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鞠少卿;钱绩虎;王惠民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 基因多态性,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摘要: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体内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并通过与其相应受体CD120a(p55) 或CD120b(p75)结合,发挥抗肿瘤、抗病毒感染的作用,诱发炎症反应以及刺激某些正常细胞的生长.TNF基因与MHC基因紧密连锁,编码TNF的基因位于HLA-B以及HLA-C2位点之间的 HL A-Ⅲ抗原基因簇内,包含若干多态性位点.
临床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死胎心脏组织中HBV DNA表达的初步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B,HBV)的垂直传播是导致新生儿发育不良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人群中众多慢性无症状携带者的重要原因[1].HBV DNA已被证明是H BV复制的标志[2,3].为了解胎儿心脏组织中是否有HBV DNA存在,我们进行了以下工作.

    作者:刘伟;赵伟;罗婵;刘兰侠;王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改良PCR-ELISA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目的建立操作简单、灵敏、特异的PCR-ELISA.方法采用短DNA片段扩增,其中上游引物5′端标记有生物素,使PCR扩增产物的一条链上带有生物素,随着PCR反应的结束,P CR反应液中的地高辛标记的探针与PCR产物中的生物素标记的DNA链杂交,形成杂交产物,然后杂交产物通过生物素与微孔板上固定的链霉亲合素结合,被固定在微孔板上,后用ELIS A 检测被固定的杂交产物.结果该方法可以检测出1×101拷贝的HBV DNA 模板,对10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HBSAg(+)、HBeAg(+)、抗HBc(+)的血清100%(30/3 0)检出HBV DNA;HBsAg(+)、抗HBe(+)、抗HBc(+)的血清HBV DNA阳性为78.6%(22/28);HBsAg(+)、抗HBc(+)的血清 HBV DNA阳性为66.7%(16/24),其余为阴性.非乙型肝炎血清的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该PCR-ELISA操作简单,方法灵敏、特异.

    作者:郭晏海;张菊;崔大祥;赵锦荣;闫小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微波法消毒检验报告单的评价

    检验报告单收受和操作的过程中易被污染,成为院内传染的媒介.甲醛熏蒸法消毒有强烈的刺激性,污染环境.微波在各种领域中已被广泛使用. 本文设计了微波处理检验单的有效方法,并与甲醛、臭氧相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晓渊;张文海;侯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溶组织阿米巴痢疾并发细菌性痢疾一例报告

    2001年7月24日,我们从一例急性溶组织阿米巴痢疾的粪便中培养分离出福氏2a型志贺菌, 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己糖激酶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葡萄糖的结果偏低

    我室在采用HK法测定AMI患者血中葡萄糖浓度时,曾发现与临床不符的低葡萄糖病例,经葡萄糖氧化酶法重测,证明为假性降低.我们相继积累了26例心肌酶不同程度升高的AMI患者标本进行了这项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立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oulter STKS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分类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Coulter STKS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能分出正常结果,而在感染,骨髓异常增生等时外周血粒细胞颗粒异常增多,分类结果假阳性率明显升高.现就所遇10例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张杰;徐以南;钱敏;陆琳;周芸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体内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并通过与其相应受体CD120a(p55) 或CD120b(p75)结合,发挥抗肿瘤、抗病毒感染的作用,诱发炎症反应以及刺激某些正常细胞的生长.TNF基因与MHC基因紧密连锁,编码TNF的基因位于HLA-B以及HLA-C2位点之间的 HL A-Ⅲ抗原基因簇内,包含若干多态性位点.

    作者:鞠少卿;钱绩虎;王惠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PCR-SSCP快速鉴别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研究

    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快速鉴别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方法通过设计两对引物分别扩增16S rDNA两条片段,根据SSCP电泳图谱与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的相似性鉴别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结果 98株临床分离株中,经细菌学鉴定93 株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5株非结核分枝杆菌.用引物Ⅰ、Ⅱ对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进行PCR-SSCP分析, 有81株与标准株有相似图谱.用引物Ⅲ、Ⅳ对非结核分枝杆菌进行PCR-SSCP分析,均显示出与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不同的电泳图谱.结论 PCR-SSCP可快速鉴别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

    作者:靳晓红;刘元东;彭佐林;苗仲水;吴雪琼;张俊仙;杨坤;程绪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16S rRNA基因在脑脊液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脑脊液(CSF)病原菌的检测鉴定主要是通过培养和免疫学方法,但都存在明显的不足[1 ,2].目前,大多数致病菌的16S rRNA基因都已测序完成,采用PCR技术扩增16S rRNA基因,用于细菌的鉴别和分类,在脑脊液病原菌检测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就其近年来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刘毅;韩金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D-3200血细胞五分类仪图形异常分析及处理

    本文报告我科使用Abbott CD-320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图形异常原因分析及排除方法.

    作者:王小卫;曾立明;朱平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噬菌体肽文库的筛选方法

    噬菌体显示技术是将化学合成的随机核苷酸序列与噬菌体外壳蛋白Ⅲ或Ⅷ进行融合,从而将各种短肽表达于不同的噬菌体表面.该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筛选能与特定的靶分子相结合的特异性短肽,如抗体分子、受体分子、核酸分子以及某些碳水化合物等.

    作者:张明娟;杨军;吕卓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疟原虫检查的微量浓集法

    传统疟原虫检查法,薄血膜虫体形态完整,易辩认,但虫量太少,易漏检,且检查费时,厚血膜则溶血时间太长,虫体形态有所改变,很难辩认.而传统浓集法虽显著提高了检出率, 有利于虫种鉴别,但需抽取静脉血,操作较繁琐,不适于大规模普查,且其镜检范围只限于离心后的表层红细胞,易漏诊.微量浓集法则克服上述缺点,该法根据受间日疟侵袭的红细胞比正常红细胞轻,而受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侵袭的红细胞则比正常红细胞略重的原理 ,用毛细管采血,通过高速离心分层,分别取离心后的底层血和与白细胞交界的表层红细胞,涂片染色镜检.现将操作方法简介如下:

    作者:王成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看《临床检验杂志》的质量

    任何科学研究大都是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进行的.作为一篇科学研究论文,应该具有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以反映科研工作的继承性,也表现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和自己的科研依据.科技文稿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数量和参考文献的质量如何,直接反映了该论文的质量,也反映了刊载该论文期刊的质量[1].我们从文后参考文献和期刊论文的被引用率这一角度,研究了<临床检验杂志>所刊论文质量,并观察了医学检验三种核心期刊所刊论文的被引用率,同时把<临床检验杂志>与被IM收录的医学核心期刊文献被引用率进行比较分析 .

    作者:周金元;贾维娜;刘红光;刘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α-淀粉酶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参考品赋值方法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研究α-淀粉酶和门冬氨酸转移酶参考品活性浓度的赋值方法.方法两种酶的活性浓度用IFCC推荐的方法测定,由南京市内的8个实验室协助完成,在测定前进行生化分析仪实际K值的检测.结果瓶间变异CV小于1.1%.实验室间变异大于实验室日内或实验室日间变异.α-淀粉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催化浓度以95%可信限赋值,复溶的冻干参考品分别为(1 048±42)U/L和(182±5)U/L;同样的液体参考品分别为(1 198±43)U/L和(17 2±3)U/L.将复溶型和液体型淀粉酶参考品用蒸馏水等量稀释,其值为(537 ±20)U/L和(598±22)U/L.结论此初步赋值对本品的试用和认证是有价值的.

    作者:李勇;孟泽;史利宁;黄宇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双歧杆菌单因子血清的制备和鉴定

    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作为人体肠道中的生理性菌群,在婴幼儿保健以及调整肠道菌群失调和治疗某些疾病方面所起的作用已受到普遍重视.关于双歧杆菌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尤其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也有一些报道,但从分子水平及分子模拟机制激活、调节免疫应答来防治肿瘤的研究,还较罕见.我们拟通过制备双歧杆菌单因子血清研究双歧杆菌和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分子作用规律,探讨双歧杆菌抗肿瘤分子机制.本文对制备合格双歧杆菌单因子血清作一报道.

    作者:王钦富;韩慧;赵彩红;张丹;张丽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用健康人血浆替代血凝质控物的探讨

    目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 ib)试验的质控物主要依赖进口,其价格较贵.我们在德国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上利用前一天的正常血浆替代后一天的血凝质控物,同时可作PT、APTT、TT、Fib四项指标的检测,经近一年的临床应用,认为是目前一般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吴德祥;苏畅;张文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巨分子酶与临床疾病的关联

    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改善,巨分子酶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对临床检验结果所造成的干扰越来越明确.究竟巨分子酶是怎样一种物质?血清中出现巨分子酶有何临床意义?它们的出现与临床哪些疾病相联系?本文以作者检测出的巨肌酸激酶(CK)和巨乳酸脱氢酶(LD)为例,就上述问题进行回顾和探讨.

    作者:王爱华;于嘉屏;顾鹏飞;陈军;樊笑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分离胶制备的血清对常规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的影响

    目的观察分离胶制备的血清对有关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 ,对分离胶分离的血清各项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对测得结果与常法分离的血清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分离胶血清与常法血清的绝大多数生化指标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可比性.结论选择各种真空采血管必须进行各项生化指标比较,判断其是否适合临床检验工作质量要求,并使用新鲜的样本,这是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保证.

    作者:李勇;陈大宁;庄一义;强宏娟;汪俊军;史利宁;屈步华;刘效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26株马红球菌鉴定及药敏分析

    Rhodococcus equi(马红球菌)于1923年首次发现并命名为Corynebacterium equi( 马棒状杆菌).后经细胞壁结构分析,发现本菌与棒状杆菌属有较大差异,因此将其归属为马红球菌.马红球菌是一种需氧、革兰阳性的多形性杆菌 ,对人类为机会致病菌,但近年来常有感染报道.本院从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出26株马红球菌 .现将其鉴定及药敏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许美荣;胡丽萍;邓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荧光定量RT-PCR检测白血病多耐药基因及其临床意义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导致的化疗失败是肿瘤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临床MDR的出现常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过度表达有关,我们在Light-CyclePCR仪上对mdr1 定量的技术方法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

    作者:穆会君;谢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