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孟鲁司特对儿童哮喘炎症因子的影响

谢庆玲;焦伟;温志红;谭颖;胡琼燕

关键词:哮喘, 孟鲁司特, 炎症因子, 儿童
摘要: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对儿童哮喘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6~14岁中度哮喘患儿随机分口服孟鲁司特5 mg/d、吸入布地奈德200μg/d、孟鲁司特5 mg/d口服并吸入布地奈德100μg/d 3组,持续治疗12周.于治疗开始和第12周进行临床评估和肺功能检查,同步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血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IL-5和TNF-α水平的检测.结果哮喘患儿治疗后临床和肺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开始患儿血ECP、IL-5、TNF-α水平和Eos计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血Eos计数与EC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IL-5水平与EC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治疗后血ECP、IL-5、TNF-α水平和Eos计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痰液ECP、TNF-α和IL-5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孟鲁司特可抑制哮喘中Eos引起的呼吸道炎症,降低血和痰液ECP、IL-5、TNF-α水平.抑制效应可能是孟鲁司特抗哮喘呼吸道炎症的重要机制.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102例

    目的了解新生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分布及临床特点.方法对可疑病例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FM)检查,死亡病例尸解.结果本组完全性大血管转位多见,占34.3%,多为复合畸形.临床表现以发绀常见,占84.3%,部分病人无发绀、气促、心脏杂音.复合畸形患儿多并Ⅱ型呼吸衰竭、代谢性酸中毒.结论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类型众多,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可疑病例应尽早作CFM检查.

    作者:赵宁;周伟;吕回;荣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疗效.方法对36例RRI患儿肌肉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隔日1次,1mL/次,18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门诊随访其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34例(94.4%)在疗程结束后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明显减少,病程明显缩短,广谱抗生素使用减少.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对治疗RRI有良好疗效.

    作者:杨珂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儿童烟雾病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儿童烟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儿童烟雾病4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儿童烟雾病早期表现为一过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次发作后呈持续性神经损伤征候,主要为偏瘫、肢体感觉障碍、癫癎发作、言语障碍、不自主运动与精神表现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所见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相似,可显示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及异常血管网等改变,且为无创性检查,可作为儿童烟雾病首选辅助检查.结论儿童烟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神经症状无特异性,故易误诊,诊断应全面收集病史,详尽的体格检查,恰当选择辅助检查.

    作者:王大斌;陈洪波;桂卫星;张云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咳嗽变异性哮喘22例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特点.方法对MP感染患儿中符合CVA诊断的22例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长期慢性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22例,以干咳无痰及清晨咳嗽重多见,多与气候变化有关,部分患儿和(或)亲属有过敏史.体检体征少.MP-IgM均阳性.部分患儿大呼气流量>80%.多种抗生素疗效差,加用支气管扩张剂疗效显著.结论MP感染诱发CVA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慢性咳嗽,肺部体征和全身中毒症状少,抗生素疗效差,加用支气管舒张剂效果好.

    作者:刘良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在脂多糖致大鼠脑水肿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在脂多糖(LPS)致大鼠脑水肿发病过程中的表达及纳洛酮对其干预作用.方法SD大鼠84只分3组,各28只,对照组(NS组)予0.2mL生理盐水颈内动脉注射;内毒素组(LPS组)颈内动脉注射LPS200μg;纳洛酮治疗组(NAL组)颈内动脉注射LPS后10 min,1、2、6、12 h及处死前2 h腹腔注射纳洛酮1 mg/kg.于不同时间点测定脑组织匀浆MIP-2含量.干湿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甲酰胺法测定伊文思兰(EB)含量.结果LPS组脑组织含水量、EB含量显著高于NS组(P<0.01).NAL组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显著低于LPS组(P<0.01),但仍较NS组明显升高(P<0.01).LPS组脑组织含水量与EB含量呈正相关(r=0.743 P<0.01).LPS组MIP-2显著高于NS组(P<0.01).NAL组MIP-2显著低于LPS组(P<0.01).结论MIP-2参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纳洛酮可抑制MIP-2的生成,减轻脑水肿.

    作者:禚志红;赵晓明;王怀立;高铁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健康足月新生儿脑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健康足月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健康足月新生儿50名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颈内动脉血流速及搏动指数.结果生后24 h内检测血流速度低,以后随生后天数的增加呈直线上升,1个月时血流速较出生时增加1倍(t=3.98 P<0.01).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与生后天数相关性好(r=0.88).搏动指数在新生儿期呈渐增趋势.结论TCD可了解新生儿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诊断新生儿脑血管疾病提供可靠的定量依据.

    作者:张雄伟;牛俊英;张红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肺动脉高压与肺组织中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的相关性分析

    为研究肺动脉高压(PH)的发病机制,探讨PH与肺组织中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的相关性,本文通过动物实验分析内源性H2S在低氧性PH中的作用及高肺血流量对其的影响,发现H2S参与肺血管结构重建、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提示H2S在PH形成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田莉莉;韩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儿童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16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清中sICAM-1水平,以1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结果哮喘患儿发作期血清sICAM-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sICAM-1与IgE呈显著正相关(r=0.603 P<0.05).结论sICAM-1参与哮喘的发病,并可作为哮喘发病的检测指标.

    作者:刘晨;刘明娜;张华;张松岩;王丽群;唐建民;张凤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不同菌株类型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黏膜的早期病理组织学改变

    目的通过对不同菌株类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儿童胃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对比研究,了解其早期致病性.方法采用Western-Blot免疫印迹法对Hp阳性72例及Hp阴性36例患儿进行Hp血清学菌株分型,并参照悉尼胃炎分类标准,对Hp菌株类型感染患儿胃肠黏膜进行病理组织学对比研究.通过黏膜病理炎症程度、活动性、淋巴滤泡形成及上皮化生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本组HpⅠ型高毒力菌株检出率68.1%(49例),中间型Hp菌株27.7%(20例),Ⅱ型低毒力菌株4.2%(3例).对Hp毒力菌株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HpⅠ型与中间型菌株在致胃窦黏膜组织炎症活动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HpⅠ型较中间型菌株在致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组织炎性及炎症活动性方面均明显增强(P均<0.01).HpⅡ型感染患儿3例,1例为窦部、2例为球部轻度炎症,均无活动性炎性表现.HpⅠ型高毒力菌株至胃窦黏膜淋巴滤泡发生率44.8%,较中间型(15.0%)显著增高(P<0.05).HpⅠ型与中间型菌株感染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本地区儿童Hp感染菌株类型以Ⅰ型高毒力菌株为主,同时存在中间型及Ⅱ型低毒力菌株感染.Hp感染早期阶段已出现胃肠黏膜活动性炎性改变.

    作者:朱莉;靳蓉;庞勤辉;王鸿娟;李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脱髓鞘病.本病是以病灶播散多发,病程常有缓解与复发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病理研究证明,髓鞘脱失是MS产生临床表现的重要病理基础.故MS在分类归属中是重要的脱髓鞘疾病之一.本病多见于欧美各国,近20年来我国报道日趋增多.MS多在青壮年发病,儿童少见,婴幼儿罕见;女性多于男性.国外文献报道,儿童期MS发病率(incidence rate)约0.135~0.250/万,婴幼儿约0.04~0.14/万.MS病因迄今尚未阐明,国内外资料表明,其发病机制与免疫调节障碍、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有关.构成本病的2个主要特征是病变发生时间上的多相性和病变的多灶性.MS患者病情多可缓解与复发,病程长,可迁延多年.本病早期症状可单一或不典型,极易误诊.小儿MS中部分患儿早期症状表现独特,不同于成人MS,但多数MS患儿主要临床特征及疾病经过与成人MS患者无显著不同.

    作者:吴沪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枢兴奋剂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进展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一般采用综合性治疗,而中枢兴奋剂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临床治疗ADHD的兴奋剂有多种,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中枢兴奋剂以及正确用药方法,对患儿的治疗效果十分重要.中枢兴奋剂均可产生一定副作用,及时发现药物产生的副作用,并给予及时适当的处理,对治疗有重要意义.故本文就ADHD的中枢兴奋剂药物的选择、治疗方法及药物副作用等进行了讨论.

    作者:金星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惊厥性疾病患儿血浆和脑脊液生长抑素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浆、脑脊液生长抑素(SOM)在惊厥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惊厥性疾病患儿67例,分别在入院d1、d7采取静脉血,d1采脑脊液(CSF)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和CSF中SOM水平.结果1.惊厥组d1、7血浆SOM水平分别为(39.23±11.00)、(29.47±9.40)ng/L,d7较d1显著下降(t=21.530 P<0.001);惊厥各组d7与d1自身比较有显著差异(t=16.551,10.968,13.715 P均<0.01);脑炎无惊厥组d7(20.57±4.82)ng/L较d1(21.66±5.01)ng/L下降,但无显著差异(t=1.321 P>0.05);对照组d1(19.58±6.04)ng/L,惊厥组与脑炎无惊厥组、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t=6.847,7.921 P均<0.01),惊厥组各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F=56.114 P<0.01);2.惊厥组CSF中SOM为(44.14±12.50)ng/L,脑炎无惊厥组为(22.88±5.60)ng/L,对照组为(18.88±5.27)ng/L.惊厥组较脑炎无惊厥组、对照组均显著升高(t=7.406,7.786 P均<0.001),惊厥各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F=51.150 P<0.01).3.惊厥发作次数多则血浆和CSF中SOM水平高,经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d1、7血浆SOM水平与d1 CSF中SOM水平显著正相关(r=0.956,0.830P均<0.001).结论惊厥性疾病患儿血浆、CSF中SOM水平均显著增高,但SOM水平在惊厥发生的不同阶段变化不同.血浆SOM水平能间接反映CSF水平,且与惊厥发作严重程度相关.动态监测SOM水平可能有助于对惊厥性疾病的临床诊治.

    作者:郭向阳;焦富勇;张新利;雷宏涛;牛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位阑尾输出道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5例

    目的探讨原位阑尾输出道脐部造口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在小儿泌尿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应用原位阑尾输出道脐部造口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治疗小儿神经原性膀胱及泌尿生殖窦畸形尿流改道5例治疗效果.其中神经原性膀胱4例,先天性完全性尿失禁、尿生殖窦畸形1例.结果5例均达到良好可控性,导尿时间平均2.8 h,尿量280~420 mL,无尿失禁.脐部造口隐蔽、美观方便,易被患儿接受.结论原位阑尾输出道脐部造口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对需行尿流改道的患儿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杜信毅;李晓东;徐文超;李铁强;朱朝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病理学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组神经科常见的疾病,早在1868年Charcot就对MS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作了详细描述.MS临床上是以病情的恶化和缓解交替进行为特征的神经科疾病,大约有10%的病例在症状出现后呈进行性发展,即原发性进行性MS.MS的病理基础是神经系统内呈现不同时相的多灶性病变,特点是髓鞘脱失,轴索相对保存,炎症反应,胶质增生和程度不一的髓鞘再生.

    作者:卢德宏;汤国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CVA患儿50例为观察组,50例同期就诊、年龄相仿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应用颗粒凝集法测定两组患儿MP-IgM.结果观察组MP-IgM阳性19例,阳性率38%;对照组阳性6例,阳性率为1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9.013 P<0.01).观察组MP-IgM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滴度≥1:320者占47.4%(9/19例),而对照组较低,仅1例高滴度为1:320.19例CVA并MP感染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齐霉素口服,总有效率84.2%(16例),随访6~24个月,无1例出现哮喘发作.结论CVA与MP感染关系密切,对CVA患儿应常规检测MP以排除MP感染,阳性者在按哮喘常规治疗同时予抗MP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黄东明;肖晓雄;何晓玲;冯垣辉;陈宇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呼吸道立方形上皮细胞分泌蛋白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部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目的探讨呼吸道立方形上皮细胞分泌蛋白(CCSP)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部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方法以CCSP基因剔除小鼠[CCSP(-/-)]和野生型小鼠(129J,WT)为模型,通过呼吸道接种感染RSV,然后对肺部的炎症和免疫学反应进行研究.结果与wT小鼠比较,CCSP(-/-)小鼠RSV病毒的清除率下降,肺部炎症增强,Th2细胞因子和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增加.结论CCSP缺乏可促进RSV感染所引起的肺部炎症和Th2免疫反应.

    作者:宓越群;鲍一笑;朱亚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复方丹参对阿霉素致大鼠支气管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阿霉素致大鼠支气管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静脉注射阿霉素7.5 mg/kg,制备大鼠支气管损伤模型.丹参组造模前1 d,经腹腔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1.6 g/kg,连续14 d.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支气管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性降低(t=3.7162 P<0.01),MDA含量升高(t=6.7688 P<0.001).模型组各级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部分黏膜上皮成片状脱落;管壁充血,水肿,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支气管管腔内见大量伊红淡染的蛋白样渗出物、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丹参组血清SOD活性增高[(37.85±9.96)U/mL],MDA含量降低[(1.55±0.27)nmol/L],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2.5463 P<0.05;t=5.1937 P<0.001),其支气管病理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阿霉素所致大鼠支气管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作者:孙艳萍;周雄飞;赵红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婴儿出血性糜烂性胃炎1例

    患儿,女,3个月,因频繁呕吐、呕血2个月入院.近2个月,患儿频繁吐奶,每日吐奶10余次,同时伴间断性呕血(间隔7~10 d呕血3~5 d,1~3次/d),呕血时呕吐物呈咖啡样,呕吐量30~50 mL/次,有时为鲜血.病程中无剧烈干呕,亦无应用特殊药物史,出生体质量4kg.2个月内反复呼吸道感染,因肺炎3次住院,曾在多家医院诊治,但呕血原因仍未明.

    作者:杨劲威;闫全海;王宝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3例

    例1,女,28 d,因吮奶差28 d,间断发热20 d入院.第2胎,第1产,孕36周,因母亲妊高征剖宫产,出生体质量2200g,Apgar评分1、5、10 min分别为3、8、9分.生后体温38.0~39.6℃,精神、反应好,伴哭闹、烦躁,吃奶好,大小便正常.母孕期体健,父母非近亲结婚,余家族成员无同类病患者.查体:体温38.7℃,呼吸32次/min,精神反应差,全身皮肤略干、无汗,毛发密,眉毛、睫毛正常;前囟平,张力不高,口周无发绀,牙龈无萎缩;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肝脾不大,四肢肌张力正常,牵拉反射及交叉伸腿反射欠佳.

    作者:王亚娟;钟雁;王慧欣;魏晓竹;洪华锋;林影;何乐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药质量浓度监测纠正地高辛酏剂的服用方法

    通过对使用地高辛注射剂108例及服用地高辛酏剂173例患儿的血药质量浓度监测结果分析,发现造成服用地高辛酏剂患儿血药质量浓度偏低的原因是服用方法不当所致.提示患儿在服用地高辛酏剂时必须采用正确的服用方法.

    作者:卢建;张旭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