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并随访.结果 30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中确认责任血管:小脑上动脉14例(46.7%),椎动脉5例(16.7%),小脑下后动脉5例(16.7%),小脑下前动脉4例(13.3%),多支血管2例(6.7%).临床疗效评价:治愈20例(66.7%),缓解8例(26.7%),无效2例(6.7%),无复发.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 a.随访期间8例缓解患者口服少量卡马西平可完全止痛,无复发病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神经功能保留等优点,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理想治疗方法.
作者:周志国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POEMS综合征是一组以多发性神经病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损害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研究认为,其发病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关.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全身多个系统,本文就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从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详细论述.
作者:马舒;刘诗翔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08-02-2011-02我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梗死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2例中死亡17例,病死率53.12%,重残和植物生存9例(28.12%),良好和中残6例(18.7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发脑梗死,积极进行开颅处理,加强支持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作者:马军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CPN)是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针对某一疾病制定的具有时间性、程序性、规范性护理计划,使诊疗、护理有序进行,减少遗漏项目,提高护理质量的管理办法.我科于2010-03-2011-07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由我科自行设计并符合我科具体情况的临床护理路径,探索一条适宜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日康复的管理办法,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霞;薛芬;甘晓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在后颅凹开颅术后患者中应用米枕,以减少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方法 回顾分析后颅凹手术后患者40例,按是否使用米枕压迫术区分为使用米枕组及未使用米枕组,并分别记录2组患者皮下积液的发生情况,对所得数据行校正卡方检验.结果 未使用米枕压迫术区与使用米枕压迫术区患者的皮下积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方法法简单,并有一定效果,可作为预防后颅凹开颅术后皮下积液一项护理措施.
作者:陈永蓉;童帮园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0岁以上经CT或MRI证实的9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及肥胖者患病率高,基底节部位多见.结论 预防和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合理控制体质量,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可降低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率及改善预后.
作者:刘建梅;冯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我科自2010-01-2011-12对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经精心护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为2010-01-2011-12我科住院病人,男38例,女12例;年龄38~80岁,平均60岁;均有高血压史;经脑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其中左基底节区出血28例,右基底节区出血22例;出血量30~90 mL;均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手术时间在发病后12~72 h.
作者:慕海芹;邱茜茜;范波胜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观察组各38例.治疗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 mg,长春西汀30 mg,阿司匹林0.1 g口服,每晚1次;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30 mg,阿司匹林0.1 g口服,每晚1次,连用14 d.治疗期间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9.5%,对照组为65.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建山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 我院诊治的6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抗血小板聚集、扩容等常规治疗后,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记录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温、血糖、NIHSS评分、头颅MRI影像学改变、医源性原因、脑动脉狭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等因素,使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通过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显著性相关因素为体温、血糖、NIHSS评分、脑动脉狭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头颅MRI影像学改变(P<0.05).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与体温、血糖、NIHSS评分、脑动脉狭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头颅MRI影像学改变密切相关.
作者:杨正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410例脑梗死患者与12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股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2组间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血尿酸增高率48.8%,高于对照组的23.0%(P<0.01).尿酸正常者脑梗死组颈动脉、股动脉斑块检出率34.3%、1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增高者脑梗死组颈动脉、股动脉斑块检出率67.5%、3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1%、17.2%(P<0.01).在脑梗死组中,有动脉硬化情况者尿酸水平和高尿酸百分比高于无动脉硬化情况者;与无动脉硬化情况患者相比,随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尿酸水平呈上升趋势,且高尿酸百分比逐渐升高(P<0.01).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中,血尿酸水平起重要作用.通过检查血尿酸、颈动脉与股动脉斑块可早期预防脑梗死,降低脑梗死发病率及致残率.
作者:于峰;姚晓霞;韩伏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卡托普利联合黛力新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 例.对照组给予卡托普利25 mg/次口服,3 次/d,观察组加服黛力新(1片/d),治疗8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降压疗效.结果 8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4%(37/50),观察组总有效率90%(45/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卡托普利联合黛力新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可有效改善患者头晕、焦虑等精神症状,提高降压疗效.
作者:郭玉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父母不良情绪对患儿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2006-05-2007-05诊治的45例脑瘫患儿的父母(观察组)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进行焦虑、抑郁情绪调查,并与45例非脑瘫患儿的父母(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焦虑分值(A分值)、抑郁分值(D分值)和总分值(T分值)分别为(10.02±2.57)分、(10.48±2.61)分和(20.49±3.6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5±2.37)分、(7.79±2.23)分和 (15.91±3.5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瘫患儿的父母与非脑瘫患儿父母比较有更多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康复.加强脑瘫患儿父母的社会心理干预,以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
作者:陈彬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亚综合征性抑郁(subsyndromal sympdomalic depression,SSD)认知功能状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30例符合SSD诊断标准的初诊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初次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甲套测验、中国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对2组患者治疗前进行测试比较,治疗用药均为氟西汀,观察期均为3个月,治疗结束再进行SDS测评.结果 SDS测试结果:2组治疗前均存在抑郁症状,对照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高于观察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抑郁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临床记忆量表测试结果:除指向记忆、人像特点联想回忆外,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2组均存在记忆障碍,而对照组记忆障碍程度较严重.WAIS-RC测试结果:2组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分测验除领悟、数字广度、图片排列、图形拼揍外,其余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均存在智力障碍,而对照组程度较严重.结论 SSD与抑郁症同样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缺损,但抑郁症认知损害程度及范围较SSD明显,认为SSD与抑郁症具有共同的特殊生物学基础.SSD可能是抑郁症的一个临床亚型,常规抗抑郁药物结合心理干预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秦龙圣;沈均;陶荣芬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3D-CTA检查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对出血性脑血管病中DSA检查阳性的46例病人与之前所做的CTA结合三维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3D-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检查顺利,无1例出现异常情况.与DSA及介入栓塞、动脉瘤夹闭术中所见作比较,3D-CTA能够清晰显示38个动脉瘤病灶,可以观察到瘤体大小、瘤颈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完全吻合率达到100%;5例DSA显示动静脉畸形,3D-CTA显示4例,检出率80.0%;2例在DSA检查中未发现,3D-CTA诊断为动脉瘤,检出率91.6%,其中小脑下前动脉1例,大脑前动脉A2段1例.结论 3D-CTA具有无创伤,检测迅速,定位准确,检查费用较低等优点,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筛选的方法,尤其可作为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杨致远;高鹏;陈静;任向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NGF)注射液联合穴位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共50例,进行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穴位针灸治疗,30 μg/次肌内注射,1次/d,10 d一疗程,根据病情轻重可酌情增加疗程.结果 治疗后各种症状均有明显提高,上睑下垂恢复正常,眼位由外斜到正位,视力明显改善.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联合穴位针灸治疗动眼神经病变有明显效果.
作者:林玉华;王金生;代海燕;孙丽红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TRL3激动剂poly(I:C)-LMW预处理对原代皮质神经元Toll样受体3(TLR3)表达的影响,探讨TLR3在缺糖缺氧诱导的原代皮质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取体外培养7 d的大鼠原代皮质神经元细胞,对细胞分别予以正常条件下培养(空白对照组);缺糖缺氧2 h,复糖复氧24 h(OGD组);TRL3激动剂预处理12 h(激动剂组);TRL3激动剂预处理12 h后缺糖缺氧2 h,复糖复氧24 h(激动剂+OGD组).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细胞生长状态,分别以Western blot法、RT-PCR法测定TLR3蛋白及TLR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激动剂及缺氧复氧处理方法均诱导原代皮质神经元TLR3、TLR3 mRNA 表达增强(P<0.05);激动剂预处理后,与OGD组相比,激动剂+OGD组神经元细胞状态较好,数目较多(P<0.05).结论 TLR3参与缺糖缺氧诱导的原代皮质神经元的损伤过程,激动剂可减轻神经元缺糖缺氧后损伤.
作者:宋璞;崔桂云;陈伟;赵秋宸;花放;沈霞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舍曲林联合利培酮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6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强迫症诊断标准,且至少服用过2种以上类型不同的抗强迫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舍曲林合并利培酮治疗,对照组单用舍曲林同时治疗12周.应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心理状态及症状严重程度,采用Y-BOCS量表减分率标准评定疗效,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2组疗效比较:治疗12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0%,2组间总有效率比较,χ2=4.2,P<0.05,提示舍曲林联合利培酮疗效优于单用舍曲林治疗.实验组与对照组量表评分比较显示:实验组在2周末Y-BOCS、HA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4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在4周末、8周末、12周末Y-BOCS、HAMA评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组治疗前后自身评分比较看,除对照组在2周末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显示:2组乏力困倦、焦虑、恶心、心动过速、便秘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ESS评分比较显示:在治疗第2、4、8、12周末,2组TES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舍曲林联合小剂量利培酮与舍曲林单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比较,疗效更好、起效更快.舍曲林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强迫症同单用舍曲林治疗不良反应相当,均有较好依从性.
作者:刘俊德;李峥;李幼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伴H型高血压与脑梗死伴单纯高血压患者之间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将128例脑梗死患者分成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颈部血管彩超和头颅CTA检查、疗效及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 H型高血压组患者的软斑检出率25%,多发斑块检出率44%,颅外血管狭窄率19.2%,颅内血管狭窄发生率40.1%,治疗2周病情好转率66.7%,1 a内脑梗死复发率27.7%,而单纯高血压组分别为10%、22%、6%、22%、76%和11.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伴H型高血压患者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程度更高,预后更差,复发脑梗死的危险性更高.
作者:任春娟;张旭东;张毅;李东燕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9-10-2011-10我院诊治20例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对其实施侧块钢板内固定术,并辅以中药治疗.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血管损伤和神经系统的再次损伤;术后也未出现长期卧床引发的压疮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均治愈出院.术后半年,复查正位、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等颈椎X线,所有患者骨性融合良好.结论 采用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操作简便,力学强度相对较好,适应证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李成祥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动脉局部灌注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可行性,以减少CVS的发生,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方法 33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7例常规静脉及口服尼莫地平治疗,同时栓塞治疗术后保留动脉鞘,利用单弯导管分别经双侧颈内动脉灌注尼莫地平,总量20 mg,持续20 h.对照组16例常规静脉及口服尼莫地平治疗.利用TCD探测2组患者栓塞术前及术后1 d、3 d、7 d、14 d 5个时间点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以了解脑血管痉挛情况.结果 2组病人在术后1 d、3 d、7 d探测的Vm-MCA具有显著差异,经动脉局部灌注尼莫地平治疗组CV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Hunt-Hess分级Ⅲ级、Ⅳ级,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重症患者,经动脉局部灌注尼莫地平对降低aSAH后CVS的发生率有效.
作者:叶宇;贾军;石小峰;尹夕龙;欧阳锡华;陈委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