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筱蕾;赵京;李硕;宋欣;陈育智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组神经科常见的疾病,早在1868年Charcot就对MS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作了详细描述.MS临床上是以病情的恶化和缓解交替进行为特征的神经科疾病,大约有10%的病例在症状出现后呈进行性发展,即原发性进行性MS.MS的病理基础是神经系统内呈现不同时相的多灶性病变,特点是髓鞘脱失,轴索相对保存,炎症反应,胶质增生和程度不一的髓鞘再生.
作者:卢德宏;汤国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建立自体移植肌神经再生动物模型,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注射NGF 0.5μg/d于大鼠移植肌,通过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的组织学、神经髓鞘、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染色,NGF抗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抗体检测及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神经再生情况.结果NGF对移植肌神经再生有较明显促进作用,对失神经肌肉有保护作用.结论NGF可促进自体去神经带血管移植肌的神经再生和减轻肌肉失神经后所发生的损害.
作者:苏刚;刘贵麟;王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2岁以下婴幼儿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之一.与RSV感染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宿主因素(包括低出生体质量、低胎龄、基础疾病、特应性体质)、病毒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地域差异、低收入家庭、被动吸烟)、人工喂养、并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等.对RSV感染程度的评价方法有呼吸频率、临床评分、住院天数、肺功能等,而以严重度指数为代表的综合评价法应用较为广泛.
作者:张海邻;李孟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儿,女,3个月,因频繁呕吐、呕血2个月入院.近2个月,患儿频繁吐奶,每日吐奶10余次,同时伴间断性呕血(间隔7~10 d呕血3~5 d,1~3次/d),呕血时呕吐物呈咖啡样,呕吐量30~50 mL/次,有时为鲜血.病程中无剧烈干呕,亦无应用特殊药物史,出生体质量4kg.2个月内反复呼吸道感染,因肺炎3次住院,曾在多家医院诊治,但呕血原因仍未明.
作者:杨劲威;闫全海;王宝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浆IL-17、IL-10、IL-4及IFN-γ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哮喘患儿22例,正常对照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ELISA)检测其血浆IL-17、IL-10、IL-4及IFN-γ水平.结果1.哮喘患儿急性期、缓解期血浆IL-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而缓解期血浆II-17明显低于急性期(P<0.05).2.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IL-10显著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P均<0.01);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3.哮喘患儿缓解期血浆IL-4明显低于急性期及对照组(P均<0.05);急性期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4.与对照组比较,哮喘患儿血浆IFN-γ无明显改变.5.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中IL-17、IL-10、IL-4、IFN-γ水平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哮喘患儿T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具有特殊性.糖皮质激素对IL-17、IL-10、IL-4的分泌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陈谱;何韶衡;陈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头孢克洛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组予头孢克洛20 mg/(kg·d)口服,3次/d.对照组静脉滴注第3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哌酮或头孢曲松)50~80 mg/(kg·d),2次/d.两组疗程均为7 d.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不良反应率为5.55%;对照组总有效率94.23%,不良反应发生率13.4%.两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口服头孢克洛治疗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有效、安全.
作者:张璋;刘宝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癫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抗癫癎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DEs)治疗仍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正确诊断与合理分型、根据发作类型选药是癫癎成功治疗的前提.与其他疾病不同,ADEs治疗必须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规则、长期的用药,平均用药达2~4年.在如此漫长的治疗过程中,临床医师不仅要随时评估治疗效果,也必须及时发现药物的毒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与治疗方案,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常用的ADEs有苯妥英钠(PHT)、卡马西平(CBZ)、苯巴比妥(PB)、丙戊酸钠(VPA)等传统药物,以及妥泰(TPM)、拉莫三嗪(LTG)等新药,其常见副作用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主要介绍在治疗过程中,与这些药物有关、越来越需要引起临床医师重视的问题,包括抗癫癎药物高敏感综合征、抗癫癎药物所致的癫癎发作加重、抗癫癎药物性脑病.
作者:蒋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儿童皮肌炎(JDM)是一种以横纹肌和皮肤广泛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死亡率降至10%左右[1].为改善预后,我们对1998年3月~1999年1月收治3例JDM患儿,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血浆置换疗法.3例中男2例,女1例;年龄8~11岁;均符合Bohan提出的诊断标准[2].
作者:窦志艳;戎赞华;徐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测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前列腺凋亡反应基因4(Par-4)mRNA表达量的临床意义.方法HIE患儿37例为实验组(轻度14例,中度15例,重度8例),正常新生儿8例为对照组.两组在生后24 h抽取外周静脉血1 mL,采用Rt-PCR法测定淋巴细胞中Par-4 mRNA表达量.结果轻、中、重度HIE患儿外周淋巴细胞中Par-4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均<0.01).重度HIE患儿Par-4 mRNA表达量高(F=64.6 P<0.01).结论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ar-4 mRNA表达量,对HIE的早期诊断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陆超;陈吉庆;吴升华;黄松明;郭锡熔;陈荣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对2004年SARS易发的整个季节中,符合SARS诊断标准2+3+4条的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供日后鉴别诊断参考.方法对2004年1~5月本院收治的符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2+3+4条共200例肺炎患儿住院期间血、呼吸道分泌物等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发热,白细胞计数不高或降低,入院时胸片均有改变,绝大部分为斑片状渗出影;200例中51例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38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测阳性,10例肺炎链球菌阳性,9例流感嗜血杆菌阳性,8例副流感病毒检测阳性及少数其他病原体;入院48 h内124例体温降至正常.结论SARS易发季节儿童SARS需与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相鉴别.
作者:朱燕凤;朱启镕;王晓红;俞惠;赵国昌;怀有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直接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抗原进行免疫攻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基于这个概念,其主要治疗原则是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在过去的10年中新的治疗方法已在改善病人的病程中显示出有意义的作用.近年来,随着MS致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对MS的治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者:邹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对儿童哮喘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6~14岁中度哮喘患儿随机分口服孟鲁司特5 mg/d、吸入布地奈德200μg/d、孟鲁司特5 mg/d口服并吸入布地奈德100μg/d 3组,持续治疗12周.于治疗开始和第12周进行临床评估和肺功能检查,同步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血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IL-5和TNF-α水平的检测.结果哮喘患儿治疗后临床和肺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开始患儿血ECP、IL-5、TNF-α水平和Eos计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血Eos计数与EC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IL-5水平与EC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治疗后血ECP、IL-5、TNF-α水平和Eos计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痰液ECP、TNF-α和IL-5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孟鲁司特可抑制哮喘中Eos引起的呼吸道炎症,降低血和痰液ECP、IL-5、TNF-α水平.抑制效应可能是孟鲁司特抗哮喘呼吸道炎症的重要机制.
作者:谢庆玲;焦伟;温志红;谭颖;胡琼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位阑尾输出道脐部造口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在小儿泌尿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应用原位阑尾输出道脐部造口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治疗小儿神经原性膀胱及泌尿生殖窦畸形尿流改道5例治疗效果.其中神经原性膀胱4例,先天性完全性尿失禁、尿生殖窦畸形1例.结果5例均达到良好可控性,导尿时间平均2.8 h,尿量280~420 mL,无尿失禁.脐部造口隐蔽、美观方便,易被患儿接受.结论原位阑尾输出道脐部造口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对需行尿流改道的患儿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杜信毅;李晓东;徐文超;李铁强;朱朝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儿,男,14岁,3岁时臀部发现黄色结节、斑块,5年前皮损不断扩大,增多至肘、膝等处,无自觉症状.0.5年来出现活动后胸闷、乏力,加重1个月来诊.患儿无糖尿病、肝炎病史.其父母非近亲结婚,其姐16岁,体健.
作者:牛雅;黄秋芳;杨彩珍;沈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浆、脑脊液生长抑素(SOM)在惊厥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惊厥性疾病患儿67例,分别在入院d1、d7采取静脉血,d1采脑脊液(CSF)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和CSF中SOM水平.结果1.惊厥组d1、7血浆SOM水平分别为(39.23±11.00)、(29.47±9.40)ng/L,d7较d1显著下降(t=21.530 P<0.001);惊厥各组d7与d1自身比较有显著差异(t=16.551,10.968,13.715 P均<0.01);脑炎无惊厥组d7(20.57±4.82)ng/L较d1(21.66±5.01)ng/L下降,但无显著差异(t=1.321 P>0.05);对照组d1(19.58±6.04)ng/L,惊厥组与脑炎无惊厥组、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t=6.847,7.921 P均<0.01),惊厥组各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F=56.114 P<0.01);2.惊厥组CSF中SOM为(44.14±12.50)ng/L,脑炎无惊厥组为(22.88±5.60)ng/L,对照组为(18.88±5.27)ng/L.惊厥组较脑炎无惊厥组、对照组均显著升高(t=7.406,7.786 P均<0.001),惊厥各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F=51.150 P<0.01).3.惊厥发作次数多则血浆和CSF中SOM水平高,经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d1、7血浆SOM水平与d1 CSF中SOM水平显著正相关(r=0.956,0.830P均<0.001).结论惊厥性疾病患儿血浆、CSF中SOM水平均显著增高,但SOM水平在惊厥发生的不同阶段变化不同.血浆SOM水平能间接反映CSF水平,且与惊厥发作严重程度相关.动态监测SOM水平可能有助于对惊厥性疾病的临床诊治.
作者:郭向阳;焦富勇;张新利;雷宏涛;牛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慢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常见的致残性脱髓鞘疾病中名列第二,仅次于年龄相关的缺血性脱髓鞘疾病.根据国外的统计资料,儿童期MS的发病率是0.135~0.250/万,在婴幼儿约是0.04~0.14/万.女性与男性患病的比例在成人约为2:1,在儿童和青少年中高达5~10:1.MS的确切病因不明,目前资料表明与基因和自身免疫有关[1].在MS的诊断中,MRI是公认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诊断MS的敏感性约为81%,特异性约为96%.MRI不仅可用于临床可疑MS病人的确诊,还可用于病程观察和疗效随访.本文拟概述近年来MRI在MS诊断中的应用,介绍常用MRI扫描技术的特点和应用价值.同时对儿童MS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
作者:金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研究肺动脉高压(PH)的发病机制,探讨PH与肺组织中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的相关性,本文通过动物实验分析内源性H2S在低氧性PH中的作用及高肺血流量对其的影响,发现H2S参与肺血管结构重建、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提示H2S在PH形成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田莉莉;韩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及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将12例PDA、4例ASD于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视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复查TTE及X线检查.结果16例封堵器置入均获成功,成功率100%,术后24h TTE显示2例(12.5%)存在残余分流,分别于72 h、1周后分流消失.随访6个月,TTE检查无残余分流,X线胸片示肺血流量减少.结论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及ASD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成功率高.
作者:许志亮;刘建庄;张冬红;赵全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疾病甘胆酸(CG)、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9例新生儿疾病患者血清CG、HA、PCⅢ含量,20例出生健康新生儿作对照.结果疾病组血清CG、HA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P<0.01,<0.05),而PCⅢ两组无差异,90%以上呈高水平状态.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G、HA水平变化对判断新生儿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PCⅢ检测结果不能为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盛玮;王德志;陈云龙;方元勋;程士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多发性硬化(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脱髓鞘为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患.在CNS白质有多灶性髓鞘脱失,病程中大多有复发和缓解的特征.MS患者CNS白质内脱髓鞘斑块的早期病理特征为髓鞘脱失、而轴索和神经细胞相对保存,静脉周围可见袖套状单核和淋巴细胞炎性浸润、充血、水肿.较陈旧病灶则可见巨噬细胞和胶质增生,晚期为无活性斑块,充血、水肿、炎症均消退,星型细胞增生和神经胶质形成.因髓鞘长期脱失引起轴索变性,继而胞体凋亡或消失,因此MS的不同分型(确定的程度不同)和不同时期其诱发电位(EP)有不同的改变.
作者:潘映辐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