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拉莫三嗪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临床作用评价

周秀芳

关键词:拉莫三嗪, 卡马西平, 三叉神经痛, 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 ri‐geminal neuralgia ,T N )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拉莫三嗪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片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疼痛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完全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拉莫三嗪能够显著改善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对应激指标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其对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应激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5.23±1.38)m g/L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9.87±3.16)mm ,丙二醛(3.93±0.41)μg/L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536.52±115.34)mmol/L ;对照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0.72±0.09)mg/L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98±0.18)mm ,丙二醛(6.65±0.72)μg/L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701.32±154.53)mmol/L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可降低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同时对颈动脉斑块有良好的改善及稳定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发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02—2014‐02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MoCA 、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oCA 、MMSE、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oCA、MMSE、ADL评分改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奥拉西坦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吡拉西坦,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张玉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采用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2013年我院收住的8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45例采用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对比2组病人的预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改良组中恢复良好/中残26例,重残/植物生存12例,死亡7例;对照组中恢复良好/中残23例,重残/植物生存11例,死亡6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与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并发症明显减少。

    作者:郭燕春;谢泽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手足口病患儿神经系统损害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神经系统损害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通过对2011‐06—2014‐11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8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对症护理,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手足口病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贾文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 EAE 大鼠神经再生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后在EAE大鼠体内存活、增殖、分化,探讨BMSCs对EAE的神经再生的修复作用及迁徙分化情况。方法 SD雌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EAE模型组20只,正常对照组5只, EAE模型BMSCs移植组20只。重组免疫蛋白MBP68‐86诱导建立EAE的动物模型,在免疫后早期第5天静脉输注Wistar大鼠的BMSCs(4×106/只,0.4 mL)。观察输注后大鼠神经功能变化和组织学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时间脑脊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2’,3’‐环腺苷酸‐3’‐磷酸二酯酶(CNPase)表达,观察BMSCs移植后EAE大鼠体内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数量。结果 EAE大鼠免疫后早期移植BMSCs ,神经功能评分无论是高峰期评分还是平均评分显著低于EAE模型组。BMSCs移植组在第7天NSE阳性细胞数较EAE模型组表达水平增多,但并无显著性差异,而第15天、第21天和第30天NSE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EAE模型组的表达水平(P<0.05)。BMSCs移植组各时间点CNPase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EAE模型组的表达水平(P<0.05),随着时间迁移,BMSCs移植组CNPase染色阳性细胞数表达逐渐增加。BMSCs移植组各个时间点GFAP阳性细胞数与EAE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病理检查显示EAE大鼠免疫后早期移植BMSCs可使脑组织炎症反应减轻,脱髓鞘病灶的数目也明显少于EAE模型组。结论预防性静脉输注BM SCs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抑制免疫反应所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减少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不能排除仍有部分BMSCs在局部微环境信号的诱导下向脱髓鞘区迁徙并分化为髓鞘形成细胞的可能。

    作者:何展文;刘木金;孟哲;李平甘;罗向阳;李栋方;梁立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不同麻醉方案对腔隙性梗死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比较

    目的:探究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对腔隙性梗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该类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06—2013‐06我院收治的74例腔隙性梗死需急诊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全身复合麻醉组,通过比较术前与术后神经功能来评价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对腔隙性梗死患者麻醉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比术前评分有显著降低( P<0.05),相对于复合全身麻醉组,硬膜外麻醉组术后6 h、24 h及72 h的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发生率较低,简易智能状态检测评分(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评分(MoCA)结果较好。结论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均对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但两种麻醉方式比较,硬膜外麻醉比全身复合麻醉影响更小,可作为腔隙性梗死患者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作者:毕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老年慢性肾衰血透患者常见神经精神症状及相关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肾衰血透患者常见神经精神症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64例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的老年慢性肾衰患者(治疗组)与无神经精神症状的慢性肾衰患者(对照组)的透析年龄、肾功能及血压水平等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血透失衡综合征、脑血管意外及尿毒症脑病患者的透析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尿毒症脑病患者的肾功能血肌酐水平、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血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老年慢性肾衰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与透析年龄、肾功能及血压水平等有一定关系。

    作者:梁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保胎孕妇与围产期抑郁症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调查保胎孕妇与孕期顺利孕妇围产期抑郁症的发病情况,探讨保胎对围产期抑郁症的发病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01—2013‐06在我院围保并分娩的800例单胎足月初产妇,按孕期有无保胎分为2组,组1(非保胎),组2(保胎),分析保胎对围产期抑郁症影响,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调查问卷,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孕期保胎孕妇产前抑郁发生率与孕期顺利孕妇产前抑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0.05)。孕期保胎孕妇产后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孕期顺利孕妇产后抑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降低孕期保胎率能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如孕期已进行保胎,孕期及产褥期注意加强心理监护及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有望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作者:李彩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颅脑外伤术后癫痫的综合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颅脑外伤手术后癫痫的综合护理措施。方法将32例颅脑外伤手术后癫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住院期间,对照组发生3例不良事件,护理满意度94%。观察组未发生不良事件,护理满意度100%。结论对颅脑外伤手术后癫痫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王红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经鼻窦内窥镜脑垂体瘤摘除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探讨经鼻窦内窥镜脑垂体瘤摘除术治疗过程中的麻醉处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鼻窦内窥镜脑垂体瘤摘除术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45例,A组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并在手术过程中通过调节瑞芬太尼的用量控制患者的血压变化,B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中给予乌拉地尔静脉注射调节控制血压变化。比较2组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不同时间点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及术后的清醒时间、躁动发生情况等。结果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情况,结果可见,2组患者各项指标的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分别为(5.9±1.3)min和(12.8±3.2)min ,躁动发生率分别为6.7%(3/45)和44.4%(20/45),A组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实施经鼻窦内窥镜脑垂体瘤摘除术的过程中,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均能达到比较理想的麻醉效果,且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小,但实施静脉复合麻醉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和躁动发生情况较静吸复合麻醉具有显著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卫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早期使用镇静剂在预防热性惊厥引起癫痫中的疗效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镇静剂在预防患儿热性惊厥引起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收治142例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观察组先行常规治疗,早期使用适量镇静剂治疗,对照组对症降温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特点、颅脑CT、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热性惊厥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正常后出现痫性发作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发作期脑电图阳性、颅脑CT 病理改变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镇静剂对于热性惊厥患儿有显著缓解全身惊厥症状,并预防热性惊厥引起的癫痫,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境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重型颅脑损伤高压氧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对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若患者出现脑卒中、缺氧、昏迷、脑外伤症状后TNF‐α 水平上升,且升高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及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1 ] 。本文选取154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高压氧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益群;杨涛;李建广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妊娠相关脑卒中的临床调查及产前诊断

    妊娠相关性脑卒中通常是指脑卒中发生于整个孕期及产后6周内,是孕期及产褥期罕见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发病率低,却是导致母亲和胎儿病死的重要原因,致死率高达12%,因此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1]。

    作者:冯学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CADASIL 的 MRI 特征及 NOTCH3基因的研究

    目的:探讨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 )的M RI特点和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5例经临床确诊的CADASIL患者,对其颅脑M RI的特点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 RI显示为双侧大致对称的脑白质病灶,双侧颞极白质病灶(O`sullivan征),外囊T2高信号(“人”字征),皮层下腔隙灶(SLLS征),基底节区、丘脑腔隙性梗死,桥脑T2高信号,脑萎缩,微出血灶。4例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其中3例(75%)为Notch3基因外显子4位点突变,1例(25%)为Notch3基因外显子3位点突变。1例患者病理检查证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出现嗜锇颗粒沉积。结论 MRI结合Notch3基因突变可以诊断CADASIL。

    作者:李艳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盐酸文拉法辛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在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应用盐酸文拉法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07—2014‐06收治的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萘普生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文拉法辛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评分低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而言,应用盐酸文拉法辛治疗具有良好临床效果,患者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明显改善,降低了嗜睡、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晋予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烧伤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烧伤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诊治的80例烧伤合并神经损伤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感觉疼痛、感觉减退、过敏、麻木及乏力等各项感觉功能在第1、2、3周后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0.0%)较对照组(72.5%)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手术治疗烧伤合并神经损伤老年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各项感觉功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王芸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0畅2%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

    目的:确定0.2%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纳入拟在全麻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5例,年龄62~78岁,体质量55~89 kg。ASAⅠ或Ⅱ级,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患侧股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2%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初始剂量为20 mL ,阻滞完全则下1例容量减少2 mL ,阻滞不全则增加2 mL。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0.2%罗哌卡因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95% C I)。结果0.2%罗哌卡因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为15.1(13.4~16.7) mL。结论0.2%罗哌卡因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5.1 m L。

    作者:刘勇;张燕;曹兴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12例,并随访6~12月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12月,完全缓解4例,好转5例,无变化3例。结论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方法。

    作者:苏彦河;杨现会;杨鲲鹏;黄壮士;张清勇;宋宣克;张进;陈培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ESWAN 序列和常规 FSET2WI 序列对脑微出血灶检出效能的比较

    目的:探讨ESWAN序列对脑多发微出血灶的检出效能。方法35例脑血管病患者,18例高血压,8例腔隙性梗死,9例患高血压合并腔隙性梗死,排除脑出血、颅内占位、外伤、手术史。采用GE3.0T磁共振FSET2 WI及ESWAN序列横断位扫描,分析统计结果。结果35例患者均存在多发微出血灶,以基底节/丘脑区多发,皮质及皮质下区次之,脑干和小脑区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SWAN序列对脑微出血灶的显示明显优于FSET2WI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SWAN序列对微出血敏感,有助于临床更早期发现病变,为及早治疗提供信息。

    作者:史东星;张岚;张海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静脉溶栓与抗凝治疗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抗凝治疗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静脉溶栓组(A组,n=38)和抗凝组(B组,n=38)2组。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评估结果,记录其日常生活能力(ADL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NIHSS及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ADL优良率为50.0%,显著高于B组的2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波;曾涛;刘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