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脑溢血20例护理体会

曲晓红;吴淑波;姜海侠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 脑溢血, 半身不遂, 蛋白尿, 水肿, 脑疝, 临床资料, 昏迷, 护理工作, 抽搐, 后遗症, 初孕妇, 治愈, 随访, 死亡, 术后, 剖宫, 年龄, 患者, 产前
摘要: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0年6月共收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脑溢血20例,我们因病而异开展各项护理工作,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0例,年龄为18~35岁,均系初孕妇.其中高血压,蛋白尿,水肿,昏迷,半身不遂者4例;高血压,蛋白尿,水肿,半身不遂,抽搐者2例;高血压,蛋白尿,水肿,昏迷,半身不遂,抽搐者14例.3例出现脑疝.合并脑疝患者中1例治愈,2例死亡,1例死于产前,1例死于剖宫取胎术后72h.其余18例痊愈出院,均随访半年以上无后遗症.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训练

    脑卒中致残率高达70%~80%,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有资料表明,早期有计划地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促进突触再生,有利于高级中枢神经回路的再通,实现功能代偿,使肢体功能以正常的运动模式恢复.我科自1998年以来,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武;常乐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破伤风137例的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

    目的:探讨破伤风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破伤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破伤风发病率高的职业是农民(占64%);发病原因仍以外伤和感染占首位,而自行注射毒品引发破伤风者近来不断出现.绝大多数破伤风病人受伤后未及时做正确处理.结论:在广大农村加强破伤风防治和切断其感染途径是降低破伤风发病率的关键,一些新的感染途径如注射吸毒和医源性因素等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何远学;贾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速溶粉针小窍门

    溶解氨苄西林,哌啦西林、红霉素、链霉素等粉针时,常今出现粉末结块、成团、附于瓶底等难溶现象.溶解难溶粉针时,若先将粉针摇晃或震动几下,使其松散,瓶底朝上,针尖穿过粉末注液,注液1/3或1/2,将瓶横握或瓶口朝上,针尖退至瓶口注入余液,然后按常法接晃或震动粉针,即可克服难溶现象.

    作者:谷杰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剖宫产术中不缝合腹膜226例临床效果观察

    剖宫产术是妇科产科常见的手术,是解决难产、产科并发症、合并症的主要手段.过去剖宫产关腹时要常规缝合脏壁层腹膜以减少肠粘连机会,但Nagele[1]等的前瞻性研究中未证实.我院1997年12月~2000年3月对住院期间的438例孕妇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对关腹时缝合和不缝合腹膜的临床效果和术后病率进行随机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连慧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外耳湿疹的治疗体会

    外耳湿疹是指发生在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围皮肤的多形性皮疹,多因受药物或其他过敏物质刺激所致,以小儿多见,分为急性、慢性两类.急性湿疹极痒,有黄水样分泌物;慢性湿疹除瘙痒外,外耳皮肤可增厚致外耳道狭窄,表皮脱屑,皲裂,结痂,鼓膜受累者可有轻度传导性耳聋及耳鸣.

    作者:刘亚宏;焦翔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房颤合并多脏器栓塞1例报道

    1病例报告患者王××,男性,82岁,既往心房纤颤病史2年,主因纳差、腹泻20d,神志不清1d,于2000年11月8日3:30收住院.患者缘于2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3~4次/d,为不成形稀便,无呕吐,未诉头痛等,应用消炎药物后便止,但出现纳差,每日进食水较少,伴有神志模糊.1d前出现神志不清.入院时查体,T36.5℃,P104次/min,R24次/min,BP40/0mmH-g(左上肢);神志不清,双眼向左下凝视,两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心率112次/min,房颤律.

    作者:李芝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脐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分离、保存及输入

    人类脐血富含造血干细胞,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一种资源.如何采集、分离、保存、输入脐血造血干细胞是脐血移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成为人们近期关注的热点.

    作者:钟卫一;牛威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432例学龄前儿童龋齿病及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调查

    笔者在对历年中小学生查体时发现,龋齿病发病率逐年提高,对口腔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则呈下降趋势.为了了解我镇学龄前儿童龋齿病及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我院在2000年11月L4日~22日对全镇幼儿进行查体.组织专业人员对入托幼儿进行龋齿病和乙肝表面抗原检查.现将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李乐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浅谈滴管加药

    滴管加药是一种将药液快速注入静脉发挥其疗效的方法.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应用,特别是在抢救时应用更多.1滴管加药的常规方法先将所加药物吸入注射器,再将针头插入输液器的莫非氏滴壶的侧孔慢慢注入.此方法存在的问题是:①注药时间长;②因为莫非氏滴壶侧孔很细小,将注射器插入后,空隙就更小,当推药时,不能很快平衡滴管内压力,稍一快推,药液就会外溢,稍慢滴管的液面就会很快下降,甚至消失,所以很难掌握推注速度.外溢会使药液浪费而达不到治疗效果;液面下降或消失,就得重新排气调整液面,这样除浪费药液外,还会延长给药时间,且易违反无菌操作.

    作者:高杨;李继艳;李冬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新生儿淋菌性眼结膜炎的治疗和护理

    近年来,新生儿淋菌性眼结膜炎的发病率出现上升趋,疫情严重.现将我院两年来治疗18例新生儿淋菌性眼结膜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苏谭华;郭惠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米索前列醇用于胎膜早破78例引产分析

    胎膜早破是产科常见的分娩期并发症.几十年来常规应用催产素引产,但需专人管理,定时调节剂量,且引产效果差,剖宫产率高.米索前列醇为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类药物,已应用于早期终止妊娠及足月妊娠引产.本文将米索前列醇应用于妊娠晚期胎膜早破产妇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贤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后QTc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溶栓再通后QTc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发病6h内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按梗塞相关动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n= 45)和未通组(n= 19).结果:溶栓后再通组QTcd与溶栓前及未通组溶栓后比较明显缩小(P<0.01);溶栓后24h再通组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较来通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明显缩小QTc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cd变化也可作为判断溶栓疗效及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的一项指标.

    作者:许凤华;许宏珂;赵青修;张玉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小儿烧伤538例分析

    1992年8月~2000年8月,我院烧伤科共收治小儿烧伤538例.我们对该组病例的年龄、烧伤原因、面积、部位、死亡原因进行了调查及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周爱东;陈才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脏骤停抢救成功5例的护理体会

    我科自1999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心脏骤停患者7例,其中5例抢救成功,2例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抢救成功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38~45岁,均一次抢救成功,治愈出院.

    作者:朱巍;郭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创伤骨折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创伤骨折病人多因意外事故、车祸、人为伤害而致伤、发病突然而强烈,有时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只重视伤口或肢体损伤的抢救,忽视了对病人的心理观察,往往得不到病人的积极配合,从而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1994年4月~1998年6月我院共收治意外创伤骨折病人612例,通过恰当的心理护理,达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任桂香;孙洪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甲状腺机能亢进合并周期性麻痹1例报告

    1病案资料患者男45岁,因肢体发作性软瘫2个月症状加重10d,于2000年4月8日收入我院治疗.患者在住院前2个月因工作时自感下肢无力,活动受限,未经治疗1h自行恢复,以后又有2次类似发作,曾在外院短期住院治疗,经查血钾、钠、氯化物,空腹血糖及作心电图,均未见异常.

    作者:郑玉琴;郑国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3950例入院病人血液传染指标检测分析

    血液传染指标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等.随着血液传染病发病率不断上升,血液传染指标检测列入病人入院后常规检测项目的意义愈发显得重要.现在我们对3950例入院者进行检测的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温彩桂;温采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规范医疗收费管理是医院长远利益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作为第三产业,医院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经营补偿.在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医院要增加收入,就要把好收费关;门诊收费处、住院结帐处是医院经济收入的两大窗口,它能及时反映医院的经济收入和医院文明服务程度,能体现医院实施优质服务的环境、面貌、质量、信誉,加强对这两个窗口的经济管理,有利于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房梅玉;李晓英;任爱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氨茶碱治疗毛细支气管炎98例

    根据对茶碱药理作用的新认识,我科自1997年8月起开展了毛细支气管炎氨茶碱常规剂量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德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硬膜外麻醉侧卧位手术时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侧卧位手术及辅助用药时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方法:60例硬膜外麻醉行侧卧位手术病人随机分成芬氟组及安定组,用无创搏动氧饱和度测定法,观察其硬膜外麻醉后、侧卧位后及辅助用药后sPO2变化.结果:硬膜外麻醉后其sPO2下降,但在正常范围,侧卧位后sPO2下降明显(P<0.05),应用辅助用药后其sPO2下降非常明显(P<0.01).芬氟组sPO2下降时间比安定组长,对呼吸抑制较安定组明显.结论:低氧血症之原因是硬膜外麻醉、侧卧位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和安定、芬太尼氟哌啶合剂抑制呼吸复合作用的结果,故应用本麻醉方法时应常规吸氧,以免病人发生缺氧.

    作者:徐红梅;来庆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