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完全性三分支阻滞心电图表现

王凤秀;贾邢倩;马伟

关键词:不完全性, 三分支阻滞, 心电图, 室性逸搏心律, 完全性房室阻滞, 左前分支, 传导障碍, 不同类型, 交接区, 传导比, 推论, 三度
摘要:三分支阻滞是指右柬支、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均发生传导障碍.当三分支均为三度阻滞时,心电图呈完全性房室阻滞、室性逸搏心律或交接区逸搏心律.不完全三分支阻滞由于阻滞程度、传导比例的不同,可形成许多错综复杂的心电图改变,有些仅仅是推论.现将我们所见到的不同类型不完全三分支阻滞心电图简述如下.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预激综合征合并三度房室阻滞伴旁道二度Ⅱ型及三度阻滞1例

    患者男性,26岁.因感冒治愈后出现心悸而入院.心肌酶升高,超声心动图大致正常.心电图(1A)示:窦性心动过速,频率102次/分,QRS星完全性预激图形,V1~V6导联δ波均向上,QRS波主波均向上,属A型预激.I导联可见提前出现的QRS波为室性早搏.其余导联均示窦性冲动呈3:2下传心室,P-R间期固定,提示三度房室阻滞并旁道二度Ⅱ型阻滞.

    作者:邹建峰;张丽丽;辛本强;杨延民;孟凡杰;吴茂源;顾法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晕船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 研究晕船病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88名健康学员根据航海中是否出现晕船反应分为晕船病组(A组)46例和不晕船组(B组)42例,分别采集其陆上安静状态下和海上航行中的短程HRV,分析其时城、频城指标,判断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①在陆上安静状态下,SDNN、PNN50、HRVI、VLF、LF、HF、TP指标A组高于B组,MRR、rMSSD在二组问无差异,而LF/HF A组低于B组.②海上航行中,A组MRR、SDNN、rMssD、PNN50、HRVI、LF、HF、TP高于B组.VLF二组间无差异.结论 晕船病者固有的自主神经张力较高,在发生晕船病时自主神经张力明显增高,特别是以迷走神经张力为主.HRV检测可以作为预测晕船病的一个敏感指标.

    作者:吕东岭;陈晓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隐匿性传导致室性早搏后干扰性房室阻滞1例

    室性早搏在房室交接区产生的隐匿性传导比较常见,但3种现象出现在同一患者同一时间内的情况比较少见,不加识别可能会导致诊断错误,为加深对隐匿性传导的认识,做好与房室传导阻滞的鉴别诊断,现将我院1例心电图报告如下.

    作者:吴佩弢;李奕林;纳志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堵闭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VSD)堵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均经左室造影证实为VSD者接受堵闭术治疗,并选手术前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在堵闭术中及术后3~5d予实时心电监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据此及时对应治疗甚至终止手术.随后跟踪随访心电情况1年.结果 65例在术中或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事件13例,发生率20%.其中6例在建立股动静脉轨道过程中,出现三度房室阻滞(AVB)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2例、CLBBB并三度AVB 1例、室性心动过速(VT)1例.评估术后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后放弃堵闭.另7例心律失常中5例术中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或一过性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ICRBBB),于堵闭器释放后均自行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三度AVB伴短阵VT或ICLBBB,及时应用激素治疗2~3d后心律失常消失.跟踪随访期未见异常.结论 在VSD堵闭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实时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术中、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陆颖;盛锋;吴琳;刘芳;黄国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心房颤动者心房颤动类型、左房内径与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者心房颤动(Af)类型、左房内径(LAD)与心功能关系.方法 对2006年01月~2008年08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65岁以上Af者99例的临床资料作分析.比较不同Af类型者的LAD、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分析LAD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 持续性Af(A组)者LAD较阵发性Xf(B组)患者的LAD明显增大,P=0.00;A组者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较B组者高,P=0.00;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与LAD的增大呈正相关,P=0.00,rs=0.49.结论 Af、LAD增大、心功能不全三者相互促进,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治疗.

    作者:陈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中青年教师心电图改变分析

    目的 现察某高校中青年教师异常心电图的发生情况,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受检者取平卧位,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将534例心电图按年龄分为4个年龄段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心电图469例,占87.83%.异常心电图65例,占12.17%,其中主要表现为ST-T异常和心律失常,各占5.24%.结论 中青年教师异常心电图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定期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其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16例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科近2年收治的216例LVEF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了解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本组患者多数为60岁(86.6%)以上的老年患者,绝大多数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有典型心力衰竭表现,LVEF正常或略高于正常,给予降低血压、控制血糖、减少循环血容量、控制心室率、改善心肌缺血以及冠脉血运重建等治疗后,心功能不全症状很快缓解.结论 在临床中充分认识LVEF正常的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掌握其诊断程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重视治疗基础疾病,祛除诱发因素.

    作者:漆洁;张林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交接性逸搏伴反复搏动二联律1例

    患者女性,14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图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未见窦性P波,QRS波群呈室上性.R1、3、5、7、9、11、13、14、16为交接性逸搏,其后有一逆行P-波,R-P-间期0.30s.除R13逆P-波后无R波外,余逆P-波后均有QRS波群,形成反复搏动二联律.

    作者:罗玉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室性早搏诱发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女性,18岁.因阵发性心动过速5年,加重3天就诊.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整齐.做24h动态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P1-R1为窦性心搏.R2、R3是两个起源心室不同部位的成对室性早搏.

    作者:黄华敏;卢喜烈;齐晓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33例顽固性室性早搏心电图分析

    室性早搏(FVS)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心脏病及其他系统疾病者,也可发生于健康人群.长期、反复发作的顽固性PVS,无论其临床症状轻重或不适症状的有无,都对患者产生较大精神压力,且大多数患者经各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本文自2005年8月~2009年8月发现此类患者33例,通过追踪随访,记录、分析其心电图,旨在探讨PVS的性质、临床意义及预后.

    作者:黄利芬;罗玲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P-P间距长短渐变之二度Ⅲ型窦房阻滞酷似窦性心律不齐1例

    患者男性,55岁.2009年10月12日因胸闷、心悸作心电图(图1)示:V1导联,上、下两条系连续记录.P波外形双向(先正后负),负向部分较浅,振幅正常.白P1~P11,P-P间距由长渐渐变短后又变长,P11-P12长(达1.32s).P11-P12间距并非是其前短P-P间距的2倍.自P12开始,P-P间距又逐渐变短,至P15-P16为短(↑所示),P16-P17,又和P15-P16相等.

    作者:陈熔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心房颤动、并行性室性心动过速伴二度莫氏I型传出阻滞1例

    患者男性,7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因自觉心悸作心电图(图1)示:为12导联同步及V1导联连续记录心电图.各导联均为宽大畸形的R波,aVR及V1~V4导联主波向下,余主波向上,电轴不偏,为起源于右室上部的室性心动过速.长V1导联上条前半段可见明显的f波,室上性与室性R波交替出现,R-R'间距不等.

    作者:余芳;魏颖;舒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人Ptfv1与左房增大、P波离散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Ptfv1异常与左房增大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0岁以上老年人Ptfv1异常(≤-0.04mm·s)102例(A组),并以Ptfv1正常(>-0.04 mm·s)102例为对照,观察二维多普勒起声心动图(UCG)描记心脏形态结构及心功能参数,和心电图P波离散度(Pd).结果 A组LAD(45.2±7.1mm)、LVEDd(48.4±5.0mm)、E/A<1(占60.78%);B组LAD(34.1±4.4mm)、LVEDd(44.9±4.9mm)、E/A<1(占35.29%),两组呈显著差异(P<0.01).Pd在A组与B组间存在显著差异(39.4±9.9 VS 31.6±8.2,P<0.01),LAD与Pd呈正相关性(r0.530).结论 Ptfv1异常,Pd增大可作为左房内径增大及早期心功能障碍的判断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Ptfv1的检测简便、重复性好,费用便宜,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对老年人预防和长期治疗的监测.

    作者:高永雯;胡伟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孕期室性早搏伴反复搏动1例

    患者女性,40岁.妊娠28周2天,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查体:体温36.7℃,心率6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4mmHg.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电图(图1)示:窦性P-P间距1.24s,P波时限0.06s,QRS波群时限0.10s,P-R间期0.13~0.14s,Q-T间期0.39s,心率约48次/分.

    作者:沈少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多形性室性早搏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女性,8岁.因阵发性心悸半年,加重伴胸闷10天来我院就诊.查体:血压110/60mmHg.心界不大,频发早搏及短阵心动过速,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发作时心电图(图1)示: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心律,异位心律.

    作者:靳怡;刘苏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健康大鼠胸导联心电图分析

    目的 建立适合大鼠且易于定位的完整心电图胸导联体系,分析其波形的特点.方法 记录53只健康大鼠的12导联心电图,对每个胸导联的波形进行测量、分析,并与肢体导联进行比较.结果 本胸导联体系记录的R波、T波振幅较高,且多为直立,而S波出现率不高,有利于J点判断.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大鼠胸导联体系能快捷、准确地定位,记录的波形清晰,能满足实验研究所需.

    作者:何涛;李海霄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100例颅脑外伤引发心电图改变的临床分析

    目的 对颅脑外伤患者的心电图改变进行探讨,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09年7月100例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分蛆对比.结果 100例中有48例重度颅脑外伤,其中27例(56%)并发心电图异常;52例轻度颅脑外伤,其中10例(19%)并发心电图异常.重度颅脑外伤组出现异常心电图的例教明显多于轻度颅脑外伤组(P<0.05);心电图异常组出现死亡或病情恶化的例数明显多于心电图正常组(P<0.05).19例恶化或死亡病例中11例(57%)显示心电图异常.结论 颅脑外伤者的心电图异常,提示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作者:张雪银;刘冬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心电图在健康体检中的评价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ECG)在健康体检中的价值,及如何判断体检结果.方法 对300例参加服兵役的年青人作ECG并对异常结果者作心脏彩超、童心肌酶谱.结果 300例受检者中,50例提示有心律失常、42例有左室高电压、30例有T波改变、13例提示有心房增大、10例有SI SII SIII综合征、155例为完全正常ECG.结论 ECG对年青人健康体检有重要价值,临床依据ECG的单项结果而判断体检是否合格时应谨慎.

    作者:徐中华;田时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肺癌右下肺切除术后ST段抬高并异常Q波1例

    患者女性,71岁.临床诊断:右肺下叶腺鳞癌,2002年9月5日行右下肺切除、心包部分切除术.术后肺内继发感染,Ⅱ型呼吸衰竭,低钾血症.术后第4d经吸痰等对症治疗后患者仍感憋闷、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88%~90%.血气分析:酸碱度(pH)7.29,二氧化碳分压(PaCO2)56.4mmHg,氧分压(Pa O2)65.5 mmHg,全血碱剩余(BE)-0.4mmol/L,钾2.58 mmol/L.行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无高血压、冠心病病史.

    作者:王志茹;李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猝死9例

    心脏性猝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以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猝死前多有胸痛、胸闷等症状,常规心电图(ECG)只能记录到短时间的心电变化,无法较全面评价猝死前后的心电活动状态.动态心电图(DCG)则可以连续记录24h的心电活动,可详细监测心脏发病的全过程,为临床诊断和患者死因提供了客观依据.现回顾经DCG监测并证实9例心脏性猝死者报告如下.

    作者:张利娟;周芯羽;郑治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