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伤寒六经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应用

李劲松

关键词:六经, 伤寒, 理论
摘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出自《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条文中“坏病”,坏者,自败之义,言历经误治而正证自坏,柯韵伯云:“坏病者,即变证也”。在这一条文中,指出患太阳病已有数日(病变部位、患病时间),已用过发汗之法,再或曾用涌吐、攻下、温针治疗,不仅病证不愈,而且病情复杂化。由于变证已不属太阳表证,故桂枝汤一类的辛温解表方剂,已不能再使用。由于坏病变化多端,故对坏病救治之法,只能示之以原则,应该仔细观察、分析现有的脉证,全面了解诊治经过,辨明因何种原因引起的,然后按证立法选方,即进行辨证论治。这不仅是治疗坏病的原则,也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对指导临床有普遍的意义。从认识论角度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指导我们要想认识疾病的本质,必须全面采集与诊断相关的所有证据,把握疾病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避免西医认识疾病只注重特异性病因、病理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不少疾病迁延不愈的状况。本文试通过《伤寒论》的六经提纲及相关条文来阐释仲景先师是如何“观其脉证”,并且“随证治之”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调肝熄风汤治疗肝风痰扰型小儿抽动障碍60例

    目的:探讨调肝熄风汤配合针刺治疗肝风痰扰型抽动障碍(ID)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诊断为肝风痰扰型的60例患儿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硫必利(泰必利)治疗。治疗前按照YGTSS评分规则,对各患儿进行评分。治疗开始后每周进行1次评分,连续治疗6周。取第一次评分和治疗6周后的评分,并对两次评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针药结合组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及发声抽动的频率,数量有明显减少,复杂性明显降低,强度明显减弱(P驥0.01)。两组治疗前后YGTSS量表评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驦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小儿肝风痰扰型的抽动障碍有明显疗效,并且毒副作用更小。

    作者:郭足森;童文婷;刘真;杜永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穴位贴敷,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及心电图的改善情况。结果中医证候疗效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9%和82.1%,有显著差异(P驥0.05);心电图疗效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0%和71.4%,无显著差异(P驦0.05)。结论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比单纯常规治疗,在改善症状及中医证候方面,疗效更佳。

    作者:张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多形式讨论式教学法在高职高专中医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工作中,为了更好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可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等。而讨论式教学实施效果显著,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和领悟。研究认为,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学习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在中医专业药理学教学实际工作中,发现课堂教授的的主要教学模式虽然也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授,学生被动的听讲接受,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课堂互动少,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目的是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和动手能力。研究表明,讨论式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现将讨论式教学模式在中医专业中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曲震理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基于中医基石学科建设方剂学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加强对策

    方剂学课程的大班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方法以知识点的传授为主,不利于学生进一步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这种现状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现就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策。

    作者:龙旭阳;程传浩;曹珊;张延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31例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常规治疗)和试验组31例(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钠),两组均治疗15天。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且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治疗后比治疗前延长。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钠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李波;谢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补肾活血法治疗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40例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和研究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抽取8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西医促排卵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补肾活血治疗,对比和分析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影响。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显著占据优势,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驥0.05)。结论对于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用中医补肾活血法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而且显著增加患者的排卵率和调节激素水平,值得推荐和使用。

    作者:曾伟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从伤寒六经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应用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出自《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条文中“坏病”,坏者,自败之义,言历经误治而正证自坏,柯韵伯云:“坏病者,即变证也”。在这一条文中,指出患太阳病已有数日(病变部位、患病时间),已用过发汗之法,再或曾用涌吐、攻下、温针治疗,不仅病证不愈,而且病情复杂化。由于变证已不属太阳表证,故桂枝汤一类的辛温解表方剂,已不能再使用。由于坏病变化多端,故对坏病救治之法,只能示之以原则,应该仔细观察、分析现有的脉证,全面了解诊治经过,辨明因何种原因引起的,然后按证立法选方,即进行辨证论治。这不仅是治疗坏病的原则,也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对指导临床有普遍的意义。从认识论角度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指导我们要想认识疾病的本质,必须全面采集与诊断相关的所有证据,把握疾病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避免西医认识疾病只注重特异性病因、病理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不少疾病迁延不愈的状况。本文试通过《伤寒论》的六经提纲及相关条文来阐释仲景先师是如何“观其脉证”,并且“随证治之”的。

    作者:李劲松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医药院校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为促进中医院校教学、科研乃至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教学和管理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实验室管理等工作的正常开展。本文分析了加强培养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提升综合素质的建议和措施。

    作者:蒋宁;才丽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益气养阴和祛瘀化浊法治疗糖耐量异常40例

    糖耐量异常(IGT)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本文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用阿卡波糖口服,治疗组用中药汤剂内服。治疗组在血糖、胰岛素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张文龙;支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胃炎临床用药分析

    目的:通过调查昆山中医医院门诊处方中胃炎治疗用药情况,来分析用药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临床工作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胃炎治疗处方492张,对处方中药物的适应症、相互作用和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主要治疗药物为质子泵抑制剂,抗酸药,胃粘膜保护剂等,其中不合理处方25张,占5.1%。结论我院门诊胃炎疾病用药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临床医务人员应了解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避免出现不合理用药。

    作者:陆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西药联合臌胀汤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

    目的:探讨西药联合臌胀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腹水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螺内酯进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臌胀汤(水蛭、三七、白术、黄芪等)进行治疗。2个月为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的TBIL、 ALB、 ALT等各项指标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TBIL、 ALB、 ALT等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 驥0.05。结论西药联合臌胀汤治疗肝硬化腹水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钟玮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8例

    目的:观察和探讨中西医结合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19例。针对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方式,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中药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变化情况、心电图监测情况和硝酸甘油停减率。结果经对比分析得出,试验组患者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3%;试验组患者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8.9%,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的57.8%,且试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观察组;试验组患者硝酸甘油停减率为78.9%,观察组停减率为57.9%;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驥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运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可取得确切疗效,具有广泛的运用价值。

    作者:陈斌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儿科呼吸道感染38例

    目的:观察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75例,其中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抗炎、抗病毒治疗。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有效率78.3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甄兴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金匮肾气丸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金匮肾气丸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3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数字法划分为两组,参照组37例患者只用格列美脲治疗,研究组26例患者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采用金匮肾气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血糖水平。结果参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0.3%,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3%,对比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糖代谢指标变化情况以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驥0.05)。结论采用金匮肾气丸治疗2型糖尿病,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效果显著。

    作者:丁国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丹参注射液对胃溃疡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胃溃疡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年6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72例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胃溃疡治疗组)36例和观察组(常规胃溃疡治疗加丹参注射液组)36例,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5d与7d时的氧化应激状态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5d与7d时的氧化应激状态相关指标均好于对照组, P均驥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注射液对胃溃疡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较大,有助于患者疾病状态的有效改善。

    作者:陈军;鲁磊;高圣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免费刊发各级继教项目(学术会议)宣传信息及优惠刊发论文启事

    各级继教项目(学术会议)负责人:我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是我国唯一的专门服务于中医药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中医药科技期刊,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由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共同联办。本刊以“服务中医药远程教育,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为宗旨,全面服务中医药学术进步。为了促进中医药继续教育各项目的顺利开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及学术活动。本刊决定,免费刊发全国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学术活动)的宣传信息,优惠刊发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含学术会议)的优秀论文。

    作者: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穴位注射配合温和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理探讨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西医治疗FD效果欠佳,而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较为明显。笔者采用穴位注射配合温和灸治疗FD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通过穴位注射方法的作用、黄芪注射液的作用以及温和灸的作用等3个方面探讨该方法治疗FD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下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徐长辉;田谧;原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医药相关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调查

    本文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为参考,对毕业生就业流向、层次、形式、就业变动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促进高职毕业生更充分、更广泛就业的工作思路层面进行思考,对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探索。

    作者:白冰;宋岩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病案分析教学法的运用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医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临床医学学科,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使中西医更好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理论结合实践,我学科积极寻找新的教学思路,运用病案教学法提高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教学水平。

    作者:李焱;周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38例

    目的: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干眼症治疗的患者76例,将其按照年龄、病情、性别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对照组患者38例,试验组患者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医玻璃酸钠治疗方式,试验组患者采用玻璃酸钠+杞菊地黄丸联合药物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8.95%,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37%,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驥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不良症状轻微无需药物治疗,症状能够自愈不影响治疗。结论干眼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万基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