;朱旭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胰岛素泵在25例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应用

    48例需胰岛素治疗的围手术期糖尿病人,分别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治疗(CSII组25例)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MSII组23例).结果可使血糖呈显著性下降(P<0.01),平均控制天数CSII:(3.5±1.6)d,MSII:(7.5± 4.8)d,P<0.01.结论:CSII较MSll可更快更有效更安全地控制围手术期血糖,有利于手术切口的愈合.

    作者:刘秀玲;刘阁玲;项岫秀;俞芳;李伟娟;张慧芹;肖红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胰岛素强化治疗是通过胰岛素泵或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模拟正常胰岛素的生理分泌节律,使血糖达到或接近生理水平的方法.强化血糖控制是延缓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之一.通过临床对39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分析,了解两种方法的差异.

    作者:郭献山;耿秀琴;王林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鼻窦冠状位CT扫描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鼻窦冠状位CT扫描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手术方式的指导意义.方法:应用荷兰菲利普公司的螺旋CT,对临床诊断为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并在ESS术后对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6例患者,CT诊断为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窦口-鼻道复合体闭塞,与临床诊断及术中诊断基本相符,并经病理确诊,符合率为93%.结论:鼻窦冠状位CT扫描,对于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异常、诊断鼻息肉、确定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分型分期)及指导手术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雷雨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以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中心对脑血管病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75例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VitB6、VitB12、叶酸以促使同型半胱氨酸体内代谢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比较两组病人治愈率、死亡率,复诊1年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病人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诊期间治疗组病人死于脑血管意外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复诊时有伴随症状人次率低于对照组(P<0.05),脑血管病有症状或复发时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升高.结论:将同型半胱氨酸作为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应用于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是科学的、合理的.

    作者:张化民;刘庆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口腔正畸门诊接诊服务中的护理缺陷与防范

    近年来,口腔正畸门诊量逐年增加.由于正畸治疗时间长,患者年龄差距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健康教育知识以及配合治疗的自律性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我们的接诊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列举了接诊服务中的一些护理缺陷,如果不注意防范,势必引发护患纠纷,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为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病人,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笔者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供同行借鉴.

    作者:马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B超、CT和MRI影像对照分析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以成人多见.随着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血管瘤为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肝内良性病变,它的重要性在于同肝脏原发或继发恶性肿瘤鉴别[1].作者通过对50例经B超、CT及MRI检查,并结合临床随访确诊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来评价三者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良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应用冻疮膏预防脑卒中偏瘫病人褥疮100例效果观察

    笔者自2003年1月份以来,在脑卒中偏瘫病人中试用冻疮膏局部涂抹预防褥疮10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15例脑卒中偏瘫病人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冻疮膏组(观察组)及普通翻身组(对照组).观察组100例,男68例,女32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0.5岁;对照组115例,男80例,女35例,年龄42~89岁,平均年龄59.8岁.

    作者:张风莲;魏凤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头孢唑啉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

    1 病历简介男,55岁,因反复咳嗽,憋喘18年,加重伴心慌,浮肿3d,于2004年2月10日入院.既往有慢支病史数年,曾多次住院治疗,3d前在本村卫生室用青霉素,丁胺卡那注射疗效差.查体:T 38℃,P 104次/min,R 26次/min,BP 135/90mmHg(18/12kPa),憋喘貌,端坐位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叩诊过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大量干湿性罗音,心音低,HR104次/min,律齐,无杂音,腹软,肝脏肋下3cm,质硬,有触痛,脾未及,腹水征阴性,上下肢轻度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吕月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