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

陈仁辉;王豪;钟燕青;耿义群;许慈燕;康炜骠;林钰龙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 神经营养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蛋白-3, 信使RNA, 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摘要:目的 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蛋白-3(NT-3)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基因表达与鼻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成组对照试验,抽提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总RNA,以正常成人为对照组.使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NGF、BDNF、NT-3 mRNA的表达水平,2-ΔΔCt法计算实验组基因表达的变化倍数.结果 相较于正常成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外周血中NGF、BDNF、NT-3 mRNA的2-ΔΔCt值依次为2.4368、4.4588、1.7818;NT-3 mRNA表达的2-ΔΔCt值随着鼻炎严重程度加重呈递增趋势.结论 相较于正常成人,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NGF、BDNF、NT-3 mRNA的表达量上调,可能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有关;NT-3可作为评价变应性鼻炎严重程度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盐酸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产后抑郁症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盐酸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入组103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分为2组,联合治疗组53例接受盐酸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50例仅接受盐酸氟西汀治疗.2组均治疗6周.然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治疗效果,同时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盐酸氟西汀的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84.9%,远高于对照组68.0%(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盐酸氟西汀,而不良反应并未增加.

    作者:贾玉芳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早期药物治疗对脑震荡患者伤后症状群的影响前瞻性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药物治疗应用于脑震荡患者伤后症候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轻、中度脑震荡患者187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能量合剂、尼莫地平以及灯盏细辛静滴治疗,对比3组患者在治疗第7、21天时治疗效果;3个月后随访,对3组患者的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7 d、21 d,灯盏细辛组有效率(87.50%、96.88%),明显高于尼莫地平(72.13%、80.33%)和能量合剂组(58.06%、61.29%);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灯盏细辛组的伤后症候群发生率(4.69%)明显低于尼莫地平组(22.95%)和能量合剂组(38.71%,P<0.05).结论 在治疗早期选择有效对症药物对改善脑震荡初期症状以及抑制伤后症候群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作者:吴海霞;张维;郝锋丽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干出血4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干出血的疗效.方法 41例接受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患者(干细胞治疗组)和41例接受常规治疗患者(对照组),实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 index)评分,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结果 干细胞治疗组在治疗后14 d、3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细胞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Barthel index评分及Barthel index加分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细胞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干出血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军;王晓峰;张荣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皮质醇含量的变化

    卒中后抑郁(PSD)是一种继发于脑卒中后的情感障碍性疾患,文献报道其发病率达20%~50%[1].本文就PSD神经内分泌方面变化异常分析如下.

    作者:郑新杰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显微手术治疗颅底脑膜瘤23例分析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操作要点.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行显微切除术的颅底脑膜瘤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以多螺旋CT和MRI对瘤体的解剖位置和血供走向作综合分析,分别选择额下、翼点、枕下等手术入路切除,对照组统一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比分析2组手术疗效,总结手术技巧.结果 除小脑桥脑角脑膜瘤外,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切除19例,其中SimpsonⅠ级14例,SimpsonⅡ级5例,次全切除4例;对照组全切除12例,其中SimpsonⅠ级10例,SimpsonⅡ级2例,次全切除11例;观察组全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0%,显著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8%(P<0.05).结论 颅底脑膜瘤解剖位置深,血供丰富,手术入路应以大限度显露手术视野和低程度减少脑组织牵拉为原则,尽可能接近颅底病变区域;在此基础上,精确掌握瘤体与周边组织的解剖关系,谨慎操作,避免医源性血管和神经损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毅;王玉玉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02-2013-02收入我院的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均符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版)[2]中关于TBM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20~78岁,平均(51.4±3.3)岁;治疗组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21~79岁,平均(50.8±3.6)岁.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血管以及神经系统、代谢系统疾病患者.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秦灵芝;李玮;黄月;唐胜南;张杰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2组基础治疗相同,包括给予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口服,活血化瘀类药物静滴,有基础疾病者予相应处理,包括控制血糖、血压等.治疗组同时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25 mg)静滴,2次/d;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均连用14 d.于治疗前后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随访1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改善明显,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张子宪;王峰;李林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脑卒中患者相关知识调查

    目的 研究基层社区脑卒中患者关于脑卒中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治疗提供依据,从而制定和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防控模式.方法 2012-2011年对郑州大学校区周边4个社区门诊就诊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涉及病因、危险因素、不同类型、主要表现、诊断定位方法、治疗采取的措施和后续治疗、预后及相关二级预防的问卷调查.结果 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有差异(P<0.05),发病后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发病前,对基础知识和自身症状病后掌握度较高;不同文化程度患者掌握相关知识情况有差异(P<0.05):文化程度与知识掌握度呈正相关,部分患者由于相关知识匮乏、对自身疾病重视不够,造成预后不良情况.结论 加强脑卒中知识教育,需针对不同人群、病后不同阶段,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有针对地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和行为水平,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防控模式.

    作者:杜琼颖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艾灸联合系统护理干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艾灸联合系统护理干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分析.方法 6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实验组给予艾灸联合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系统护理干预,比较2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32例患者吞咽困难缓解,6例有效,缓解率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7,P=0.014).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χ2=5.210,P=0.022).结论 艾灸联合系统护理干预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症状,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苏晓娇;鲍颂杨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术后出现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我院2009-03-2013-03收治的68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迟发血肿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迟发血肿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凝血酶时间、手术时机、颅骨骨折为发生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多伴有重型颅脑损伤和颅内占位,术后迟发血肿一般发生于术后12 h内,以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为常见,血浆凝血酶时间延长、手术时机短、合并颅骨骨折为高危因素,应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于强;黄好峰;李习珍;胡海成;李春;韩超;张成;曹祥记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难治性抑郁症应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9-02-2012-1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难治性抑郁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将80例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40例口服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记录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的HAMD 、HAMA评分变化,并记录治疗8周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HAMD、HAMA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HAMA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加长,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2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χ2=3.16,P=0.075>0.05).结论 应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效果满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强.

    作者:秦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7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

    目的 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SAH患者分为治疗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以1 mg/h的速度静脉泵入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20 mg/d,连续用药8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腰穿CSF置换术.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6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73,P=0.003);CSF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患者的头痛时间明显缩短,脑血管痉挛与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SAH,疗效确切,经济安全,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伟坚;陈汉明;夏俊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颅骨修补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意识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颅骨修补对重型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长期昏迷病人的影响.方法将47例重型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3个月内未清醒(GSC≤8)病人分2组:颅骨修补组20例,对照组27例.颅骨修补组在颅骨修补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分别进行GOS评分,对照组在对应时间进行随访评估,评估分为有效(GOS 3~5),无效(GOS=2),死亡(GOS=1).结果 颅骨修补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颅骨修补组修补术后第6个月评估,去骨瓣术前一侧瞳孔散大病人有效率高于两侧瞳孔散大病人(P<0.05),两侧颅骨缺损有效率高于一侧颅骨缺损病人(P<0.05),术前GCS评分高的病人有效率高于GCS评分低的病人(P<0.05);性别和修补材料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骨修补有利于脑外伤术后长期昏迷病人的清醒.

    作者:庞克军;李蕃;高峰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导航辅助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导航辅助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01-2013-04我院收治的72例垂体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镜辅助显微镜组(A组)36例,内镜组(B组)36例,观察2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肿瘤体积减少程度、激素分泌水平下降程度显著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12.5%,明显高于B组的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航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的疗效令人满意,术后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伯玉;葛鹏飞;陈立强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联合静注弥可保治疗脑梗死后假性延髓性麻痹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联合静注弥可保治疗脑梗死后假性延髓性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1例脑梗死后并发假性延髓性麻痹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常规使用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及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弥可保1 000 μg/d.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分别进行欧洲卒中量表评分(ESS)和吞咽功能评估.结果 治疗组ESS及吞咽困难恢复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68.11±11.98 vs 59.45±12.02,81.10% vs 73.33%,P<0.05).结论 弥可保可能为脑梗死后并发假性延髓性麻痹治疗中有效的药物之一.

    作者:郭刚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急性期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与脑卒中靶器官损伤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急性期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与脑卒中靶器官损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期脑卒中患者96例,根据靶器官损伤情况分为单纯脑卒中组31例,脑、心损伤组42例,脑、心、肾损伤组23例,分析各组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差异以及治疗后的神经评分情况.结果 不同靶器官损伤组NSBP、NDBP、N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心、肾损伤组DDBP明显低于单纯脑卒中组和脑、心损伤组;脑、心、肾损伤组FPG、HbA1c、BUN与单纯脑卒中组和脑、心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靶器官损伤组TG、L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脑卒中组Barthel和NIHSS改善率明显优于脑、心损伤组和脑、心、肾损伤组;脑、心损伤组Barthel改善率明显优于脑、心、肾损伤组.结论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水平会导致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多个靶器官发生损伤,且病情重、预后差,合并多个靶器官损伤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评分改善率低.

    作者:黄小燕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 了解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120例.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联合丹参静滴,1次/d,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检测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常规.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率67.5%,对照组为38.3%;治疗组有效率94.2%,对照组为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熊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自由基清除剂对老年冠心病搭桥术后脑损伤的影响

    通过观察CPB下CABG患者围术期S-100蛋白和自由基代谢水平的变化,研究体外循环中应用依达拉奉对脑损伤的影响及机制.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男26例,女14例,年龄50~72岁.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

    作者:杨志远;谢周良;姜晓蕊;徐成阳;裴学良;冯德广;程兆云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意义及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对脑梗死(CI)患者的临床意义,分析D-二聚体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09-02-2013-02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48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2组均检测D-二聚体含量,根据D-二聚体含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A与观察组B,比较3组D-二聚体含量,统计分析观察组D-二聚体含量与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及神经功能改变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A患病后的第3、7、12天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98±0.15)、(1.19±0.19)、(1.25±0.21)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3、7、12天的D-二聚体含量(0.28±0.13)、(0.25±0.16)、(0.27±0.1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B患病后的第3、7、12天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1.62±0.16)、(1.99±0.24)、(2.26±0.27)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B患病后的第3、7、12天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观察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B患者多脏器功能障碍并发率分别为10.00%、37.50%,出血性脑梗死的并发率分别为6.67%、28.12%;观察组A患病后的第3、7、12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4.13±3.02、21.20±2.59、14.50±1.88;观察组B的评分分别为33.70±3.17、30.61±2.74、26.36±2.36;观察组B的并发率及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观察组A,说明脑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多脏器功能障碍、出血性脑梗死的并发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脏器功能障碍、出血性脑梗死的并发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紧密相关,可为临床诊断与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孙燕霞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影响其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01-2013-05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95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判定患者是否睡眠障碍,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睡眠障碍有无患者身心健康状况,通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比较睡眠障碍有无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本组患者睡眠障碍55例,发生率为58.00%.男女比1∶1.29,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0岁睡眠障碍患者32例(68.05%),50~69岁睡眠障碍20例(50.00%),<50岁睡眠障碍3例(37.50%).帕金森病Ⅳ~Ⅴ期患者睡眠障碍39例(39/52,75.00%),其次发生在Ⅱ~Ⅲ期13例(13/33,39.39%),发生在Ⅰ期3例(3/10,30.00%).晚期(Ⅳ~Ⅴ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为75.00%,明显高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病后睡眠障碍患者SCL-90 指标、ADL指标明显差于帕金森病后无睡眠障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易发生睡眠障碍,其发生率与性别、年龄、疾病进展程度有关,睡眠障碍可导致患者抑郁、焦虑、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临床治疗应做好相应措施.

    作者:程力群;俞佳;吴丹岭 刊期: 2013年第23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