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淋巴细胞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中的作用

杨运刚;陈茂荣

关键词:哮喘,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E, 流式细胞术
摘要: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4例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和21例正常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浆IgE等进行检测.结果1.发作期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发作期CD8+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CD4+/CD8+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2.发作期患儿CD+23、CD+19、IgE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B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3.同IgE浓度CD+23(r=0.575 P<0.001)及CD+19(r=0.372 P<0.05)均呈正相关,CD+23与CD+19(r=0.663 P<0.001)呈正相关.结论1.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布发生变化,哮喘发作期T淋巴细胞处于激活状态;2.CD+23、IgE在哮喘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本文通过观察不同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丙球)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前后血小板及相关因素变化,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庆九;刘喜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儿童幕下脑结核球5例

    脑结核球是一种少见的肺外结核病,幕下脑结核球报道罕见.1987年7月~2002年9月我科共收治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长松;高丽;任纯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儿童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与磁共振特点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与MRI特点.方法对16例8~13岁临床确诊再发缓解型MS患儿进行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MRI分析.结果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均佳,并应用β-1b干扰素者复发率低;MRI可见脑白质斑片状脱髓鞘改变,动态观察显示不同程度脑萎缩.结论儿童再发缓解型MS对皮质激素反应敏感并应用β-1b干扰素者,能减少复发率;MRI是诊断和动态观察病灶演变的手段之一.

    作者:王江桥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心肌酶谱动态分析

    目的对婴幼儿与儿童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了解二者在发病早期与恢复期的不同.方法婴幼儿组和儿童组MP肺炎均在发病后1周和3周早晨取空腹血测定血清心肌酶谱及其同工酶.结果心肌酶谱在发病第1周时儿童组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均高于婴幼儿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发病后3周经治疗血清心肌酶和同工酶婴幼儿组均高于儿童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婴幼儿组中2次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均高于儿童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MP肺炎感染早期儿童组心肌损害较婴幼儿组明显.发病后3周经治疗婴幼儿心肌损害较儿童组明显且迁延.婴幼儿组病程中LDH均高于儿童组,可能与LDH敏感性高、恢复慢、特异性差及婴幼儿肺部表现较儿童严重、且缺氧也更明显有关.

    作者:张坤明;魏容梅;钱汉斌;陈新;李国庆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儿童1型糖尿病并甲状腺自身抗体异常的意义

    目的探讨儿童1型糖尿病(DM)并甲状腺自身抗体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放射免疫法(RIA)测定11例1型DM患儿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及甲状腺功能.结果11例1型DM患儿中GADA、IAA、ICA阳性率分别为27.3%、63.6%、18.2%;TgAb、TMA阳性率分别为0%、27.3%,其中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2例,发生率为18.2%.伴与不伴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两组1型DM患儿GADA、IAA、ICA阳性率分别为66.7%和12.5%、100%和50%、33.3%和12.5%,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型DM有相当高TMA阳性检出率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发生率,并可能演变为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PAS),并甲状腺自身抗体异常的1型DM确实存在胰岛自身抗体高企.

    作者:蔡振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鱼腥草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

    1999~2002年4月我院用鱼腥草雾化吸入辅助治疗6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珍珠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及氨溴索微量气泵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48例

    本文对96例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进行沙丁胺醇加异丙托溴铵及氨溴索微量气泵吸入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新利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白细胞介素5的检测意义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清白细胞介素-5(sIL-5)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急性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sICAM-1和sIL-5浓度,并与20例正常婴儿对照比较。结果RSV毛支患儿sICAM-1、sIL-5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sICAM-1、sIL-5参与婴儿RSV毛支的免疫病理过程。

    作者:路明;郭爱华;武怡;徐春萍;朱萍;姚福宝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T淋巴细胞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4例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和21例正常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浆IgE等进行检测.结果1.发作期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发作期CD8+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CD4+/CD8+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2.发作期患儿CD+23、CD+19、IgE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B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3.同IgE浓度CD+23(r=0.575 P<0.001)及CD+19(r=0.372 P<0.05)均呈正相关,CD+23与CD+19(r=0.663 P<0.001)呈正相关.结论1.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布发生变化,哮喘发作期T淋巴细胞处于激活状态;2.CD+23、IgE在哮喘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运刚;陈茂荣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颅内蛛网膜囊肿9例

    1996年5月~2003年5月我科对9例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采用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伟;夏国庆;原丽;崔建军;崔彦魁;李东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病毒性心肌炎长程24小时心率变异分析

    本文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与健康小儿心率变异(HPV)长程24 h时域分析各项指标进行对比,旨在探讨HRV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石曼君;安金斗;袁园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癫癎持续状态并心肌损害20例

    目的探讨癫癎持续状态患儿并心肌损害的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心电图(ECG)的变化.方法SE患儿和对照组各20例,均于晨起空腹抽静脉血3.5 ml,测心肌酶谱、CTnI,专业人员检测ECG.结果SE组乳酸脱氢酶(LDH)589.6±385.4 U/L,对照组为256.4±63.5 U/L;肌酸激酶SE组为612.3±65.6U/L,对照组为274.1±47.2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SE组为82.5±17.3 U/L,对照组为32.4±13.9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SE组为196.9±93.8 U/L,对照组为48.6±21.4 U/L,以上各项指标两组比较,P均<0.01,有显著性差异.CTnI在SE组13例阳性,对照组仅1例阳性,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SE组ECG异常16例,对照组为4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结论SE患儿存在心肌损害,提示治疗时应动态观察心功能变化,注意保护心脏药物的应用.

    作者:王家勤;陈永兴;陈艳霞;郭学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聚肌胞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我院1998年1月~2002年5月应用聚肌胞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丰岗;魏兆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肝豆状核变性29例误诊分析

    我院1994~2002年共收治肝豆状核变性38例,其中误诊29例,误诊率76.3%,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巧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急性偏瘫综合征42例

    急性偏瘫综合征是由多种疾病引起,以一侧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我院1995~2002年收治42例急性偏瘫综合征,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世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硝苯地平治疗急性胃肠道痉挛性疼痛98例临床观察

    2000年6月~2002年12月我院采用舌下含服硝苯地平治疗急性胃肠道痉挛性疼痛98例,取得一定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兴山;曹惠琴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儿童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12例

    目的分析儿童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H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2001年诊治的12例IHP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儿童IHP以女性多发(8例),表现为1.典型手足搐搦发作;2.低钙血症、高磷血症、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低于同龄正常儿童;3.视力障碍5例,智能低下4例;4.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正常;5.脑实质及基底核多发性对称性钙化;6.予钙剂及维生素D等综合治疗效果显著.结论儿童IHP均出现手足搐搦,且多为其首发表现;对疑为IHP患儿应做血清钙、磷、PTH头颅CT检查,以利于确诊.

    作者:张秀梅;刘红英;郑淑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婴幼儿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28例

    目的总结分析穿刺引流治疗婴幼儿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5月~2002年5月对收治婴幼儿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28例,采用穿刺引流及压腹、应用血管扩张药、补充生理盐水等治疗.结果14例1周内积液消失,10例2周内积液消失.1个月后复查CT,26例积液均消失.3个月后复查,27例均恢复正常.1例6个月后复查CT显示仍有颅骨内板下低密度区,量约25 ml,但颅压正常,无临床表现.均随访3~12个月,平均9个月,患儿智力、体格发育均正常.结论婴幼儿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经穿刺引流,辅以脑组织复位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李彦伟;吕继锋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河南城乡4个月~9岁儿童铅污染现状与特征

    目的了解河南城乡4个月~9岁儿童铅污染现状及其分布特征.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城乡4个月~9岁儿童行血铅测定.结果1085名儿童总血铅为0.66±0.48μmol/L,铅中毒发生率为57.51%;城乡儿童均存在血铅负荷过高,农村多为低水平铅污染,中度以上铅中毒均发生在城市;婴儿期、学龄期儿童是发生铅中毒的易感人群.结论河南城乡儿童铅污染较普遍,婴儿和学龄期儿童应为铅中毒监测和干预的重点.

    作者:陈卫;陈社菊;李玉香;贺治国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PHV)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14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采用辅助/控制或容量控制模式,并采用PHV通气策略(PaCO2<10.6 kPa,pH>7.15).其参数设定为潮气量(VT)6~8 ml/kg,呼吸频率(RR)20~30次/min,气道峰压(PIP)<3.43 kPa,吸入氧浓度(FiO2)由0.8逐渐降至0.3,吸/呼比(I:E)为1:1.5~2.0,同时监测PHV前后动脉血气(ABG)、心率(HR)、血压(BP).结果通气前PaO2为5.05±0.65 kPa,血pH值7.16±0.08,PaCO2为9.55±1.22 kPa.在采用PHV模式2~6、24、72 h后,血pH值和PaO2均明显上升(P<0.01),而PaCO2则在72 h内保持一定范围高水平后渐下降.14例均存活,无发生气压伤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结论采用PHV配合充分氧疗,逐步降低PaCO2,提高pH至正常范围,有助于防止气压伤等并发症,是抢救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较安全、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

    作者:林明祥;翁陈华;麦隽;展爱红;蔡丽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