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盐酸丁卡因胶浆的制备及应用

赵凯;柴晓春

关键词:盐酸丁卡因胶浆, 胃镜检查, 导管, 润滑作用, 麻醉作用, 麻醉效果, 患者, 喉头喷雾, 痛苦感, 止痛, 医师, 痛感, 试制, 呕吐, 局部, 镜头, 恶心, 处方, 病人
摘要:医师给患者在做胃镜检查时,因插入导管和镜头给患者造成恶心、呕吐等痛苦感,致使导管不能顺利插入胃中,为使导管能顺利插入胃中且病人无痛感,笔者试制了一种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快且有止痛及润滑作用的胃镜检查胶浆,较以往的喉头喷雾麻醉效果更好,经我院一年来的使用,效果良好,使用方便,现将处方及制法介绍如下.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阻塞性肺病缓解期的健康教育

    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都有气流受阻的现象,把具有气流受阻特征的一类疾病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COPD)它是一种慢性不可逆病变,病程长、致残率高,给社会、生产和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我科在其缓解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心娣;丁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膀胱冲洗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膀胱冲洗方法是用冲洗液+输液管+连接管+尿管,需要分离尿管与引流袋,对于间断冲洗的患者(如0.02%的呋喃西林250mL膀胱冲洗,bid),需要反复消毒连接管口,操作复杂、繁琐,并增加了反复感染的机会.为了减少感染的发生,笔者除去连接管.冲洗时,先将引流管夹管(不用分离尿管)、冲洗液+输液管准备好,只需用消毒棉签消毒尿管外露的任何部位(气囊口除外),将头皮针直接穿入尿管内即可冲洗,完毕拔除针头,尿管会自动封闭针孔,不致外露.

    作者:李咏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咪唑斯汀与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150例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2年2月~2003年7月应用H1受体拮抗剂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并用西替利嗪作治疗对照,进行疗效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解其伟;赵桂云;孙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46例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护理程序的探讨

    目的:为准确、及时、有效地配合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提高护理抢救应急能力.方法: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护理操作程序、评分标准,内科每位护士30min内训练过关,且对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抢救护理操作程序进行护理.结果: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护理操作程序的制定、训练,提高了护理抢救应急能力,是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的有效措施.

    作者:冯润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23例窒息新生儿发声分析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用耳声发射发现听力障碍情况.方法:对2001年7月~2003年6月间在本院出生的窒息新生儿123例及同期分娩的正常新生儿5022例采用耳声发射分析仪进行听力测试,在分娩后3~5d,42d,90d分别进行测试,如3次均未通过者则进行ABR检查,2次异常确诊为听力障碍.结果:Ⅰ°窒息组出生3~5d异常率为16.83%,Ⅱ°窒息为40.91%,正常儿为7.01%,前2组与正常儿组比较均为P<0.01.出生42d无复测.结果前2组与正常组之间比较均P<0.01.出生90d复测Ⅰ°窒息组与正常儿组之间比较P>0.05,而Ⅱ°窒息组与正常2组比较P<0.01.ABR检查结果Ⅰ°窒息儿全部通过,Ⅱ°窒息儿未通过率为9.1%,正常儿为0.199%P<0.01.结论:重度窒息致新生儿脑部缺血缺氧可能是致新生儿听力异常的因素之一,使耳蜗毛细胞受损,蜗内电位发生改变,故重度窒息听力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组,要求做好产前检查,对可能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充分重视,加强胎儿监护,预防新生儿窒息发生,同时应做好新生儿听力筛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以减少聋哑发生.

    作者:吴剑斐;郑月红;张杏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婴幼儿母乳喂养知识普及工作评估报告

    婴幼儿施行母乳喂养,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是妇幼保健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创建爱婴医院至今,在促进母乳喂养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我院2000年~2002年开展婴幼儿母乳喂养知识普及工作作一评估.

    作者:袁波;郝爱菊;马丽华;辛雪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肺曲霉菌球病的外科治疗

    本文报告我院近年来经手术治愈的28例肺曲菌球病.现结合文献讨论此病的外科治疗.

    作者:王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心先安伍用辅酶Q10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2例

    目的:观察心先安伍用辅酶Q10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SSS患者,停用一切影响心率、心律的药物2周后,给予心先安注射液240mg静滴,1次/d,同时肌注辅酶Q1010mg,1次/d,疗程为15d.观察治疗前后窦性心律、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及临床表现的改变,并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显效9例(28.1%),有效20例(62.5%),无效3例(9.4%),总有效率为90.6%.结论:心先安伍用辅酶Q10治疗SSS近期疗效确切,亦有一定的远期疗效,部分病例可替代起搏器治疗,药源充足,价格低廉,特别值得基层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奚新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对称性和迟缓性肢体麻痹伴感觉障碍,严重者伴有颅神经麻痹及呼吸肌麻痹.本院于1997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格林巴利综合征伴呼吸麻痹的患儿12例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文莹;王永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全胃切除术后护理

    全胃切除是切除整个胃,包括贲门及幽门、食管下段约2cm和十二指肠3cm.全胃切除后,食管与十二指肠或空肠吻合.

    作者:龚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学中的应用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推动全程化的医院药学服务进程.方法: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阐述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学中的应用.结果与结论:结合我院药学工作,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作者:朱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以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小儿脐炎1例

    2003年5月,笔者从1例败血症患儿肚脐分泌物中分离出蜡样芽孢杆菌,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传梅;郑磊;袁登峰;樊广忠;张春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AFP、AFU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是延长病人生存期,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目前PHC的早期诊断除了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外,AFP是PHC常见的检测标志物,但是易出现误诊和漏诊.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望提高PHC临床诊断的敏感性[1].据此,笔者联合检测AFP和AFU,探讨其在PHC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郁金红;王念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口服维生素D3致中毒1例

    1病例报告患儿,男,2岁,枕秃、夜间哭闹、偶有抽搐2周就诊,疑为缺钙所致,查血钙:1.8mmol/L.给予维生素D33000U,睡前口服.用药第20天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疑口服维生素D3引起的高血钙所致.急查电解质:Ca2+2.7mmol/L,K+3.8mmol/L,血、尿常规正常.遂停止服药,给予胃腹安5mg肌注,5%葡萄糖盐液500mL+10%氯化钾10mL静脉滴注,2d后患儿上述症状消失.

    作者:姚永刚;周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疝环充填式修补术在嵌顿疝的应用体会

    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是外科常见急症之一,过去多行疝囊高位结扎而放弃修补,复发率很高,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广为应用的一种先进术式.笔者于2000年开始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到2003年8月共1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松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葡萄胎误诊行药物流产1例

    我科于2003年7月收治1名葡萄胎误诊行药物流产患者,现将诊疗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王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痛点封闭配合小针刀剥离治疗前臂伸肌腱周围炎16例

    从1998年6月~2002年8月,笔者采用痛点封闭配合小针刀剥离治疗前臂伸肌腱周围炎1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彦军;王波;杨蕾;白晓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纳络酮治疗6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产期窒息所引起的脑损伤,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目前受到广泛关注.本院对62例中重度HIE患儿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尽早常规加用纳络酮治疗,疗效明显,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邓春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耳穴贴压并超短波治疗小儿肺炎160例

    本病是儿科常见病,有时由于某些原因未及时用药或滥用抗生素,致治疗上困难.本科近年来采用耳穴贴压并超短波治疗抗生素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宋美芹;王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氯唑沙宗对脑血管疾病引发呃逆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氯唑沙宗对脑血管疾病引发呃逆症的治疗效果,探讨呃逆的发病机理及氯唑沙宗的药理作用.方法:对50例经颅脑CT证实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氯唑沙宗0.4g/次,3次/d;对照组:口服胃复安10mg/次,3次/d,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显效率分别为80%和25%(P<0.01),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45%(P<0.01).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结论:本研究提示氯唑沙宗对脑血管疾病所引发的呃逆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毒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作者:陈亮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