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新生鼠窒息后心肌重塑的影响

徐书珍;王彩霞;赵炜;初建芳;王金波;李明;刘文东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3,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心肌胶原, 窒息, 心肌重塑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鼠窒息后心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对心肌重塑的影响.方法 将7~10日龄Wistar小鼠60只,随机分成窒息A、B、C 3组(分别为窒息复氧后1、7、14d,各组15只)、对照组(D组,n=15).模拟新生鼠常压窒息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心肌组织MMP-3、MMP-9活性;氯胺T法测定心肌胶原水平.结果 心肌组织MMP-3活性为一过性增高,以B组高(P<0.05),且MMP-3活性表达早于MMP-9;MMP-9活性窒息后逐渐增高(P<0.05);心肌胶原水平窒息后逐渐增高,d14时高;MMP-3、MMP-9与胶原水平呈正相关(r=0.482,0.679 P均<0.05).结论 新生鼠窒息后心肌MMP-3、MMP-9激活,继发胶原水平增高,可能是导致心肌间质重塑的因素之一.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血浆置换疗法在儿童危重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机对儿童危重症患儿进行血浆置换(PE)治疗效果.方法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双腔静脉导管建立血路后,应用BM25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机配合血浆分离器对PICU 8例患儿(8个月~14岁,平均5.7岁)进行32次血浆置换治疗.结果 经PE+综合治疗,5例(3例血型不合骨髓移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脓毒败血症各1例)治愈;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脓毒血症各1例好转;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1例无效.每次血浆置换量为80~100 mL/kg,血泵速度为5~10 mL/(kg·min),置换率60~120 mL/(kg·h),治疗时间约3 h.31次治疗顺利完成,其中1例次治疗时发生破碎红细胞堵塞滤器.结论 血浆置换是治疗儿童急危重病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作者:何玺玉;常平;陈慧;封志纯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新生鼠窒息后心肌重塑的影响

    目的 探讨新生鼠窒息后心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对心肌重塑的影响.方法 将7~10日龄Wistar小鼠60只,随机分成窒息A、B、C 3组(分别为窒息复氧后1、7、14d,各组15只)、对照组(D组,n=15).模拟新生鼠常压窒息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心肌组织MMP-3、MMP-9活性;氯胺T法测定心肌胶原水平.结果 心肌组织MMP-3活性为一过性增高,以B组高(P<0.05),且MMP-3活性表达早于MMP-9;MMP-9活性窒息后逐渐增高(P<0.05);心肌胶原水平窒息后逐渐增高,d14时高;MMP-3、MMP-9与胶原水平呈正相关(r=0.482,0.679 P均<0.05).结论 新生鼠窒息后心肌MMP-3、MMP-9激活,继发胶原水平增高,可能是导致心肌间质重塑的因素之一.

    作者:徐书珍;王彩霞;赵炜;初建芳;王金波;李明;刘文东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影响新生儿应激性溃疡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新生儿应激性溃疡出血病程与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NICU收治的应激性溃疡出血新生儿54例,根据出血持续时间、是否需要输血和临床转归分成轻度组(出血病程≤5 d)和重度/未愈组[出血病程>5 d,和(或)需要输血,和(或)未愈死亡病例].比较两组性别、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及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NAPⅡ)和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围生期补充Ⅱ(SNAP-PEⅡ)差异.结果 两组SNAPⅡ和SNAP-PEⅡ评分有显著差异(x2=15.207,10.311 P均<0.05);两组性别、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SNAPⅡ和SNAP-PEⅡ是反映新生儿入院时生理学状态的客观评分系统,其与新生儿应激性溃疡出血病程和预后存在一定关系,临床可利用该评分值对新生儿应激性溃疡出血病程和预后做出预测.

    作者:李菁;孙建华;黄萍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神经节苷脂GM1干预重度窒息患儿疗效

    目的 评价神经节苷脂GM1在早期综合干预中对改善重度窒息患儿预后作用.方法 重度窒息患儿52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均自新生儿期开始进行早期综合治疗,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应用神经节苷脂GM1 20 mg/d,静脉注射,10 d为1个疗程,共3~6个疗程.评价两组干预后智力发育指数(MP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E).结果 干预组1.0、1.5、2.0岁时MDI和PD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干预组后遗症发生率为7.42%,对照组为27.3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GM1参与早期综合干预可促进重度窒息患儿智力发育,预防及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改善重度窒息患儿预后.

    作者:徐庆玲;邹玲;傅大干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环磷酰胺连续冲击治疗壮族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及远期随访

    目的 探讨大剂量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壮族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肾病)的疗效及远期对性腺的损害.方法 对38例壮族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予CTX 8~12 mg/(kg·d)加入生理盐水或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滴1 h左右,1次/d,连用8~10次,累积量<80~120 mg/kg.同时应用泼尼松2 mg/(kg·d).结果 1.临床治愈28例(73.6%),完全缓解7例(18.42%),部分缓解2例(5.26%),死亡1例(2.63%),疗效与临床分类、病理类型关系不明显(P均>0.05);2.冲击治疗后d2血浆总蛋白、清蛋白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第4周已达正常水平(P<0.01);24 h尿蛋白明显降低(P<0.01);血胆固醇冲击结束后4周明显降低(P<0.01),血肌苷、Hb、WBC、PLT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3.不良反应:20例(52.63%)有胃肠道反应,2例(5.26%)WBC减少,38例(100.0%)脱发,1例(2.63%)有心脏损害.CTX冲击治疗时年龄≥8岁、临床治愈、末次随访年龄≥17岁的18例精液检查或月经来潮正常,已婚7例男女均已生育.结论 CTX连续冲击联合泼尼松治疗壮族儿童难治性肾病疗效好,可快速提高血浆总蛋白、清蛋白水平,尿蛋白转阴快.CTX累积总量小于80 mg/kg,近期安全,远期未发现性腺损害.

    作者:刘运广;林娜;李强;黄月艳;汤茜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急性肾衰竭患儿治疗前后血清β2微球蛋白下降率对比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及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急性肾衰竭患儿前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及下降率的影响.方法 对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肾衰竭需行血液净化治疗38例患儿随机分成2组.HD组20例,HDF组18例.透析前后分别测血清β2-MG水平.结果 HDF与HD前后血清β2-MG变化经统计学处理,HDF组治疗前后血清β2-MG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D组治疗前后血清β2-MG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DF和HD组治疗后比较血清β2-MG水平差异、下降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结论 HDF清除血β2-MG明显优于HD.

    作者:李翠华;栾江威;吴燕祥;杨杏鲜;王筱雯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超量焦亚硫酸钠摄入后雄性小鼠睾丸超微结构变化及其对精原细胞的致突性

    目的 研究经口摄入超量焦亚硫酸钠对小鼠睾丸超微结构影响及对精原细胞的致突毒性.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经口自由喂食焦亚硫酸钠,剂量分别为1%和1‰,连续10 d,后分别处死小鼠进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实验,判断生殖细胞致突毒性.行超薄切片法透射电镜观察睾丸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精原细胞SCE频率显著增高(P<0.05).电镜下生精细胞排列出现紊乱;细胞器变性多见.结论 经口摄入超量焦亚硫酸钠对小鼠睾丸超微结构具有毒性损伤,并对雄性小鼠精原细胞具有致突性.

    作者:马全祥;毛泽善;韩金珠;袁向山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生脉注射液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影响

    目的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生脉注射液对HIE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索HIE早期治疗干预措施.方法 将5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生脉组(30例)和胞磷胆碱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进行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F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F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HIE患儿PSFV、PI及RI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两组治疗后PSFV、EDFV、RI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生脉组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明显高于胞磷胆碱组(P<0.01,0.05).结论 HIE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出现明显紊乱,应用无损伤性彩色超声诊断仪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早期评估其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生脉注射液、胞磷胆碱治疗HIE均有效,但生脉注射液优于胞磷胆碱.

    作者:蒋犁;黄莉;孙红光;吴明赴;张龙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高原地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早期小儿血清心肌酶测定的意义

    目的 观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患儿早期血清心肌酶变化,探讨其与ACMP时意识状况间的关系.方法 ACMP患儿54例和非ACMP感染性疾病对照组60例,均于晨起空腹静脉采血2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心肌酶谱.根据ACMP患儿意识状况分为清醒组12例、昏睡组27例、昏迷组15例,比较各组血清心肌酶值变化.结果 对照组与ACMP组血清心肌酶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意识状况ACMP患儿血清心肌酶检测差异显著(P<0.05);意识障碍越重,血清心肌酶值越高,昏迷患儿改变明显(P<0.01);清醒患儿心肌酶绝大多数在正常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测定ACMP患儿血清心肌酶对判断心肌、神经系统受损程度、预后及早期干预治疗具有指导价值.

    作者:夏燕亮;赵元章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结扎并剪断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吸入8%氧气和92%氮气2 h制备新生鼠HIBD模型,设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FGF治疗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3组大鼠不同时点(术后d4、7、10、17、24)海马CA1区GFAP表达强度变化.结果 假手术组海马内GFAP阳性细胞数量和染色强度术后d7达高峰;对照组、治疗组GFAP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多,治疗组增多更明显,术后d10达高峰,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海马CA1、CA3区,术后d4、10、17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1.新生鼠HIBD后脑缺血易损伤区GFAP表达增加,可能与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再生有关;2.外源性给予bFGF可增强新生鼠脑缺氧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GFAP表达,在神经细胞损伤的修复中发挥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孙金峤;曹云涛;刘华庆;邓卫安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婴儿流行性乙型脑炎45例

    目的 探讨婴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临床特点.方法 随机选择1岁以下的乙脑患儿45例为观察组,1岁以上的乙脑患儿85例为对照组,分别对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岁以下乙脑发生意识障碍、呼吸衰竭、体征及血白细胞升高比例与1岁以上乙脑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均<0.05).两组发病季节、主要临床特征、脑脊液变化及特异性乙脑抗体IgM阳性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婴儿乙脑脑膜刺激征、巴氏征、神经反射及典型的血象改变与1岁以上婴儿乙脑临床表现不完全相符,临床医师不应以脑膜刺激征、巴氏征和神经反射的改变作为婴儿乙脑诊断的必备体征.

    作者:吕福鸣;许青田;郭荣光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新生儿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诊断及治疗

    新生儿心力衰竭(心衰)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病情发展迅速,临床表现不典型,与年长儿表现也有很大不同,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较难及时诊断,而贻误病情,因此必须提高对心衰的认识和警惕,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

    作者:叶鸿瑁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淋巴细胞CD54变化

    目的 探讨IL-18和CD54在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对小儿CHF的诊断价值.方法 CHF患儿52例,心功能按修订的Ross和Reithman评分系统,心功能Ⅱ级(3~6分)18例、Ⅲ级(7~9分)17例,Ⅳ级(10~12分)17例.原发疾病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对照组15例为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IL-18水平用ELISA法进行测定,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54表达.结果 CHF患儿血清IL-18及CD54均显著增高(P均<0.001),且随CHF加重渐增加,治疗后两者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两者在心肌病组、先天性心脏病组及其他病组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IL-18和CD54可能参与小儿CHF发生发展,可以作为评价CHF严重程度的生物化学标记;CHF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无论初病因是否相同,免疫反应可能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作者:段桂琴;赵水英;安金斗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不同孕期大鼠铅暴露胎盘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系统与其超微结构改变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不同孕期大鼠血铅水平与胎盘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与胎盘绒毛超微结构的关系.方法 用硝酸还原酶法、NOS测定试剂盒测定46例(分为A、B、C组)不同孕期铅暴露和17例对照组孕鼠胎盘匀浆NO、NOS水平,并对受试胎盘组织切片进行电镜检查.结果 A、B组NO及NOS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C组NO及NO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阶段铅暴露组,电镜显示胎盘结构代偿增生或轻度损伤表现.全程铅暴露组血铅水平高,胎盘结构呈现失代偿改变.结论 孕期铅暴露血铅水平、胎盘局部NO/NOS水平变化与胎盘发生病理改变间关系密切,可能在围生期铅毒性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红;马海燕;王云英;王教辰;徐风森;谭金山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毒鼠强中毒与低钙血症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毒鼠强中毒与低钙血症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将毒鼠强中毒患儿分为危重组(70~90分)和极危重组(<70分);对照组为门诊健康体检儿童.比较各组血清总钙水平、不同血钙水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毒鼠强中毒组血钙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钙越低,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越高.结论 毒鼠强中毒可导致低钙血症,血钙越低,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作者:黄爱蓉;郑雯洁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内皮素-1和von Willebrand因子在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患儿肺血管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PH)患儿内皮素-1(ET-1)与von Willebrand因子(vWF)在肺血管内膜表达的差异,探讨两者在PH发生发展及肺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VSD无PH患儿10例为对照组;VSD并PH患儿20例为PH组(PH组),根据肺动脉平均压分为中度PH组(Ⅰ组)和重度PH组(Ⅱ组).取右肺中叶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光密度值.结果 肺小动脉vWF、ET-1表达在对照组与PH组、对照组与Ⅰ组、对照组与Ⅱ组、Ⅰ组与Ⅱ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而肺小静脉vWF、ET-1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组别肺小动脉与肺小静脉vWF、ET-1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ET-1、vWF、肺动脉平均压、VSD直径与主动脉直径之比四者间相互呈正相关(P<0.01,0.05).结论 ET-1及vWF与PH的发生发展、肺血管重建有关.肺组织中ET-1的主要来源可能是肺小动脉.

    作者:张志东;李兆志;耿希刚;程兆云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小儿心力衰竭诊断进展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组由不同病因所致的临床症候群.传统定义为心脏有足够的回心血量,但由于心脏本身原因造成泵血量不足所致一系列血液动力学改变而引起神经、内分泌及肾脏等变化.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心衰的本质是心肌组织细胞中某些相关基因表达与调控异常而引起的超负荷心肌病.经基因导入以延缓和纠正心肌组织某些基因突变,有可能使心衰的治疗获得重大进展,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心衰是一种基因病[1,2].

    作者:陈新民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小儿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进展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小儿心血管疾病中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一组心功能受损的严重综合征.1995年WHO修改心力衰竭(心衰)定义为心脏不能输送供应组织在安静或轻微运动时代谢需要的血液(氧),导致全身性病理生理反应(神经、体液、肾脏及其他)、症状及体征.

    作者:钱永如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托吡酯对神经元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托吡酯(topiramate,TPM)商品名妥泰,1996年首次应用于临床,目前作为一种新的抗癫(癎)药被广泛应用,具有多种抗癫(癎)的机制和广泛的药理学特性.除抗癫(癎)外还有神经保护、治疗偏头痛、减轻体质量等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其神经保护作用和疼痛治疗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和试验研究,也对其神经保护和治疗疼痛机制进行了研究.本文重点阐述其神经保护作用,就其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刘新旻;王大斌;邹典定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防治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对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发展成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而采用不同治疗方案住院患儿196例,观察其5~10年后哮喘发病情况.随访168例.其中男132例,女36例;分为对照组87例,予常规治疗.大剂量IVIG组8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IVIG 0.4 g/(kg·d),连用5 d.结果 大剂量IVIG组81例,发生哮喘17例,占20.99%;常规治疗组87例,发生哮喘46例,占52.87%,两组哮喘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大剂量IVIG能有效降低毛细支气管炎日后哮喘的发生率.

    作者:李宏;王亚亭 刊期: 2006年第18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