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彩凤;刘桂兰;陆爱东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免疫球蛋白E(IgE)低亲和力受体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儿童狼疮性肾炎18例和健康同龄儿20例IgE低亲和力受体.结果狼疮性肾炎患儿CD23阳性细胞(20.1 %±4.96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07 %±4.44 %),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IgE低亲和力受体可能在狼疮性肾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楚海峰;张永法;钟英杰;宋亚新;李悦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新生儿窒息、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和持续胎儿循环(原发性及继发性)等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肺动脉高压(PH).肺动脉压力的增高可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心功能不全,甚至死亡.一氧化氮(NO)是一种内皮衍生舒张因子,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自1992年Kinsella首次将吸入NO成功地应用于治疗新生儿持续PH以来,已尝试用于多种新生儿疾病引起的PH治疗,其临床应用和相关的基础研究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仍有一些不同看法.
作者:陈新民;洪新如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及促进受损心肌细胞恢复.如未能及时有效地治疗其可发展成慢性心肌炎或不可逆转的心肌病变[1,2].我们应用二磷酸果糖治疗儿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庄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柯萨奇病毒B组(CVB)脑膜脑炎的流行特征、临床特点和病原学诊断.方法对1262例CVB脑膜脑炎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各年龄组临床特征分析,同时进行血、脑脊液CVB特异性抗体检测,病毒分离.结果农村患儿发病占84.9 %,城市发病占15.1 %;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发病明显高于7岁以上组;除均发热外,缺乏神经系统典型表现,惊厥占1.6 %,脑膜刺激征阳性占16 %,锥体束征阳性13.6 %,无定位体征.伴消化道症状26 %,呼吸道症状4.1 %.10例转氨酶增高,44例心肌酶谱增高.72例心电图异常,10例并重症心肌炎,6例死亡.血清CVB-IgM阳性率71.9 %,脑脊液CVB-IgM阳性率31 %,部分病毒分离为CVB5.结论 CVB可引起儿童脑膜脑炎流行,症状不典型,表现多样,轻重悬殊,治愈率高,并重症心肌炎抢救成功率低.血、脑脊液CVB特异性抗体检测有利于早期病原学诊断.
作者:李瑞;邓星强;梁丽君;尹洪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儿,男,10岁.发热、咳嗽10 d入院.病后3~4 d全身出现红色斑片样皮疹,持续2~3 d消失;病后6 d双眼发红.用抗生素无效.体检:体温 38.2 ℃,热病容,无皮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作者:何奎华;边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我科于2000年8月~2002年8月采用1,6-二磷酸果糖(FDP,浙江浙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996230501)辅治肺炎并心力衰竭,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军;吕雪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儿,男,10岁6个月.因咳嗽2周、全身水肿1周入院.系孕2产1,足月顺产,否认窒息抢救史,2岁时在外院确诊大脑发育不良.查体:体温36.9 ℃,心率104次/min,呼吸18次/min,体重22 kg,血压110/60 mmHg.发育差,神清,疲倦,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发绀,颌部可触及4~5粒黄豆至蚕豆大小淋巴结,活动,无触痛.
作者:陈美姬;詹国媛;刘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例1,女,40 d,因腹泻、呕吐5 d 入院,大便蛋花汤样,10次/d;呕吐45次/d,尿少,色黄.查体:体温37.2℃,脉搏150次/min,呼吸42次/min,营养差,呻吟,呼吸浅快,面色灰,皮肤弹性差,前囟及眼窝凹陷,心肺无异常,四肢末梢凉.
作者:郭晓清;蒲秀红;李茜;裘晓霞;邱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尿患儿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对行肾穿刺患儿的肾活检标本,检测CD4+、CD8+、CD68+三种单克隆抗体在肾间质中浸润面积,并计算浸润率,应用t检验分析CD4+、CD8+、CD68+在肾间质中的浸润率大小与临床转归的关系.结果肾间质CD4+沉积,临床无好转者浸润阳性率为19.95±7.21,而临床好转为8.19±1.99,两者比较P=0.036;肾间质中CD8+沉积,临床无好转者浸润阳性率为17.44±9.57,临床好转者为7.19±4.79,两者比较P=0.022;肾间质中CD68+沉积,临床无好转者浸润阳性率为10.23±5.17,临床好转者为4.17±0.99,经t检验,P=0.049.CD4+、CD8+、CD68+在肾间质中浸润面积与浸润率大小对预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炎性细胞在肾间质的浸润率显著影响血尿患儿预后,并决定其肾功能.
作者:卫敏江;吴伟岚;陈敏怡;施剑敏;陈难;吴湘如;张文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1997年3月~2000年12月我院采用切开复位桡侧楔形截骨加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3例,随访21例,并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同类骨折20例比较,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符孔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求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胃炎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禁食;胃内直接给药注入盐酸小檗碱,剂量为10 mg/(kg*次),2次/d;外周静脉注入全营养混合液.结果 46例患儿经治疗,其中36例(78 %)于d4治愈,10例于d3~5好转.结论盐酸小檗碱与静脉营养联合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胃炎疗效肯定.
作者:张俊玲;吴崇厚;谭秀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P73mRNA失表达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RT-PCR法检测40例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内P73mRNA表达,并分析P73mRNA失表达与影响ALL预后因素的关系.结果 ALL中存在较高频率的P73mRNA失表达,且与高白细胞数、高肿瘤负荷、髓外浸润、高危临床分型显著相关.结论 P73mRNA失表达在小儿ALL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73mRNA失表达与预后不良因素相关,P73mRNA检测可能对评估小儿ALL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殷小成;曹励之;邓晖;王颖超;张朝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对结核菌素强阳性儿童方便、有效、可接受性强及副反应小的预防性治疗方案.方法对结核菌素试验反应强阳性的儿童分别使用异烟肼和利福喷汀、利福喷汀和吡嗪酰胺、异烟肼方案.结果治疗方案的接受率分别为84.9 %、89.1 %、61.3 %;完成疗程率分别为85.4 %、92.8 %、64.0 %; 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8 %、10.2 %、6.4 %.结核病2年发病率分别为8 ‰、6 ‰、10 ‰.结论异烟肼和利福喷汀、利福喷汀和吡嗪酰胺3个月间歇方案对预防结核病发病是可行的.
作者:马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毒鼠强是我国早已明令禁用的剧毒急性鼠药.目前对毒鼠强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病死率高.我们采用血液灌流(HP)治疗毒鼠强中毒3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福燕;魏崇一;王凤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格林-巴利综合(GBS)并心血管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其机制.方法对81例并心血管系统损害的GBS患儿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临床观察.结果儿童期GBS并心血管系统损害发生率占40.6 %,多发生在病后1周内.损害类型依次为心动过速、ST-T段改变、室性早搏、传导阻滞等.结论儿童期GBS常并心血管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较轻者无需特殊处理,较重者须予心电监护治疗.
作者:方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白血病是全身性疾病,各重要脏器均有浸润.血脑脊液屏障使多数药物未能在脑脊液(CSF)中达到有效浓度,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CNS)常成为疾病复发的根源.70年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发生率约 26 %~30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的CNSL发生率约5 %~18 %.近年来采用放疗、化疗鞘注等方法使发生率降至5 %~10 %.
作者:柳彩凤;刘桂兰;陆爱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小儿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X线、内窥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以提高对IBD诊断水平.方法对45例IBD患儿按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标准及WHO对克隆病(CD)推荐的6个诊断要点及采用Harvey和Bradshow标准进行临床、X线、内窥镜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 UC 38例,克隆病(CD)7例.IBD以男童发病为多,腹痛、发热、消瘦、贫血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UC组多出现腹泻、便血;腹部包块及肠外表现在CD组更常见;上消化道病变分布仅在CD出现,UC以全结肠受累为主.结论小儿IBD诊断需对临床、X线、内窥镜及病理组织学资料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目前仍应以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为确诊依据.
作者:苏颖;郑华;申芳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为了解儿童铅吸收状况,本文对我县268名10个月~9岁儿童进行血铅调查分析,并对高血铅组采用中药制剂进行干预,现报告如下.
作者:贺治国;芦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测定泼尼松治疗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骨钙蛋白水平,了解患儿成骨细胞的功能变化.方法实验分四组:激素治疗前组、激素足量治疗组、激素减量治疗组和对照组,测定4组血清骨钙蛋白含量.结果在应用泼尼松治疗前血清骨钙蛋白水平已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足量激素治疗后继续显著下降(P<0.001);而在激素减量治疗期间,血清骨钙蛋白水平渐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骨钙蛋白随尿排出体外,应用激素治疗后患儿成骨细胞功能受到显著抑制,导致血清骨钙蛋白水平的降低;而采取隔日应用激素维持治疗阶段对患儿的成骨细胞影响较小.
作者:戎赞华;王秀霞;窦志艳;张会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早期丰富环境干预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胎龄30~36周、出生体重1700~2450 g的10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早期丰富环境干预组(干预组)和普通环境干预组(对照组),生后即开始不同环境干预,观察对早产儿出生后2周内呼吸、心率、神经行为评分、吸吮能力、睡眠的影响及对大运动、精细运动发育过程、语言发育过程、2岁内脑性瘫痪(CP)发生率影响.结果干预组出生2周内呼吸、心率、睡眠较对照组平稳(P<0.01),吸吮能力较对照组强(P<0.01),神经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运动发育过程显著快于对照组, 2岁内C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早产儿应尽早开始早期丰富环境干预,以改善其预后.
作者:郭亚乐;袁宝莉;李瑞林;任利芬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