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特色护理在肺癌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

肖开阳

关键词:肺癌, 术后疼痛, 中医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干预组(常规护理+中医护理),每组各30例。干预贯穿患者的整个住院过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情况及镇痛药物使用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手术后48h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术后48h使用镇痛药物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肺癌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病案分析教学法的运用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医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临床医学学科,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使中西医更好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理论结合实践,我学科积极寻找新的教学思路,运用病案教学法提高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教学水平。

    作者:李焱;周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药名戏与《牡丹亭》

    在戏剧艺术中,“药名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它巧妙地把中药名称和药物性能及疗效,运用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加以编排,使药物人性化。

    作者:《中国中医药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丹参注射液对胃溃疡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胃溃疡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年6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72例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胃溃疡治疗组)36例和观察组(常规胃溃疡治疗加丹参注射液组)36例,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5d与7d时的氧化应激状态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5d与7d时的氧化应激状态相关指标均好于对照组, P均驥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注射液对胃溃疡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较大,有助于患者疾病状态的有效改善。

    作者:陈军;鲁磊;高圣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聪耳息鸣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治疗四周后观察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和总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驥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驥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总的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7.5%,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驥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疗效确切,具有实际使用价值。

    作者:周友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法治疗早期脊柱骨关节痛50例

    目的:探讨早期脊柱、骨关节痛的治疗方法。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以活血化瘀、祛风湿止痛方药和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方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组明显优于活血化瘀、祛风湿止痛组的疗效。结论使用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方法治疗,先培本再驱邪,疗效持久而稳定。

    作者:曹运羿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多形式讨论式教学法在高职高专中医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工作中,为了更好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可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等。而讨论式教学实施效果显著,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和领悟。研究认为,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学习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在中医专业药理学教学实际工作中,发现课堂教授的的主要教学模式虽然也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授,学生被动的听讲接受,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课堂互动少,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目的是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和动手能力。研究表明,讨论式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现将讨论式教学模式在中医专业中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曲震理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队伍建设是提高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本文从队伍建设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入手,提出了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并结合实例针对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作用、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方式、学科人才梯队和创新团队的构建及学科队伍管理机制的完善等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思考,阐释了加强队伍建设是提高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作者:李青雅;程凯;姚建平;徐向宇;白云苹;樊蔚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脏腑病机学的研究概况分析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又称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的一组症候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目前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更加复杂,这种疾病出现了更多的新特点,为了能够在临床上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诸多医者针对本病的中医脏腑病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现对近十年此方面研究概况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矫俊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稳心颗粒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49例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98例,其中对照组49例,采用常规胺碘酮治疗;观察组4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4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有效率为81.6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驥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辛兆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贯穿式教学法的研究

    内经与伤寒杂病论均为中医的经典课程,且《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其学术思想、学术观点一脉相承,为加强经典课程间的横向联系,文章将举例说明交叉融合式教学法在经典课程中的运用,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经典课程的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作者:刘茜;陈桂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黄芪对药功效高

    黄芪味甘,性微温,色黄入脾,心白入肺,入手、足太阴经,具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功。临床上,将黄芪与其他药物配对使用,可提高疗效。

    作者:《中国中医药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医食疗在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食疗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食物配入药物或用食物作为药物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相应疾病的一门学科,为祖国医学中传统而富有特色的治疗方法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思想。目前食疗在国外属自然疗法,已受到高度重视。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病人合理的膳食可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因此,在护理中给予病人饮食指导非常重要。

    作者:黄晶;王荣;吴效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31例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常规治疗)和试验组31例(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钠),两组均治疗15天。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且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治疗后比治疗前延长。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钠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李波;谢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彭措热登先生治疗包虫病的经验

    彭措热登第六代阿池国塔医生传人于藏历水马1942年出生于康·德格阿池藏医世家,8岁跟随祖父学习藏文化基础知识,12岁至18岁期间系统学习和背诵藏医经典巨著《四部医典》。分别拜祖父第五代阿池国塔嘎玛多旦、热嬢曲达、当琼罗确等藏医学者为师,学习藏医理论及秘方传承工作。1984年至1998年期间成立白玉县藏医院并担任该院院长。1998年返回家乡成立阿池国塔藏医院(私立医院),逐步形成承担传承、教学、创新研究为一体化的藏医人才培养基地。在50多年的临床经验工作当中善于思考与研究疑难杂症,在运用藏医学治疗包虫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东知项杰;王多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8例

    目的:观察和探讨中西医结合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19例。针对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方式,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中药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变化情况、心电图监测情况和硝酸甘油停减率。结果经对比分析得出,试验组患者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3%;试验组患者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8.9%,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的57.8%,且试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观察组;试验组患者硝酸甘油停减率为78.9%,观察组停减率为57.9%;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驥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运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可取得确切疗效,具有广泛的运用价值。

    作者:陈斌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PBL与传统带教法在针灸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比较PBL教学法与传统带教法在针灸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针灸科实习的84名本科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PBL教学法组)42名和对照组(传统带教法组)42名。效果评价为理论知识考核、操作考核以及自我感觉问卷调查结果比较。结果在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及问卷调查上,试验组护生均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驥0.05)。结论 PBL教学法比传统带教法在针灸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效果要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翠萍;陈惠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芍药甘草颗粒治疗膝骨关节炎40例

    目的:分析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联合芍药甘草颗粒剂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服用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进行临床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对照组服用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联合芍药甘草颗粒剂进行临床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两组疗程各5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对比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实施5周疗程之后临床疗效均得到了有效体现,对照组在显效例数上多于观察组,两组不良反应例数有显著差异。结论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芍药甘草颗粒剂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中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章小平;王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6例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A组与B组, A组30例患者给予西医治疗, B组36例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3.3%; B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3%, B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驥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较显著,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龙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三芪汤治疗椎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

    目的:观察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以长春西汀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芪汤。两组均治疗7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56%,对照组有效率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驥0.05)。结论三芪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保国;彭仲祥;温淑端;黄郁斌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袁氏“肝炎1号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

    目的:研究分析袁氏“肝炎1号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40例。针对参照组患者实行常规的护肝治疗,针对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袁氏肝炎1号方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26/40),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驥0.05)。结论袁氏肝炎1号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善桐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