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杨汇娟;罗曙萍
目的探讨干扰素椎管注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椎管注射干扰素1万U/(kg*d);对照组肌注干扰素100万U/(kg*d),疗程均为3 d.观察发热、神志、抽搐、病理征、后遗症、重症病例数,随访后遗症恢复和智商.结果治疗组神志、抽搐、病理征、重症例数及后遗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干扰素椎管注射治疗乙脑安全可靠.
作者:蔡尚原;张振英;付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非抽吸细针穿刺细胞学(FNAB)检查对儿童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HT)诊断价值.方法对169例弥散性甲状腺肿儿童进行FNAB检查、甲状腺自身抗体测定,分别行FNAB诊断和临床诊断,并进行随访.结果 169例中76例诊断为儿童HT; FNAB初诊准确率98.68 %(75/76),明显高于临床初诊准确率80.26 %(61/76)(P<0.01);HT 76例 FNAB细胞学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以淋巴细胞为主型多(37/76),以嗜酸性变型典型,上皮破坏型少见.结论 FNAB检查对诊断儿童HT和细胞学分型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作者:王德亮;李书芹;王会芹;石红蕾;李亚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非鼻窦炎的鼻源性头痛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1月~2003年6月诊治非鼻窦炎性鼻源性头痛患儿3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筛窦过度气化23例,筛泡过度气化6例,中、上鼻甲气化压迫鼻中隔4例.治愈30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 %.术后随访0.5年以上,患儿头痛、头晕症状消失.结论头痛保守治疗无效,经CT诊断出有鼻腔结构异常,应考虑鼻内镜手术治疗.
作者:尹昕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患儿血胰岛素和血糖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 70例HIE和 40例正常新生儿进行血胰岛素和血糖监测,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HIE患儿入院时高血糖19例,低血糖5例.HIE组血糖、血胰岛素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且以重度 HIE组更甚.结论 HIE患儿可出现糖代谢紊乱,对HIE患儿应密切监测血胰岛素和血糖变化,及早发现和尽快纠正高血糖或低血糖,以免加重脑损伤.
作者:汤鸣;梁星群;乔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正确评价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GH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GHD 57例,予国产rhGH 0.1 U/(kg*d),疗程6个月.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身高由(120.5±15.9) cm增至(126.9±14.1) cm,生长速率由(2.2±1.2) cm/年增至(12.8±2.7) cm/年,身高落后SD值由(-5.0±2.8)减至(-4.0±2.3).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由(48.2±18.8) μg/L增至(120.2±62.4) μg/L.血清碱性磷酸酶由(149.8±60.4) U/L增至(209.2±71.3) U/L,男性睾丸体积由(4.5±1.7) ml增至(5.3±0.8) ml.骨龄由(5.5±3.1)年增至(5.9±3.0)年,体质量无明显变化.18例出现亚临床甲减.结论国产rhGH是治疗GHD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袁慧娟;白悦心;孙良阁;郑丽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比较SYBR Green I染色及银染方法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诊断21-三体综合征(21-三体)中的优劣.方法 PCR扩增26例21-三体及20例正常人DNA,分别用琼脂糖电泳-SYBR Green I染色及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方法检测,进行光密度定量分析及比较.同时以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作对照.结果两种方法检测DNA均于24个PCR循环时显带清晰;定量分析结果同核型分析结果一致;SYBR Green I染色历时30 min,而银染则历时4~5 h.结论在Q-PCR中SYBR Green I染色敏感度同银染,较银染更简单、省时、经济.
作者:张茜;谢湘芝;经承学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单纯性肥胖女童体内瘦素、雌二醇(E2)水平,分析瘦素对E2分泌的影响,为儿童少年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定单纯性肥胖女童、体质量正常女童各60例,年龄8~15岁.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E2含量;问卷法调查月经初潮年龄.结果单纯性肥胖女童血清瘦素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肥胖女童血清瘦素[(34.20±13.92) μg/L]显著高于体质量正常女童[(9.00±3.06) μg/L] (P<0.01).肥胖女童血清E2水平也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但在青春期前高于正常组,而在青春期却低于正常组.瘦素与E2含量呈负相关(r=-0.54 P<0.01).肥胖女童月经初潮年龄早于正常组.结论肥胖女童血清瘦素水平偏高,E2水平在青春期偏低,瘦素可能对卵巢分泌E2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作者:张德甫;段新维;胡巧云;陈姜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测定胎儿脐、脑动脉加速时间(AT)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超声多普勒测定144例正常胎儿及96例高危妊娠胎儿脐、脑动脉AT,并对部分胎盘进行计数胎盘3级绒毛干内小动脉,测量管径.结果异常组脐动脉AT较正常组显著缩短(P<0.01);胎盘3级绒毛干内小动脉计数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脑动脉AT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脐动脉AT可反映胎儿-胎盘循环阻力.
作者:马方;陈彩霞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HIE患儿随机抽样52例为治疗组,余48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0.5~1.0 ml/kg,1次/d,1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脑水肿、肌张力、昏迷、惊厥等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 %,对照组为83.3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复方丹参治疗HIE疗效显著.
作者:贾太莲;朱风兰;王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8(IL-18)及γ-干扰素(γ-IFN)在细菌性脑膜炎(菌脑)和病毒性脑炎(病脑)脑脊液(CSF)中含量变化,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病脑组32例、菌脑组28例、对照组30例CSF中IL-18及γ-IFN含量.结果 IL-18在各组CSF中含量(ng/L):对照组0.11±0.04;病脑组治疗前后分别为3.46±1.27和2.11±0.53;菌脑组治疗前后分别为78.01±17.62和3.25±1.25.而γ-IFN在各组CSF中含量(ng/L):对照组4.03±1.45;病脑组治疗前后分别为37.51±12.12和12.55±4.25;菌脑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4.52±3.34和5.59±2.11.与对照组比较,菌脑组CSF中IL-18浓度显著增高(P<0.001),而γ-IFN在病脑组CSF呈明显增高(P<0.001).治疗后均下降.结论 IL-18和γ-IFN测定有助于菌脑和病脑的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
作者:徐丽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通过测定新生儿脐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研究其与出生体质量、身长及胎盘质量等生长参数间的关系,探讨影响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内分泌因素.方法将新生儿根据出生体质量与胎龄的关系分为适于胎龄儿(AGA)组与小于胎龄儿(SGA)组,分别测定两组出生时身长、体质量和胎盘质量,同时取新生儿脐血用免疫放射法测定IGF-1和IGFBP-3含量.结果 1) 105例新生儿中79例AGA和26例SGA,其出生时身长、体质量和胎盘质量3个参数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AGA组显著高于SGA组(P<0.001);2)两组脐血IGF-1和IGFBP-3比较,AGA组IGF-1和IGFBP-3水平均高于SGA组(P<0.01和P<0.001);3)出生时身长、体质量和胎盘重质3个生长参数均与IGF-1和IGFBP-3呈显著正相关(P均<0.001).结论 1.出生时身长、体质量和胎盘质量可用来评价AGA和SGA的生长发育.2.AGA脐血中IGF-1和IGFBP-3明显高于SGA.3.胎儿自身分泌IGF-1和IGFBP-3与上述生长参数密切相关,其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起重要调节作用.IGF-1和IGFBP-3可作为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指标.
作者:洪茜萍;姜丽红;刘戈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早期哺乳与1岁婴儿生长发育状况及贫血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儿保门诊2002年1~8月出生、已完成1岁体检儿童277例,回顾分析早期喂养情况(出生满3个月时),对1岁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并与3个月时体检结果对照.结果 1岁时母乳喂养组在年龄别体质量、贫血发生例数等方面与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无论早期何种哺乳方式都必须及时合理添加辅食,才能避免发育落后及营养偏差.
作者:张春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母婴同室纯母乳喂养儿(纯乳组)出生3 d内血糖水平,并与混合喂养儿(混乳组)血糖对比.方法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3 d内分别于6、24、48、72 h进行动态血糖测定.结果纯乳组和混乳组在生后6 h血糖为(3.38±0.98) mmol/L、(3.34±0.96) mmol/L;24 h为(3.36±0.88) mmol/L,(3.37±0.89) mmol/L,两次监测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48 h为(2.63±0.67) mmol/L,(3.36±0.85) mmol/L,纯乳组血糖下降明显(P<0.05),但血糖值尚在正常范围.72 h纯乳组血糖恢复至出生水平,两组分别为(3.26±0.73) mmol/L,(3.37±0.82) mmol/L.体质量、黄疸等均无异常改变.结论纯母乳喂养对新生儿血糖无明显影响.
作者:刘春玲;刘爱勤;张梅月;周爱青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acute hemiplegia syndrome in childhood,AHS)早在1897年即由Sigmund Freud详细描述,直到1960年以后才有较多报道[1].小儿急性偏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急性一侧肢体瘫痪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目前该诊断名词倾向于只用于未找到特异原因的急性偏瘫,其他则可用更为明确的诊断如:脑动脉血栓形成等代替[2],本文仍延用以往文献称谓,泛指上述情况.美国有学者调查15岁以下儿童中,脑卒中引起的急性偏瘫为2.48/万.国内尚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脑血流灌注不足,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累及锥体束的功能.
作者:王纪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3T3-L1脂肪前体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解偶联蛋白4(UCP4)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探讨UCP4基因与肥胖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3T3-L1细胞,诱导细胞分化,采用RT-PCR技术在细胞分化成熟的不同时段检测脂肪细胞中UCP4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UCP4基因高表达于3T3-L1脂肪前体细胞中,随细胞分化成熟该基因表达水平渐下调.UCP4基因表达水平在诱导分化前(d-1)至d0、d0~3、d4~6、d7~8、d9~10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余各时段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结论 UCP4基因与肥胖发生相关,其在3T3-L1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逐渐下调可能有利于脂肪细胞的脂质积聚.
作者:周旭华;郭锡熔;金子林;倪毓辉;潘晓勤;陈荣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全面性癫癎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GEFS+一家系的临床发作情况,作详细的体格检查.进行脑电图、24 h动态脑电监测,部分患者作头颅CT检查.结果先证者Ⅳ12,以抽搐频发3 d入院,生后8个月开始高热惊厥(FS).此次发作为无热性频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该家系5代共36人,其中有14名患者,男8例,女6例;患者年龄4岁5个月~82岁,除Ⅰ2发作类型不详外,Ⅱ2、Ⅲ1、Ⅲ4、Ⅲ6、Ⅳ1、Ⅳ11、Ⅳ17为FS,Ⅳ2、Ⅳ12、Ⅳ13、Ⅳ14为FS+,Ⅴ1为FS+和失神发作.除Ⅳ13、Ⅳ14目前给予丙戊酸镁治疗外,其他患者已减量停药或未用药,均无发作.全家系成员智能发育、全身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3例行头颅CT检查,均正常.结论 GEF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异质性.认识该综合征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儿童时期的癫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家勤;尹景岗;黄希顺;郭学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紫红口服液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分析服用紫红口服液的49例HSP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对26例进行免疫学指标测定.结果治疗组治愈43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8 %,明显高于对照组(80 %)(P<0.05).治疗前CD4、CD8均低于对照组,IgG、IgA与健康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紫红口服液能明显改善HSP患儿的免疫功能.
作者:谢继红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儿童癫癎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和P300特点及二者关系.方法对38例儿童癫癎采用oddball刺激序列检测P300,采用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C)测定智商.结果 1.癫癎儿童智商低于正常65.8 %,智力损害28.9 %;2.P300潜伏期和波幅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和降低(P<0.01),且智力正常的癫组P300潜伏期和波幅较对照组也明显延长和降低(P<0.05);3.相关分析显示P300潜伏期与各智商间均呈显著负相关(r=-0.276~-0.327 P均<0.05),波幅与语言智商、总智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癫癎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智商和P300有密切关系,但二者又不完全等同,均是评价癫癎儿童认知功能的客观指标.
作者:侯永花;张宁;成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瘫痪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临床上以随意肌运动障碍为特征,表现为肢体、躯干或面部肌肉活动减弱或消失,伴或不伴感觉功能障碍.临床根据肌力大小,将瘫痪分为完全性瘫痪(0级)、接近完全性瘫痪(1级)、重度瘫痪(2级)、中度瘫痪(3级)、轻度瘫痪(4级)等.遗传因素或先天因素引起的慢性瘫痪(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脊肌萎缩症、脑性瘫痪等)已被儿科工作者熟知,但部分获得性急性瘫痪诊断较为困难,特别是近年来十分强调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的报告制度,使急性瘫痪的鉴别诊断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很有必要对小儿急性瘫痪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孙若鹏;李保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Heire于1840年首先描述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咽痛、肢体疼痛为多见,部分患者可发生肢体弛缓性瘫痪.因本病多见于小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一、现状脊髓灰质炎曾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危害人类健康,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展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活动以来(1988~2001)已取得重大进展,脊髓灰质炎流行的国家从>125个减少到10个.脊髓灰质炎发病数从1988年的约35万例下降至2001年的4731例(下降99 %).世界卫生组织(WHO)美洲区和西太平洋区已证实为无脊髓灰质炎区,欧洲自1998年以来未再发现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
作者:王大斌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