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区护士对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岗位培训需求分析

王静;胡光玲;杨巧芳;王留义;黄莉莉

关键词:社区, 脑梗死康复期, 岗位培训, 护士需求
摘要:目的:为提高社区护士对脑梗死康复期患者进行更专业、系统、有效地延续化护理,分析岗位专业需求的培训。方法在郑州、三门峡、商丘、信阳、安阳随机抽样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共200名护士,进行多阶段抽样调查。结果社区岗位培训方法单一、缺乏实践内容,专科针对性不强,时间分配不合理,培训效果不明显;护士继续教育缺乏主动性;社区培训需求差异大,需求程度受职称等因素影响。结论进一步探索有效的社区护士专科继续教育体制,满足岗位培训需求,培养出具备在专科的合作和协作的卫生保健能力,同时具备可以在个体与整体层次上解决矛盾并影响产生卫生保健影响力的护理人员。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MRI与CT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对比 MRI 与 CT 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6例,入院治疗后均采取颅脑 MRI 与 CT 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手段的检出情况及异常部位的发生情况,对比其不同类型颅脑损伤患者检查的一致性。结果MRI 的检出敏感度为83.33%(80/96),漏检率为16.67%(16/96);CT 的检出敏感度为70.83%(68/96),漏检率为29.16%(28/96),MRI 的检出率明显高于 CT 检查,漏检率明显低于 CT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 对脑内损伤(额叶、颞叶、额颞叶、顶枕叶)、脑深部挫伤及轴外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等)的病灶检出数量分别为42(43.75%)、26(27.08%)、28(29.17%)、18(18.75%)、32(33.33%)及28(29.17%),CT 的检出病灶数量分别为22(22.92%)、11(11.46%)、12(12.50%)、14(14.58%)、4(4.17%)及29(30.21%),MRI 的病灶检出数量明显高于 CT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 对脑叶挫裂伤、脑深部挫裂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 CT 检查,两者对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的检出率相当,CT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较敏感。结论在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中,MRI 的检出敏感性明显优于 CT 检查,尤其对于脑叶挫裂伤、脑深部挫裂伤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冀鹏;李红;张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观察指标事件相关电位 P300,评价其在多奈哌齐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认知功能的有效性。方法62例 AD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多奈哌齐10 mg 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采用 P300检查,结合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组 P300潜伏期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波幅改善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MSE 评分除语言和视空间外,其他各项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300可对 AD 病人多奈哌齐治疗效用作出确切评价。

    作者:唐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重复经颅刺激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躯体功能康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运动康复组与 rTMS 组,rTMS组在一般运动康复的基础上给予 rTMS 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实验效果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与躯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rTMS 组较一般运动康复组具有更显著的改善。结论在常规运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rTMS 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崔永刚;许梦雅;李树强;庄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高血压脑出血置管引流术中穿刺道出血的预防

    目的:探讨脑出血置管引流术中避免穿刺道出血的操作细节。方法对我科2011-01—2015-01行脑出血置管引流术的2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出减少穿刺道出血的方法。结果266例患者中11例出现穿刺道出血,仅3例出血量较大,需再次手术治疗,穿刺道出血率较低。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小心操作、术后科学管理,注重每一个细节,可明显减少穿刺道出血的发生。

    作者:刘帅;王晓峰;张宏兵;李加龙;张坤虎;乔育;马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剂量多奈哌齐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干预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多奈哌齐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4-05收治的69例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根据应用多奈哌齐剂量不同分为3组各23例,A 组睡前口服2.5 mg,1次/d;B 组睡前口服5.0 mg,1次/d;C 组初始剂量为睡前口服5.0 mg,1次/d,1个月后加至10.0 mg。对比3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 MMSE、ADAS-Cog 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B 组、C 组治疗后 MMSE 评分、ADAS-Cog 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6个月后、治疗结束后 MMSE 评分、ADAS-Cog 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C 组治疗6个月后、治疗结束后 MMSE 评分、ADAS-Cog 评分均显著优于同时期 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多奈哌齐治疗轻中度 AD 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自理能力,安全性较高,且临床用药存在剂量效应。

    作者:马俊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通迪胶囊联合自主功能训练辨治急性脑梗死7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通迪胶囊联合自主功能训练辨治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110例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7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科西药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迪胶囊(2片,3次/d)与自主功能训练(包括协同运动、关键点控制、Bobath 握手、上肢伸肘运动、抱膝运动、桥式运动、重心移动、四点跪位及跪立位训练,下肢屈曲和行走训练,1~2次/d,10 d 为1个疗程),应用 Brunnstrom 分级和 Barthel 指数对2组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和 ADL 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为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迪胶囊与自主功能训练辨治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能明显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作者:朱琼祥;林钊强;曾敏怡;黄春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其他疾病诱发的分水岭脑梗死35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因其他非神经系统疾病诱发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导致分水岭脑梗死的其他疾病的各种诱发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因其他非神经系统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诱发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寻找这几种疾病中导致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及诱发因素。结果导致分水岭脑梗死主要的病理基础是颅内外大动脉的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而循环障碍、血容量不足及低血压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结论临床上对年老体弱、存在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在治疗可能诱发低血压及低血容量的疾病同时,应高度重视,积极预防和控制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

    作者:杨志强;林秀英;石炎川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颅内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的MRI表现及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颅内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的磁共振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高级别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磁共振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中肿瘤位于大脑凸面者2例,术前诊断为炎性肉芽肿;位于大脑镰旁者2例,术前诊断为脑膜瘤;位于小脑半球者1例,术前诊断为炎性假瘤。结论颅内高级别胶质瘤的 MRI表现多种多样,术前诊断时应结合肿瘤的好发部位、肿瘤的基本信号特征,并加强对少见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 MRI 影像特征的认识,综合分析找出误诊原因,有助于提高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何光明;赵凯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对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44例为研究组,抽取同期同年龄段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44例为对照组。对2组 DC 值、SDNN 值、rMSSD 值、pNN50值等自主神经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 DC 值、SDNN 值、rMSSD 值、pNN50值等4项自主神经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指标水平会呈现异常下降趋势,可作为临床对该病实施诊断和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客观指标。

    作者:田琳;彭跃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3.0T HR-MRI 在鉴别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动脉炎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3.0T HR-MRI 成像鉴别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动脉炎。方法收集2011-03—2015-12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88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71例脑动脉炎急性期患者;采用德国西门子 TrioTim 3.0T 磁共振扫描仪。结果脑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管壁偏心性增厚、偏心性强化占98%(86/88),显著高于脑动脉炎病人所致的偏心性增厚、偏心性强化5.6%(4/71)(χ2=131.95,P =0.005)。脑动脉炎病人在急性期血管壁环形增厚、环形强化占94.4%(67/71),显著高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环形增厚、环形强化发生率2%(2/88)(χ2=131.95,P =0.005);脑动脉炎(59例)大脑中动脉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组(27例)(χ2=41.387,P =0.005)。脑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内动脉颅内段(29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动脉炎组(5例)(χ2=14.189,P =0.005)。结论脑动脉粥样硬化组管壁多呈偏心性增厚及偏心性强化,脑动脉炎组管壁多呈环形增厚及环形强化。脑动脉炎大脑中动脉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组。

    作者:席德彦;王恩峰;李永丽;段建航;范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 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5-07—2012-06我院收治63例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颅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微创组入院至手术时间、术中时间分别为(0.7±0.4)h、(1.7±0.5)h,开颅组分别为(1.8±0.5)h、(3.1±0.7)h,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2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5±7.8)mL、(87±10.2)m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GOS≥4分比例为46.9%(15/32),开颅组为32.3%(10/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入院至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蒋金泉;何金定;郭建杰;赵海林;沈礼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防跌倒标识在肺癌脑转移患者放疗期间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防跌倒标识在肺癌脑转移患者放疗期间的作用。方法采用抽签法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2013-01—2014-01135例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67例给予常规的肿瘤护理,观察组6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防跌倒标识,观察2组跌倒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1 a 生存率52.94%,高于对照组的35.82%(P <0.05);观察组跌倒率1.47%,低于对照组的10.45%(P <0.05)。结论防跌倒标识在肺癌脑转移患者放疗期间,能够有效降低跌倒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效果确切,易于操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任红艳;刘东英;卫莉;霍霞;李莉;焦妙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18例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脑血管病患者均采用经桡动脉穿刺的方法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结果18例脑血管造影均顺利完成,穿刺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方便、安全、创伤小,术后无需卧床制动、并发症少的优点,同时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对适宜病例可作为首选途径推广应用。

    作者:杨艳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640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东芝 Aquilion ONE 640层 CT 脑灌注成像(CTP)与 CT 血管成像(CTA)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06—2015-12收治的2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6 h 内实施 CT 平扫、CTP 与 CTA 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 CT 表现,计算 CTP 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各参数值,并与对侧及半暗带周边相应区灌注参数相对比;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 CTA 图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血管情况,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所有患者3~7 d 内行多层螺旋 CT 复查,评估 CTP 与 CTA 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28例患者经头颅 CT 平扫发现,11例有可疑脑缺血区,其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行 CT 脑血管灌注成像发现,患者感兴趣区内rCBF、rCBV、rTTP(病变侧与对照侧灌注参数的相对比值)明显改变,脑梗死区较边缘区 TTP 更高,CBF、CBV 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半暗带区 CBF、TTP 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 CBV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 检查发现,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CTP 早期发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中的缺血半暗带,CTA 检查可准确判断狭窄或闭塞血管,在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王振奎;张亮;冀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瑞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脑梗死是脑卒中常见原因,如治疗不及时致死致残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1]。我院应用第三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再通率高,但在溶栓治疗时易出现出血和再灌注损伤,所以,溶栓后的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014-01-2015-12溶栓治疗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与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张新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免疫球蛋白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对多发性硬化(MS)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5-09我院90例急性期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45例行单纯甲泼尼龙治疗方案,观察组45例行甲泼尼龙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方案。比较2组治疗效果、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4周神经功能障碍(EDSS)评分分别为(2.78±0.44)分和(1.97±0.23)分,对照组分别为(4.12±0.70)分和(3.16±0.5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急性期多发性硬化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菊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弧刃针刀治疗重症肩周炎所致神经痛73例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弧刃针刀治疗重症肩周炎所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弧刃针刀治疗重症肩周炎神经痛的优势。方法2011-07—2014-11纳入符合重症肩周炎诊断标准的患者73例,均采用弧刃针刀治疗,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73例重症肩周炎患者,治愈69例,明显好转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有效率98.63%。结论弧刃针刀治疗重症肩周炎所致神经痛疗效确切,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学昌;都帅刚;程少丹;潘建涛;周松林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200例老年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昆明市延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女性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60岁)200例的临床资料,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诊。依据新版治疗急性卒中试验(NEW. TOAS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病因分型。治疗后3个月,根据改良 Rankin 评分法(MRS)判断预后。结果收集老年女性脑梗死病因呈多样化,根据 TOAST 分型构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60例(30.0%),小动脉闭塞型卒中83例(41.5%),心源性脑栓塞型55例(27.5%),其他原因型卒中2例(1.0%),原因不明缺血性卒中0例。危险因素的暴露率高为血脂异常134例(67.0%),其次为高血压122例(61.0%),心脏病72例(36.0%),糖尿病70例(35.0%),吸烟、饮酒39例(19.5%),高同型半胱氨酸38例(19.0%)。NEW.TOAST 分型各组预后较差的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预后较好的是小动脉闭塞型。结论老年女性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以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所占比例高,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暴露率高,小动脉闭塞型预后较好。

    作者:董小林;王婷;魏欢;邬刚;李妍平;李建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桥本脑病10例临床分析

    桥本脑病(Hashimoto encephalopathy,HE)是发生于部分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中,以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脑病,是一种排除脑炎、肿瘤、脱髓鞘、朊蛋白病等脑病,而以抗甲状腺抗体明显升高为突出表现的脑病[1]。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影像学表现也无特异性,现医学界仍无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极易导致漏诊和误诊。现收集我科近10 a 来收治的10例 HE 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杨维;王艳;范波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治疗脑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治疗脑出血的效果,分析其安全性。方法2014-02—2015-05我院9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甘油果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露醇,记录并分析治疗后2组血肿体积、神经功能评分、治疗状况及并发症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肿体积、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0.1±1.7)mL、(10.6±1.9)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7.9±2.1)mL、(16.2±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分别为6.7%、6.7%,对照组分别为8.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用于脑出血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血肿和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尤雪梅;狄海莉;赵佩;孟军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