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静
目的 探讨研究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对早搏在性剐同时问段上存在的差异.方法 对340例资料,以24h分为4个时间段统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40例中男性205例、女性135例.男性205例中房性早搏195例(95.1%),室性早搏193例(94.2%);女性135例中房性早搏130例(96.3%),室性早搏105例(77.8%).女性房性早搏在0~6时明显高于男性(X2=7.54、P<0.01),女性室性早搏在18~0时也明显高于男性(X2=7.44、P<0.01).结论 发现女性早搏的高发时段,为临床提供了及时和准确的数据.
作者:刘燕;刘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现察某高校中青年教师异常心电图的发生情况,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受检者取平卧位,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将534例心电图按年龄分为4个年龄段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心电图469例,占87.83%.异常心电图65例,占12.17%,其中主要表现为ST-T异常和心律失常,各占5.24%.结论 中青年教师异常心电图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定期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其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科近2年收治的216例LVEF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了解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本组患者多数为60岁(86.6%)以上的老年患者,绝大多数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有典型心力衰竭表现,LVEF正常或略高于正常,给予降低血压、控制血糖、减少循环血容量、控制心室率、改善心肌缺血以及冠脉血运重建等治疗后,心功能不全症状很快缓解.结论 在临床中充分认识LVEF正常的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掌握其诊断程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重视治疗基础疾病,祛除诱发因素.
作者:漆洁;张林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者对心肌的损害厦心肌损害时的心电图(ECG)变化,用述引起心电图改变的机制.方法 分析102例ACOP者心肌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 102例中97例出现ECG异常,占95.1%,且与中毒程度成正相关.结论 ACOP可致心肌损害,应及早应用保护心脏的药物.
作者:刘顺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平板运动(TET)过程中的异常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009年1250例TET结果.结果 试验中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AMI)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无创性检查.
作者:耿学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心脏性猝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以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猝死前多有胸痛、胸闷等症状,常规心电图(ECG)只能记录到短时间的心电变化,无法较全面评价猝死前后的心电活动状态.动态心电图(DCG)则可以连续记录24h的心电活动,可详细监测心脏发病的全过程,为临床诊断和患者死因提供了客观依据.现回顾经DCG监测并证实9例心脏性猝死者报告如下.
作者:张利娟;周芯羽;郑治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并发冠心病的糖尿病者(A组)与不伴冠心病的糖尿病者(B组)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对56例2型糖尿病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根据其是否合并冠心痛将病人分为A、B两组,分别进行肌电图检查,比较两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A组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者在合并有冠心病的基础上,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事大大增加.
作者:周红;汪吉红;王静;李婧;毕红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VSD)堵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均经左室造影证实为VSD者接受堵闭术治疗,并选手术前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在堵闭术中及术后3~5d予实时心电监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据此及时对应治疗甚至终止手术.随后跟踪随访心电情况1年.结果 65例在术中或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事件13例,发生率20%.其中6例在建立股动静脉轨道过程中,出现三度房室阻滞(AVB)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2例、CLBBB并三度AVB 1例、室性心动过速(VT)1例.评估术后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后放弃堵闭.另7例心律失常中5例术中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或一过性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ICRBBB),于堵闭器释放后均自行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三度AVB伴短阵VT或ICLBBB,及时应用激素治疗2~3d后心律失常消失.跟踪随访期未见异常.结论 在VSD堵闭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实时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术中、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陆颖;盛锋;吴琳;刘芳;黄国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性,75岁.因肠癌术后肺转移人院行化学治疗.既往无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查体:血压118/75mmHg,心界不大,心率75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杂音.人院后行心电图检查(图略)示:窦性心律,心率75次/分,偶发房性早搏.申请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图1)示:窦性心律,高心率96次/分,低心率61次/分,平均心率77次/分,24h房性早搏1156次,室性早搏163次.
作者:郭惠玲;谌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性,14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图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未见窦性P波,QRS波群呈室上性.R1、3、5、7、9、11、13、14、16为交接性逸搏,其后有一逆行P-波,R-P-间期0.30s.除R13逆P-波后无R波外,余逆P-波后均有QRS波群,形成反复搏动二联律.
作者:罗玉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三分支阻滞是指右柬支、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均发生传导障碍.当三分支均为三度阻滞时,心电图呈完全性房室阻滞、室性逸搏心律或交接区逸搏心律.不完全三分支阻滞由于阻滞程度、传导比例的不同,可形成许多错综复杂的心电图改变,有些仅仅是推论.现将我们所见到的不同类型不完全三分支阻滞心电图简述如下.
作者:王凤秀;贾邢倩;马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心房颤动(Af)在心脏病的发病率中占20%~30%左右,并可发生于各种心血管疾病.特将我院自2005年3月~2007年9月门诊及住院经心电图证实为Af者55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荃方;王蔚;陈作远;单信芝;黄霞;赵晖;王宏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诱发ST段抬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我院11例无心肌梗死而TET诱发ST段抬高患者,分析其TET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结果 1例CAG未见固定狭窄.10例均有不同程度冠脉病变(其中1例为单支病变,9例为多支病变),有8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90%以上.ST段抬高导联与缺血相关冠状动脉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结论 无心肌梗死者TET诱发的ST段抬高,提示冠脉痉挛或冠脉严重狭窄,且指示的缺血区域与病变冠脉一致.
作者:李敬涛;张姝兰;赵兴伟;吕东月;乔洁;苏琪;董敬;闵哲;曲桂一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性,40岁.妊娠28周2天,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查体:体温36.7℃,心率6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4mmHg.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电图(图1)示:窦性P-P间距1.24s,P波时限0.06s,QRS波群时限0.10s,P-R间期0.13~0.14s,Q-T间期0.39s,心率约48次/分.
作者:沈少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适合大鼠且易于定位的完整心电图胸导联体系,分析其波形的特点.方法 记录53只健康大鼠的12导联心电图,对每个胸导联的波形进行测量、分析,并与肢体导联进行比较.结果 本胸导联体系记录的R波、T波振幅较高,且多为直立,而S波出现率不高,有利于J点判断.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大鼠胸导联体系能快捷、准确地定位,记录的波形清晰,能满足实验研究所需.
作者:何涛;李海霄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性,28岁.中期妊娠.2月前(怀孕10周)开始出现剧烈呕吐,呕吐时伴明显心悸、黑矇、头晕,伴出冷汗及咳嗽,至妇婴保健院就诊,诊断为妊娠剧吐.三周前患者自觉呕吐频率减少,1天发作1次,多于晨间刷牙时发生,但呕吐时仍伴明显心悸、黑矇、头晕.临床诊断:中期妊娠,血管神经性晕厥?遂转人我院诊治.
作者:王惠歆;李景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性,18岁.因阵发性心动过速5年,加重3天就诊.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整齐.做24h动态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P1-R1为窦性心搏.R2、R3是两个起源心室不同部位的成对室性早搏.
作者:黄华敏;卢喜烈;齐晓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探讨该药抗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对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A组)50例和对照组(B组)5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9克/次,3次/d口服.现察A、B两组治疗前后QTd及校正后Q-T闻期(QTcd)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QTd、QTcd均显著缩小,A组QTd、QTcd分别为(41.4±19.4)ms和(37.2±15.4)ms;B组分别为(48.6±17.8)ms和(42.3±16.3)m,与本组治疗首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缩小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可有效缩小QTD和QTcd,这可能是该药防治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作者:刘宇;布茂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儿男性,3天.因出生后皮肤青紫30min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128次/分,呼吸54次/分.全身皮肤青紫,刺激不哭,呼吸浅促不规则,化验室检查:钾5.2mmol/L,钠137mmol/L,氯93mmol/L,钙1.4mmol/L,葡萄糖3.5mmoL/L,游离钙0.68mmol/L,碳酸氢盐15.30mmol/L.临床诊断:①新生儿吸入性肺炎;②新生儿窒息;③电解质紊乱;④低血钙.
作者:胡宝芹;王友武;姜炜炜;李春雨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性,71岁.临床诊断:右肺下叶腺鳞癌,2002年9月5日行右下肺切除、心包部分切除术.术后肺内继发感染,Ⅱ型呼吸衰竭,低钾血症.术后第4d经吸痰等对症治疗后患者仍感憋闷、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88%~90%.血气分析:酸碱度(pH)7.29,二氧化碳分压(PaCO2)56.4mmHg,氧分压(Pa O2)65.5 mmHg,全血碱剩余(BE)-0.4mmol/L,钾2.58 mmol/L.行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无高血压、冠心病病史.
作者:王志茹;李琦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