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松祚;陆伟水;覃重桥
目的 研究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和颈椎曲度的改善情况,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2011-09-2012-09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1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脊柱微调为主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20 d后观察治疗效果和颈椎曲度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愈19例,显效26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椎曲度(10.28±2.67)mm,对照组为(8.53±2.42)mm,2组颈椎曲度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牵引疗法比较,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好,颈椎曲度改善情况明显,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途径.
作者:张立军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继发癫(癎)的临床特点及发生癫(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6-2012-06本院收治的76例(病例组)脑卒中后继发癫(癎)的患者资料,同时随机抽取神经内科住院的76例(对照组)未继发癫(癎)的脑卒中患者资料,分析脑卒中后癫(癎)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脑卒中继发癫(癎)发生率7.7%(76/986),其中缺血性脑卒中82.9%,出血脑卒中17.1%;早发性癫(癎)25.0%,迟发性癫(癎)75.0%;皮质病灶继发癫((癎))69.7%,皮质下病灶继发癫((癎))30.3%.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脑卒中类型、病灶部位与受累半球侧别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出血性脑卒中和皮质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继发癫(癎)以迟发性癫(癎)多见.出血性脑卒中和皮质病灶是脑卒中继发癫(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振天;赵东毅;农永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硝苯地平缓释片与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晨服,1次/d;替米沙坦80 mg,晨服,1次/d,共4周.对照组26例给予吲达帕胺2.5 mg,晨服,1次/d,共4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9%,2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硝苯地平缓释片与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王文德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院前抢救模式对提高卒中抢救效果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院前抢救模式分为卒中单元组和对照组,院前抢救分别采用卒中单元模式和常规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抢救后的NIHSS评分、ADL评分及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00%(P<0.05);治疗后卒中单元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卒中单元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8.47±7.48)d,平均住院费用(12.45±4.37)千元,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卒中单元院前抢救模式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脑卒中的有效抢救模式.
作者:吴广福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右佐匹克隆(天士力公司生产,商品名文飞)联合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商品名黛力新)在神经系统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2010-2011年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中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住院患者321例,基础治疗无明显区别,分为治疗组(黛力新+文飞)160例及对照组(单用黛力新)161例,对2组患者治疗后精神、心理障碍症状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治疗组精神心理障碍好转率、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右佐匹克隆不仅对失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对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心理障碍也有治疗作用.
作者:王振焕;王剑;王杰;朱苹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辅助降压对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的影响方法初诊或复诊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基础上添加养血清脑颗粒.降压药物的选择无限制.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30 d进行血压测量和肝、肾功能检查.部分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治疗30 d时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入组时水平,尤其是收缩压下降明显.动态血压监测表明入组时8时收缩压升高明显,而治疗30 d时8时收缩压下降明显.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变化.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辅助治疗高血压效果肯定,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对于晨峰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彭建伟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poststroke pain,P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年龄、女性、饮酒、抑郁症、高脂血症、糖尿病7个危险因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及抑郁症为PSP发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及抑郁症患者更易患PSP,应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作者:李文磊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前瞻性观察叶酸、维生素B6、B12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血症,对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变化的影响,为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方法 将9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Hhcy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瑞舒伐他汀5 mg/d+阿司匹林0.1 g/d)或维生素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叶酸10 mg/d+维生素B610 mg/d+甲钴胺0.5 mg/d)检测基线及入组后6、12、18、24月时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脂等各项指标,同时做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基线及入组后6、12、18、24月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在入组后6、12、18、24月时,维生素干预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入组后6、12、18、24月时,2组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指标均优于基线水平(P<0.05,P<0.01),随时间延长效果更加明显(P<0.01).结论 B族维生素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能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Hhcy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在联合他汀、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能进一步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
作者:裘丽红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对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1-09-2012-09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26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42例给予长春西汀治疗,B组39例给予依达拉奉静脉治疗,C组45例给予长春西汀、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均以21 d为一个疗程.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智力障碍改善程度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在MMSE、CDT和MoCA评分方面,3组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5),且C组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A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能够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障碍,提高其认知和自理能力,效果显著好于单一药物使用,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婷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手术的配合技巧,总结手术配合经验.方法 我院神经外科自2010-06-2012-07采用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68例,对术前、术中、术后配合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配合经验和技巧.结果 68例垂体瘤患者,全切42例(61.76%),次全切18例(26.47%),部分切除8例(11.76%),所有患者的术前症状均有所改善,术后并发脑脊液漏5例,暂时性尿崩症16例,治疗后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熟悉手术的操作步骤,了解手术器械的性能和用途,物品准备充分,严格无菌操作,与手术医生的默契配合,可以提高手术效率,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作者:郭艳 刊期: 2013年第21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种由围生期窒息引发的缺氧或脑血流减少甚至暂停的新生儿脑损伤疾病,重症患儿病死率高,轻症患儿也常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多采用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近年来,乌司他丁、苯巴比妥、丹参注射液、纳洛酮等药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作用愈来愈受到关注,尤其是药物的联合应用已得到初步研究.本文采用乌司他丁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作者:秦攀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联合电针治疗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01-2013-05收治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经明确诊断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尤瑞克林联合电针治疗,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NDS、FMA和BI评分比较,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患者经治疗后NDS、FMA和BI评分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80%(P<0.01).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邱茜茜;许燕;范波胜;汤永新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比较红花黄色素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独康复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后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每天静滴红花黄色素,并联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患者的偏瘫肢体,训练6 d/周,连续训练2周.对照组仅单独采用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MI)与功能独立性评定(FIM)作为疗效评测工具,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红花黄色素联合康复训练在提高脑卒中后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黄色素联合康复训练在提高脑卒中后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康复治疗.
作者:王伟祥;邓皓晖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酯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0-02-2011-02收治78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9例常规治疗,观察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酯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和重残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 神经节苷酯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降低了病死率和重残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徐建昌;刘文广;韩辉;齐亮 刊期: 2013年第21期
腰骶神经根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神经根病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对针电极肌电图、表面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F波、H反射、体感诱发电位、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等在腰骶神经根病中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张淑敏;尹建华;刘丽霞;姜力;陈淑慧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分析CT与DSA引导下行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8-02-2013-01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三叉神经疼痛病人15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CT组(78例)和DSA组(78例),观察2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结果 CT组穿刺成功率98.7%,平均操作时间(55.4±1.2)min;DSA组的穿刺成功率89.7%,平均操作时间(24.6±13)min,2组平均操作时间和成功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中,采用DSA引导快速便捷,CT引导成功率更高,尤其对于卵圆孔及颅底解剖变异的病例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陆正 刊期: 2013年第21期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近2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约150万人;现存活患者有600~700万,而存活者约75%致残[1].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中(运动、言语、吞咽、认知障碍等),偏瘫是脑卒中患者中常见、影响严重的后遗症,造成了严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康复治疗被证实是降低致残率的方法[2].
作者:庄卫生;钱宝延;曹留栓;蔡西国;杨阳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1-06-2012-06收治的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梗死面积分为非大面积脑梗死组27 例、大面积脑梗死组25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40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2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非大面积脑梗死组及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比较,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血清hs-CRP水平对评估脑梗死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郑新杰 刊期: 2013年第21期
后颅窝减压术后治疗效疗很关键,其中主要是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因为后颅窝减压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处理较麻烦,尤其高原地区伤口愈合率较低;我院地处高原地带海拔3 000米左右,将2006-01-2012-03收治的59例患者的治疗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林节;冯国君;董红让;李在全;叶东平;郭启平;贾锋涛;次欧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在颅脑外伤患者镇静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颅脑外伤病人30例,GCS评分8~15分,均给予右美托咪啶负荷量1 μg/kg,20 min静脉注射,随后予0.2~0.7 μg/(kg·h)静脉维持,采用Ramsay 镇静评分,维持镇静深度2~4分,记录用药前及负荷量后即刻、1 h、4 h、12 h、24 h患者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监测以上各时间点动脉血气分析(PO2、PCO2)的变化.结果 所有接受镇静治疗患者30 min 内Ramsay 评分均达目标,且均能被定时唤醒.患者呼吸频率、SpO2、PO2、PCO2、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有5例患者用药后出现低血压,经补液后迅速回升;有2例患者出现心率下降,经短暂停药后恢复正常.结论 右美托咪啶在颅脑外伤患者中镇静效果满意,无呼吸抑制,安全性高,且可使患者保持可唤醒状态,适用于该类患者的短期镇静.
作者:马冬璞 刊期: 201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