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霞;张旭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致脑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肾病并发脑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者易并发脑神经病变,多数发病较急,以听神经、面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滑车神经损害为主。良好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对脑神经功能恢复有帮助。结论糖尿病肾病致脑神经病变病程长、高血压、高血脂是相关危险因素,良好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对预防糖尿病脑神经病变有重要意义。
作者:岳晓红;单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 )联合早期综合治疗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措施和效果。方法选择2011‐06—2013‐06收治的H IE患儿86例,根据出生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添加神经节苷脂和早期综合治疗干预,对比2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神经行为评分(NBNA)、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经过综合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均有好转,实验组肌张力、原始反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等指标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实验组NBNA评分、临床疗效明显较对照组增高,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治疗干预佳干预时间在患儿出生72 h之内,早期康复疗法也是刺激神经细胞恢复的有效方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翟粉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应用于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5例。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 0)、插管前即刻(T 1)、插管后即刻(T2)、切皮(T3)、切开硬脑膜时(T4)和拔管时(T5)各时间点的 HR和MAP变化;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结束手术至患者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所需时间。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与F组相比,R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所需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R组MAP值在T2~T4时较F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采取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具有麻醉平稳、苏醒快、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
作者:沈彦坡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妊娠相关性脑卒中通常是指脑卒中发生于整个孕期及产后6周内,是孕期及产褥期罕见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发病率低,却是导致母亲和胎儿病死的重要原因,致死率高达12%,因此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1]。
作者:冯学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参附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心综合征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2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 P<0.01);治疗后治疗组心律失常、S T‐T改变、心肌酶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于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的疗效确切。
作者:孙乐羽;姜炎;贺刚锐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对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若患者出现脑卒中、缺氧、昏迷、脑外伤症状后TNF‐α 水平上升,且升高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及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1 ] 。本文选取154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高压氧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益群;杨涛;李建广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血脂和血尿酸(BU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8例 PD患者为观察组,选取88例非PD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血样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切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BU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男性患者比例和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血标本中的TC、TG、LDL、HDL、apoA、Lp(a)和BU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OR=2.218)及高龄(OR=1.126)是PD患病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apoA水平(OR=0.428)、HDL水平(OR=0.543)、Lp(a)水平(OR=0.824)、BUA水平(OR=0.506)则可降低PD的患病风险;观察组血样中的apoA 水平(rs=-0.455)、HDL 水平(rs=-0.337)与患者的 Hoehn‐Yahr分级呈负相关(P<0.05),apoA水平(r=-0.392)、HDL水平(r=-0.318)与患者的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高龄、低血脂水平、低BUA水平是P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患者血脂水平的降低幅度可作为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但BUA水平不具有指示病情进展的作用。
作者:刘佳;杜静;高宗良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神经系统损害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通过对2011‐06—2014‐11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8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对症护理,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手足口病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贾文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及手术时间。方法1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软通道微创手术组为观察组,硬通道微创手术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比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继发颅内血肿例数、手术后2个月和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巴氏指数(BI)、病死率。结果软通道组继发颅内感染较硬通道组少,且软通道组的手术时间较硬通道组手术时间长。2组治疗后2~6个月的GOS、BI、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手术和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均确切,虽较硬通道微创手术更费时,但更安全。
作者:索书涛;贡平;彭小健;尚立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1‐01—2013‐01入院诊治的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非固定剂量的阿立哌唑治疗8周,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潽法测定血药浓度,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及临床总体印象‐病情严重程度量表评定疗效,对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第2周末PANSS总分与SAPS、一般病理症状与基线数据相比均显著降低,第4周末与第8周末各指标均显著降低。第4、8周末血药浓度与药物剂量呈显著正相关,第2、4、8周末血药浓度与PANSS减分率显著正相关。截止第8周末,有效率为70.83%,但有效组的血药浓度在第4、8周末均较无效者显著增高,第8周末有效组的血药浓度范围为(487±145)μg/L ,血药浓度的四分位间距为348~623μg/L。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药浓度的四分位间距为348~623μg/L。
作者:李丽枝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颈椎肿瘤手术中不同麻醉处理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11‐06—2013‐03收治的72例颈椎肿瘤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采取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法的视觉模拟评分、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镇痛效果的有效率分别为71.9%、93.8%,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病率分别为28.1%、1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可以有效改善视觉模拟评分,提高镇痛效果的治疗有效率,同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应用。
作者:龚小芳;李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08—2014‐08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共11例,女9例,男2例;年龄14~39岁,平均23.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自主运动和精神行为异常,10例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8例合并癫痫发作,4例合并低通气,需呼吸机辅助呼吸。脑脊液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糖、氯化物和蛋白均正常,1例脑脊液麻疹病毒抗体阳性。所有患者脑脊液 NMDA 受体抗体阳性,1例患者血清 NMDA 受体抗体阴性。脑电图显示正常或慢波,头颅M RI基本正常或在颞叶内侧面、丘脑等显示轻度异常信号。肿瘤筛查中3例合并畸胎瘤,1例发现卵巢囊肿,余未见阳性发现。合并畸胎瘤患者均给予手术切除,所有患者均给予丙种球蛋白或血浆置换等治疗。临床资料见表1。
作者:邓文静;张运周;李梦;李佳佳;王昭旖;滕军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07—2013‐07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恢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恢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电刺激、促醒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对比2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观察组评分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能缩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樊彦卯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丁苯酚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使用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酚软胶囊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增加,ADL总分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DL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过程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酚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明显提高病人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作者:赵新春;邢效如;台立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PD )患者非运动症状(NMS)的发病情况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160例早期PD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门诊就诊的非PD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筛查量表对2组的NMS发病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分析PD患者的NMS的发病情况及其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NMS平均(8.1±4.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9±3.1)分(P<0.01);焦虑、抑郁、大便排空不完全感、注意力障碍、失眠、记忆力下降对日常生活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P<0.05)。结论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是PD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早期评估和干预非运动症状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岩琦;崔群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有明显疗效,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母传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脑梗死后遗症患者13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比较。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有效率较单纯西医治疗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高效稳定,比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更有优势,值得应用。
作者:孙凤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定向硬通道微创治疗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我院对2010‐05—2012‐08收治的106例颅内血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53例接受定向硬通道微创术治疗,对照组53例接受硬通道微创术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3%,对照组90.57%,观察组治疗效率稍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在出血、感染、气颅和硬组织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能力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血肿都有很好疗效,但定向硬通道微创治疗略高于硬通道微创治疗疗效,定向硬通道微创治疗颅内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更高。
作者:李洪涛;苗永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 )的M RI特点和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5例经临床确诊的CADASIL患者,对其颅脑M RI的特点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 RI显示为双侧大致对称的脑白质病灶,双侧颞极白质病灶(O`sullivan征),外囊T2高信号(“人”字征),皮层下腔隙灶(SLLS征),基底节区、丘脑腔隙性梗死,桥脑T2高信号,脑萎缩,微出血灶。4例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其中3例(75%)为Notch3基因外显子4位点突变,1例(25%)为Notch3基因外显子3位点突变。1例患者病理检查证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出现嗜锇颗粒沉积。结论 MRI结合Notch3基因突变可以诊断CADASIL。
作者:李艳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青年脑梗死TOAST 分型分布、致病危险因素及CT/MRI特征。方法选取青年脑梗死患者392例为研究对象,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TOAST 分型对患者进行分型,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1)根据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47例,心源性栓塞型(CE)16例,小动脉闭塞型(SAO)91例,其他病因型(OD)39例,不明原因型(UND)199例。与18~34岁年龄段比较,35~45岁年龄段患者小动脉闭塞型(SAO)比例更高(P<0.05)。(2)392例患者重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吸烟及嗜酒。其中高血压比较高(60.2%)。与18~34岁年龄段比较,35~45岁年龄段患者高脂血症比例更高( P<0.05)。(3)影像学检查显示基底节脑梗死218例,脑叶脑梗死106例,小脑脑梗死29例,脑干脑梗死30例,多发性脑梗死169例,腔隙性脑梗死93例。经脑血管造影检查57例,6例存在烟雾病。结论青年脑梗死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高血压、高脂血症为其常见的危险因素。
作者:温清;刘人恺;杨春水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