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建;张旭晖
目的总结心脏假性膜部间隔瘤的解剖特点,寻求手术径路.方法17例假性膜部瘤患儿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切开右房或右室和隔瓣寻求真正室间隔缺损,并行补片或直接缝合.结果全部治愈,无残余漏和三尖瓣返流发生.结论假性膜部瘤是三尖瓣隔瓣在血流冲击下与室间隔粘连后在隔瓣下形成囊腔,其下隐藏膜部或膜周流入道型缺损,切开隔瓣行室间隔修补简便、可靠,缝合切开后的三尖瓣不会引起血液返流.
作者:门小毛;单建华;刘玉威;王保收;孟庆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与单纯性乳房发育(SPT)女童血清瘦素、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脑电图异常率及这些指标对真性性早熟的诊断价值.方法乳房早发育为主患儿中特发性中枢性早熟18例,单纯性乳房发育12例,用放射免疫法和酶标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清瘦素、IGF-1及行脑电图检查.结果ICPP组血清瘦素、IGF-1水平明显高于SPT组(P均<0.001).其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SPT组(P<0.01).血清瘦素与IGF-1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668 P<0.001).血清瘦素与黄体生成素(LH)或LH/卵泡刺激素(FSH)间无相关性.结论血清瘦素、IGF-1、脑电图可作为真性性早熟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作者:顾威;石星;刘倩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浆神经肽Y(NPY)与催乳素(PRL)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2例新生儿HIE及12例对照组血浆NPY与PRL水平变化.结果HIE组急性期血浆NPY与PR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中、重度HIE急性期血浆NPY与PRL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P均<0.01);HIE惊厥组急性期血浆NPY与PRL水平显著高于非惊厥组(P均<0.01).病程中NPY与PRL水平变化呈正相关.结论血浆NPY和PRL水平与HIE脑损伤及其程度密切相关,并与HIE惊厥发作有关,可作为判断新生儿脑损伤程度及惊厥是否发作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占魁;冯晋兴;李静;郑纯礼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与MRI特点.方法对16例8~13岁临床确诊再发缓解型MS患儿进行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MRI分析.结果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均佳,并应用β-1b干扰素者复发率低;MRI可见脑白质斑片状脱髓鞘改变,动态观察显示不同程度脑萎缩.结论儿童再发缓解型MS对皮质激素反应敏感并应用β-1b干扰素者,能减少复发率;MRI是诊断和动态观察病灶演变的手段之一.
作者:王江桥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患儿的疗效.方法对15例GHD患儿应用rhGH治疗,每晚睡前皮下注射0.1 IU/kg,疗程6个月.结果患儿身高由治疗前109.3±9.9cm增加到115.5±11.3 cm;年身高生长速度由治疗前2.8±0.6 cm/年增加到11.6±3.5 cm/年.治疗期间除少数患儿出现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低下,注射部位有轻度反应外,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皮下注射rhGH是治疗儿童GH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于宝生;李述庭;张永泉;陈彩霞;李芝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式选择对预后有重大影响,任何保留囊肿的手术均被视为姑息治疗方法[1].我院自1989~2001年手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秉松;范钦忠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了解河南城乡4个月~9岁儿童铅污染现状及其分布特征.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城乡4个月~9岁儿童行血铅测定.结果1085名儿童总血铅为0.66±0.48μmol/L,铅中毒发生率为57.51%;城乡儿童均存在血铅负荷过高,农村多为低水平铅污染,中度以上铅中毒均发生在城市;婴儿期、学龄期儿童是发生铅中毒的易感人群.结论河南城乡儿童铅污染较普遍,婴儿和学龄期儿童应为铅中毒监测和干预的重点.
作者:陈卫;陈社菊;李玉香;贺治国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本文采用JT-RI型血细胞分析仪对各型乙肝患儿血小板计数(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4项指标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建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1998年4月~2002年12月我科采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加双黄连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千丽娟;王少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清白细胞介素-5(sIL-5)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急性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sICAM-1和sIL-5浓度,并与20例正常婴儿对照比较。结果RSV毛支患儿sICAM-1、sIL-5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sICAM-1、sIL-5参与婴儿RSV毛支的免疫病理过程。
作者:路明;郭爱华;武怡;徐春萍;朱萍;姚福宝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对婴幼儿与儿童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了解二者在发病早期与恢复期的不同.方法婴幼儿组和儿童组MP肺炎均在发病后1周和3周早晨取空腹血测定血清心肌酶谱及其同工酶.结果心肌酶谱在发病第1周时儿童组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均高于婴幼儿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发病后3周经治疗血清心肌酶和同工酶婴幼儿组均高于儿童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婴幼儿组中2次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均高于儿童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MP肺炎感染早期儿童组心肌损害较婴幼儿组明显.发病后3周经治疗婴幼儿心肌损害较儿童组明显且迁延.婴幼儿组病程中LDH均高于儿童组,可能与LDH敏感性高、恢复慢、特异性差及婴幼儿肺部表现较儿童严重、且缺氧也更明显有关.
作者:张坤明;魏容梅;钱汉斌;陈新;李国庆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为制订合理治疗方案,避免滥用抗生素.本文对480例泌尿系感染患儿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三敏;任忠;任继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为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现将我院医院感染的新生儿89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振西;刘玉荣;郭东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例1,男,4岁,因无汗、头发稀疏及不出牙就诊.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出生时皮肤略黑,2次脱皮后至2个月皮肤正常.出生时无头发、眉毛及睫毛,1.5岁长出稀疏头发.
作者:王沂花;宋柏松;张云龙;朱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4例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和21例正常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浆IgE等进行检测.结果1.发作期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发作期CD8+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CD4+/CD8+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2.发作期患儿CD+23、CD+19、IgE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B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3.同IgE浓度CD+23(r=0.575 P<0.001)及CD+19(r=0.372 P<0.05)均呈正相关,CD+23与CD+19(r=0.663 P<0.001)呈正相关.结论1.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布发生变化,哮喘发作期T淋巴细胞处于激活状态;2.CD+23、IgE在哮喘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运刚;陈茂荣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癫癎持续状态患儿并心肌损害的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心电图(ECG)的变化.方法SE患儿和对照组各20例,均于晨起空腹抽静脉血3.5 ml,测心肌酶谱、CTnI,专业人员检测ECG.结果SE组乳酸脱氢酶(LDH)589.6±385.4 U/L,对照组为256.4±63.5 U/L;肌酸激酶SE组为612.3±65.6U/L,对照组为274.1±47.2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SE组为82.5±17.3 U/L,对照组为32.4±13.9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SE组为196.9±93.8 U/L,对照组为48.6±21.4 U/L,以上各项指标两组比较,P均<0.01,有显著性差异.CTnI在SE组13例阳性,对照组仅1例阳性,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SE组ECG异常16例,对照组为4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结论SE患儿存在心肌损害,提示治疗时应动态观察心功能变化,注意保护心脏药物的应用.
作者:王家勤;陈永兴;陈艳霞;郭学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感染近年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999~2001年我院收治684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进行支原体抗体(MP-IgM)及冷凝集试验检测,并对171例阳性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支原体感染患儿占呼吸道感染23.22%,且呈逐年增多趋势;2~6岁组感染率高;MP可致多器官、多系统损伤.结论支原体与呼吸道感染关系十分密切,应重视对MP的防治.
作者:徐桂芳;费德琼;李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本文对96例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进行沙丁胺醇加异丙托溴铵及氨溴索微量气泵吸入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新利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本文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与健康小儿心率变异(HPV)长程24 h时域分析各项指标进行对比,旨在探讨HRV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石曼君;安金斗;袁园 刊期: 2003年第08期
1998~2002年我院和郑州市儿童医院共诊断儿童纵隔内非霍奇金病7例,对其临床资料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广英;陶菁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