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凤秀
目前,斑马鱼模型的使用正逐渐拓展到生命体多个系统的发育、功能和疾病的研究中,其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中药毒理研究、代谢研究和重大疾病中药成分活性筛选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将就斑马鱼在筛选模型、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中医中药研究相结合的新型模式等应用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有益于中医药事业的现代研究的迅速发展.
作者:邢学锋;马钦海;徐成贺;许文学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产后便秘的治疗经验.方法 针对病因采取辨证施治与传统用药相比较.结果 26例产后便秘患者经辨证施治较传统用药疗效提高,副作用减少.结论 辨证施治是保证疗效的前提,补中益气丸合七制香附丸乃是治疗产后便秘的良药.
作者:李巧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分析高压氧结合针灸治疗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早期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A组与B组,A组50例患者给予针灸治疗,B组50例患者给予高压氧结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B组患者改善效果明显较A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中ADL评分良好率为76.0%,明显较A组患者ADL评分良好率40.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结合针灸治疗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较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朱虹;刘小波;王晓玲;施丹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消化科诊断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达96.0%,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仅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组间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王政刚;姜雪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本文回顾了笔者所在教研室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教学法的过程,并对PBL教学法在中药生物分析教学中的探索及构建进行了介绍.
作者:陈磊;刘怡;王淑美;粱生旺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沙参麦冬汤治疗感冒后肺阴亏虚型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感冒后咳嗽肺阴亏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沙参麦冬汤,对照组给予强力枇杷露,两组均治疗7天后观察咳嗽症状起效时间、消失时间.结果 治疗组咳嗽症状的起效时间、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参麦冬汤能有效改善感冒后肺阴亏虚型证的咳嗽症状,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王娟;申广生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参苓白术散结合西药治疗抗生素相关性儿童腹泻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儿童患者67例,其中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补液和药物治疗.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治疗.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有效率为78.7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参苓白术散结合西药治疗抗生素相关性儿童腹泻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甄兴刚 刊期: 2014年第16期
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种科学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注目.但是,中医药在现实中处在边缘地位和附属局面,这与中医人才青黄不接、医术水平不高,以及中药本身质量不达标都有一定关系.
作者:薛海萍;丁越;侯剑伟;张彤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刮痧联合桂枝茯苓胶囊口服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患有乳腺增生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0例和实验组15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桂枝茯苓胶囊,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刮痧治疗.结果 实验组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3%,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2%,可以看出中医刮痧结合桂枝茯苓胶囊口服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结论 刮痧结合桂枝茯苓胶囊口服对治疗乳腺增生效果明显,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可以进行推广和应用.
作者:汤菲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综合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在口服中药汤剂清瘟败毒饮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湿性疗法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15例患者,治愈12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患者住院期间均无并发症及营养不良情况出现.结论 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促进皮损的愈合,防止压疮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李桂云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与胆舒胶囊,对照组单用胆舒胶囊,疗程为3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83.3%,B超显示胆总管直径均较前明显缩小,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试验组有1例患者出现了腹胀,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了皮肤瘙瘁,1例患者出现了反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与胆舒胶囊治疗胆囊切术术后综合征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徐立金 刊期: 2014年第16期
本文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探讨了中医郁证的辨证论治.广义的郁证是指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诸多因素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痰火食湿等壅塞郁滞等气机不得发越的一系列病证.郁证的主要病因是七情失调,病机关键是气机郁滞.调畅气机、调和气血是治疗郁证的主要方法.
作者:翟兴红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教育模式在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中开始实践与探索,对参与校际协作实践与探索的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各自院校形成的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点,网络环境下的校际协作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理念带来了冲击.在网络环境下,探究校际协作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安益强;昌莉丽 刊期: 2014年第16期
为改变《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尝试在《中药学》教学中引入拓展性教学,引导和鼓励学生探索新知,并将之融入学习考核,探索过程评价体系.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中药学》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拓展性教学的应用有积极意义,后续教学中应进一步深化拓展性教学的应用.
作者:袁颖;金素安;何世民;朱国福;汪文娟;潘颖宜;杨柏灿;王海颖 刊期: 2014年第16期
“肝者,罢极之本”出自《素问·六节脏象论》,对于罢极二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说法不一,存在多种解释.结合临床验证,笔者倾向认为罢极二字当作疲劳、劳困解.此句当理解为肝脏是耐受疲劳的根本.且对此举病案以佐证.
作者:王文革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影响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瓶颈是人才的匮乏,现阶段主要任务是要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全面的中医全科医师队伍,因此有必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根据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的进展及现状,应以高等教育、规范化培养、继续医学教育、转岗培训培养模式为主,其培养形式各有所长,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同时并举.
作者:吕黎明;吕宇虹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结合笔者《内经》课程教学实际经验,从《内经》自身方药理论、《内经》相关经文运用、援引《内经》古今名医心得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在《内经》教学当中联系中药方剂相关内容的方式方法,目的在于贯彻经典联系临床的宗旨,体现出《内经》在中医药学发展当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整合课程知识,培养中医思维,为《内经》教学开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陈子杰;张银柱;翟双庆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和法是中医学治疗八法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指通过调和的手段达到治愈疾病的作用.和法具有调和表里、上下、气血、脏腑等多病位和阴阳、寒热、虚实等多病性的作用,是中医学多靶点综合调整的典范.和法起源于《内经》,如“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等.
作者:陈霖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张宝军主任医师为北京市平谷区医院主任中医师,平谷区首届名医,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40余年,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病症.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学习,受益颇多,将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王晓莉;张宝军 刊期: 2014年第16期
“治未病”一词首先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原文是这样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语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了治未病必要性,强调疾病预防的观点.千百年来,广大中医工作者正是依据“治未病”的理念,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的任务就是发掘祖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并予以新意,为现代人服务.祖国医学认为,“治未病”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作者:孙世文 刊期: 201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