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纵隔非霍奇金病7例

杨广英;陶菁

关键词:儿童, 纵隔, 非霍奇金病
摘要:1998~2002年我院和郑州市儿童医院共诊断儿童纵隔内非霍奇金病7例,对其临床资料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丙二醛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丙二醛(MDA)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作用.方法NO测定采用硝酸还原法,NOS、MDA测定采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共检测HIE患儿36例.结果轻、中度HIE患儿N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重度HIE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NOS在中重度HIE有显著差异,MDA在中重度HIE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新生儿脑组织缺氧缺血时存在脂质过氧化损伤,NO、NOS参与HIE的发病过程.

    作者:王建平;苏怡凡;陈虹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89例

    为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现将我院医院感染的新生儿89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振西;刘玉荣;郭东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儿童心脏假性膜部间隔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心脏假性膜部间隔瘤的解剖特点,寻求手术径路.方法17例假性膜部瘤患儿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切开右房或右室和隔瓣寻求真正室间隔缺损,并行补片或直接缝合.结果全部治愈,无残余漏和三尖瓣返流发生.结论假性膜部瘤是三尖瓣隔瓣在血流冲击下与室间隔粘连后在隔瓣下形成囊腔,其下隐藏膜部或膜周流入道型缺损,切开隔瓣行室间隔修补简便、可靠,缝合切开后的三尖瓣不会引起血液返流.

    作者:门小毛;单建华;刘玉威;王保收;孟庆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颅内蛛网膜囊肿9例

    1996年5月~2003年5月我科对9例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采用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伟;夏国庆;原丽;崔建军;崔彦魁;李东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氨氯西林、利巴韦林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2001年1月~2002年12月我科应用氨氯西林与利巴韦林针剂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秀婷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扁桃体挤切术治疗儿童鼾症48例疗效观察

    儿童鼾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腭扁桃体肥大或腺样体肥大.其不仅影响儿童正常发育,而且由于长期阻塞呼吸道导致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还可影响其神经肌肉发育,出现面部发育畸形、生长发育迟缓、高血压、头痛、性格行为异常、易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表现[1,2].

    作者:高体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美托洛尔治疗心脏神经症疗效观察

    近年门诊患儿主诉心前区不适,胸痛、胸闷,长叹气者逐年增多,有作者认为这些病例大都是心脏神经症[1].我院自1998年始对与感染有关的心脏神经症患儿使用美托洛尔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光琴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及氨溴索微量气泵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48例

    本文对96例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进行沙丁胺醇加异丙托溴铵及氨溴索微量气泵吸入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新利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202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本文通过对我院1990年1月~2003年1月收治202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溃疡病、胃十二指肠炎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发病原因,现分析如下.

    作者:冯卫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PHV)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14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采用辅助/控制或容量控制模式,并采用PHV通气策略(PaCO2<10.6 kPa,pH>7.15).其参数设定为潮气量(VT)6~8 ml/kg,呼吸频率(RR)20~30次/min,气道峰压(PIP)<3.43 kPa,吸入氧浓度(FiO2)由0.8逐渐降至0.3,吸/呼比(I:E)为1:1.5~2.0,同时监测PHV前后动脉血气(ABG)、心率(HR)、血压(BP).结果通气前PaO2为5.05±0.65 kPa,血pH值7.16±0.08,PaCO2为9.55±1.22 kPa.在采用PHV模式2~6、24、72 h后,血pH值和PaO2均明显上升(P<0.01),而PaCO2则在72 h内保持一定范围高水平后渐下降.14例均存活,无发生气压伤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结论采用PHV配合充分氧疗,逐步降低PaCO2,提高pH至正常范围,有助于防止气压伤等并发症,是抢救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较安全、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

    作者:林明祥;翁陈华;麦隽;展爱红;蔡丽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儿血小板4项指标测定的意义

    本文采用JT-RI型血细胞分析仪对各型乙肝患儿血小板计数(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4项指标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建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治疗

    1996年3月~2002年12月,我院心胸外科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52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汤跃卿;赵文宇;张向立;刘群安;刘捷夫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6例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1998年7月~2003年1月诊治的16例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及时合理选用有效抗生素及0.25‰三氯异氰尿酸液湿敷,均痊愈,平均疗程7.7 d.结论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较少见.正确选用对金葡菌有效抗生素及0.25‰三氰异氰尿酸液湿敷,可获满意疗效.

    作者:曾靖;董宗祈;陆小霞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颅内出血66例

    目的加强对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和防治,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对1993~2002年5月因颅内出血而收治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预后等.结果66例住院患儿中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50例,脑血管畸形(AVM)8例,白血病致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症各1例,不明原因6例.其中19例放弃治疗,10例死亡(病死率为15.2%).误诊1例.结论颅内出血严重危及小儿生命,是不容忽视的临床问题.

    作者:张瑾;张灵恩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神经肽Y与催乳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浆神经肽Y(NPY)与催乳素(PRL)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2例新生儿HIE及12例对照组血浆NPY与PRL水平变化.结果HIE组急性期血浆NPY与PR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中、重度HIE急性期血浆NPY与PRL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P均<0.01);HIE惊厥组急性期血浆NPY与PRL水平显著高于非惊厥组(P均<0.01).病程中NPY与PRL水平变化呈正相关.结论血浆NPY和PRL水平与HIE脑损伤及其程度密切相关,并与HIE惊厥发作有关,可作为判断新生儿脑损伤程度及惊厥是否发作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占魁;冯晋兴;李静;郑纯礼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急性偏瘫综合征42例

    急性偏瘫综合征是由多种疾病引起,以一侧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我院1995~2002年收治42例急性偏瘫综合征,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世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病毒性心肌炎长程24小时心率变异分析

    本文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与健康小儿心率变异(HPV)长程24 h时域分析各项指标进行对比,旨在探讨HRV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石曼君;安金斗;袁园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神经生长因子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反映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敏感性;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新生鼠HIBD保护作用.方法7日龄SD大鼠,制成HIBD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两组:HIBD模型未治疗组,HIBD模型NGF治疗组;另设正常对照组.观察正常对照组及HIBD后F-VEP改变;NGF对HIBD模型新生大鼠体重增长、死亡率、左右脑重量及F-VEP波形影响.结果HIBD模型NGF治疗组体重增长、死亡率、患侧脑重量与未治疗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治疗组左右脑重量无显著差异,而未治疗组左右脑重量差异显著(P<0.01);HIBD模型NGF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即刻F-VEP潜伏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波幅显著降低(P<0.01);NGF未治疗组7 d后与对照组相比F-VEP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显著降低(P均<0.01);NGF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F-V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F-VEP主波潜伏期、波幅可较迅速反映HIBD后脑功能状态;NGF治疗可减轻HIBD后脑萎缩,改善脑功能.

    作者:周艳;陈吉庆;邵小松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白细胞介素5的检测意义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清白细胞介素-5(sIL-5)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急性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sICAM-1和sIL-5浓度,并与20例正常婴儿对照比较。结果RSV毛支患儿sICAM-1、sIL-5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sICAM-1、sIL-5参与婴儿RSV毛支的免疫病理过程。

    作者:路明;郭爱华;武怡;徐春萍;朱萍;姚福宝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肝豆状核变性29例误诊分析

    我院1994~2002年共收治肝豆状核变性38例,其中误诊29例,误诊率76.3%,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巧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