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陈桂敏
目的:研究分析袁氏“肝炎1号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40例。针对参照组患者实行常规的护肝治疗,针对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袁氏肝炎1号方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26/40),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驥0.05)。结论袁氏肝炎1号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善桐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门诊输液室流动性大,不安全的因素多。如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保证安全,尽量避免发生差错事故是重要的,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考验。我院门诊输液室从环境到规章制度等方面均做了合理改造,在护理质控上进行了规范。这样做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从而为减少医患矛盾,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作者:杨晓玮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本文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为参考,对毕业生就业流向、层次、形式、就业变动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促进高职毕业生更充分、更广泛就业的工作思路层面进行思考,对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探索。
作者:白冰;宋岩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在教学工作中,为了更好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可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等。而讨论式教学实施效果显著,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和领悟。研究认为,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学习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在中医专业药理学教学实际工作中,发现课堂教授的的主要教学模式虽然也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授,学生被动的听讲接受,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课堂互动少,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目的是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和动手能力。研究表明,讨论式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现将讨论式教学模式在中医专业中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曲震理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分析藻酸盐敷料应用于糖尿病足溃疡伴有严重感染伤口的效果及护理情况。方法择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伤口均严重感染,应用藻酸盐敷料进行治疗,并给予中医护理干预。结果该例糖尿病足溃疡伴有严重性感染伤口的患者,经藻酸盐敷料治疗及中医护理干预后,溃疡创面基本得到修复,溃疡面积明显缩小、变浅,没有渗液溢出,感染伤口基本愈合。结论藻酸盐酸敷料用于糖尿病足溃疡伴有严重感染伤口的治疗具有显著性效果,结合中医护理有效促进疗效的提高,改善患者的预后水平。
作者:吕芷娴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介绍任琢珊教授以再障生血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经验。任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肾脾阳虚、气血两亏,补肾填精、温中健脾、益气补血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临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药并举,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梁惠;王会芳;任琢珊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常规治疗)和试验组31例(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钠),两组均治疗15天。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且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治疗后比治疗前延长。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钠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李波;谢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在戏剧艺术中,“药名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它巧妙地把中药名称和药物性能及疗效,运用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加以编排,使药物人性化。
作者:《中国中医药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讨论中医护理在提高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按照护理方式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联合中医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优级33例、良级8例,痊愈率为82%,患者对临床护理方式达到非常满意有27例;观察组中优级患者39例、良级患者9例,痊愈率为96%,患者对临床护理方式达到非常满意有38例。即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驥0.05)。结论中医护理方法较常规护理方法,其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程度显著提高。
作者:黄咏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幌子,原称“望子”,也叫“招旗”,是悬挂在店铺门前的简明易懂、一目了然的经营标志物,目的是让人知晓其所卖商品的形式或服务的内容。
作者:《中国中医药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据《印度时报》5月6日报道,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适当晒太阳可增加体内维生素D水平,进而帮助控制严重哮喘症状。研究中,为调查了维生素D水平对哮喘治疗效果的影响,伦敦国王学院一个科学家小组展开了以类固醇疗效不佳的哮喘患者为对象的“阳光疗法”实验。结果发现,维生素D可以抑制哮喘患者的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体内维生素D不足,有可能使哮喘病情加重。维生素D也称“阳光维生素”,主要通过皮肤接受阳光照射而产生。研究指出,人体免疫系统里存在一种有助于对抗呼吸道发炎的化学物质。如果该物质过份活跃,哮喘反而会更严重。研究小组发现,维生素D对这种化学物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中国中医药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医学学科,由于其主要针对的病人具有“急危重”的特点,因此对于临床医学生的急救技能要求更高,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求在实际抢救时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但我们发现,对于急危重病人抢救时,中医院校的学生并不是对病人进行立即抢救,而是到处找老师求救,或者站在那里无从下手,而在课堂上提问关于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措施,大部分学生都能滔滔不绝地背出来,但到临床实践,却相差甚远。故中医院校的学生掌握临床急救能力情况不容乐观。
作者:董洪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是病人的自我感觉,其病机比较复杂,故临床辨证应根据其要点准确辨证。辨证分型主要分为痰湿中阻型,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精气不足型,寒湿凝聚型,阳气亏虚型。
作者:孙建丽;郭梅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4例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经过6个月的中医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驥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值得在临床中使用和推广。
作者:张丽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方剂学课程的大班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方法以知识点的传授为主,不利于学生进一步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这种现状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现就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策。
作者:龙旭阳;程传浩;曹珊;张延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分析案例教学法在神经康复治疗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将我校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学习神经康复治疗学的8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采取传统常规教学方法的对照组,另一组采取案例教学法。将两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效果的评定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案例教学组的学生学习兴趣更高(90%),考试成绩也更好(87.51±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驥0.05)。结论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对神经康复治疗学教学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成绩,值得在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牛陵川;王愉乐;虞乐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消胀膏穴位贴敷对胸腰推骨折腹胀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单纯性胸腰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都采用常规的宣教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5 d内腹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5天内腹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消胀膏干预可明显减少、减轻腹胀,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马春;刘俊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主动学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生药学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对在生药学教学中如何促进“主动学习”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总结出重视首讲、生药标本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和网络课堂建设、加强互动及时沟通、完善考核机制等措施,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生药学教学效率。
作者:贾献慧;唐文照;慈倩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圆利针针刺颈部阳性反应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圆利针针刺颈部阳性反应点治疗,每日治疗一次,一周2次,共治疗6次后观察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8.33%,治疗后DH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驥0.001)。结论圆利针针刺颈部阳性反应点治疗颈性眩晕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于川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干预组(常规护理+中医护理),每组各30例。干预贯穿患者的整个住院过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情况及镇痛药物使用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手术后48h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术后48h使用镇痛药物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肺癌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作者:肖开阳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