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注细节 强化可操作性 提高识图能力

方炳森;朱力华

关键词:关注细节, 可操作性, 心电图诊断, 应用学科, 经验科学, 心电学, 经验性
摘要:心电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更是经验科学.心电图诊断是通过操作来实现的,其中蕴藏着很多经验性的体会和领悟.这已成为广大心电研究者的共识.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期前收缩揭示3相分支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文氏现象1例

    患者男性, 76岁.因发热、咳嗽3d入院.曾有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查体:体温37.8℃,脉搏80次/分,呼吸25次/分, 血压 135/88mmHg.心音弱,律不齐,可闻及期前收缩.胸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伴肺部感染,肺气肿.心脏彩超描记术:肺动脉增宽,三尖瓣关闭不全、返流,肺动脉高压,左室舒张及收缩功能减退.急查心电图示:P波规律出现,P-R间期恒定 0.19s,窦性R-R间距恒定0.90s(偶有不齐,R-R间距1.02s).

    作者:许金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扩张性心肌病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

    扩张性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心腔、左心室或右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也是除冠心病、高血压以外导致心衰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在我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发病年龄多为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DCM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张荃方;张荣荪;常宗云;陈作元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局限性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伴窦律2:1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性,82岁.因反复咳嗽、气喘30余年,心悸、气短伴少尿、水肿10d入院.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自发性气胸.入院后4h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继之血压下降,意识不清.急查心电图(图1)示:Ⅱ导联出现三种形态P波,其中P1~5、11~13为双峰P波,峰间距为0.05s,P波时间为0.12s,P-P间距缓而不齐,互差达0.26s,呈2∶1下传心室.另见P6、7、9、10波为小而孤立,形态异于窦性P波与异位P'波,频率约180次/分,均未下传心室.

    作者:黄显娥;陈涛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三度房室阻滞交接性逸搏心律伴逆传性P波1例

    患者男性,8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增宽、有切迹.相邻的P-P间距0.88s,频率68次/分,节律匀齐.QRS波群为室上性,绝大多数R-R间距为1.28s左右,频率47次/分,个别1.66s(R4~R5)及1.12s(R5~R6).R波与其前窦性P波间期不固定,也无规律可循,二者无传导关系.R1、3、7、9、11、13、15、17后有逆行P波.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不完全性房间传导阻滞;③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④交接性逸搏心律伴部分逆传心房形成逆行P波.

    作者:周从义;谢继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12导联同步Holter缺血性ST段改变与冠脉造影结果对照

    目的 评价12导联同步Holter(简称DCG)诊断缺血型ST段改变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22例接受过冠状动脉造影(CAG)、12导联Holter检查的住院者,统计其CAG结果和DCG检查结果中各导联缺血型ST段改变.结果 ①22例中,3例CAG未见异常DCG存在缺血型ST-T改变(占13.64%);1例CAG异常DCG未发生心肌缺血(占4.55%);②DCG示各导联缺血型ST段改变的发生率,以V6导联高,占86.36%(19/22);其次为V5导联,aVL导联未发生;③DCG示ST段下降程度重的是V6导联(-37mm),其次为V5导联(-32.3mm).结论 DCG无创、费用低,对心肌缺血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重要无创性检查技术.

    作者:代永静;卢喜烈;帅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心向量图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目的 应用心向量图(VCG)对下壁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及非心脏病患者进行检查并与心电图(ECG)对比分析,探讨VCG对下壁O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经确诊的50例下壁OMI者(A组)及100例非心脏病者(B组)的VCG与ECG改变.结果 A组的起始向上向量时间、电压分别为26.34±5.04s、0.14±0.06mV,明显大于B组的11.00±4.08s及0.05±0.03mV,额面QRS大向量方位度数明显向左上偏移.这些观察参数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按照诊断标准判断,VCG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达到100%,而ECG分别是58%、100%及86%.结论 VCG对下壁OMI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ECG.在ECG下壁导联有Q波而不能确诊时做VCG检查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潘如宝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室性期前收缩揭示3相左束支阻滞1例

    患者女性,62岁.因反复头晕、头痛10余年,阵发性胸闷3年,加重1月入院.查体:脉搏80次/分,血压180/105mmHg,心脏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化验室检查:血清电解质及血清酶均正常.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左室略大,收缩及舒张功能减低.临床诊断:①冠心病,室性早搏,心衰Ⅰ度;②高血压病Ⅲ期.心电图示:图1A为12导联同步记录的Ⅰ导联:窦性心律,频率78次/分;P-R间期0.16s;QRS呈室上性,QRS波群0.16s,V1~V4导联呈rS型,V5导联呈RS型,R波有切迹;Ⅰ、aVL、V5、V6导联T波负正双向,V5、V6VAT为0.06s,P-J间期0.27s;第3个及第9个宽大的QRS波群提前出现,其前无相关P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期完全,QRS波终末部有一窦性P波;第5个为一正常化的QRS波群,其ST段:Ⅰ、Ⅱ、aVL、V4~V6下移0.05~0.25mV.

    作者:李清芬;黄月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快室速性房颤合并室内差异传导的蝉联现象1例

    患者女性,5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各导联均无P波,代之以纤细的f波.Ⅰ、Ⅱ、Ⅲ、aVF导联呈R型,aVL导联呈rs型,V3导联呈RS型,V4导联呈Rs型,V5、V6导联呈qR型(图略).图1为V6导联,R波间距、振幅不等,心室率平均210次/分.R11~15呈右束支阻滞型,其前有0.40s长间歇,符合阿什曼现象.心电图诊断:①快室速性房颤;②室内差异传导伴蝉联现象.

    作者:薛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误诊为心肌梗死的肥厚性心肌病1例

    患者男性,28岁.普查时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陈旧性下壁、前侧壁心梗;③高度顺钟向转位.建议到上一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做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壁局部非对称性肥厚:提示肥厚性心肌病可能.

    作者:郑新含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153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间特点,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153例确诊为AMI者1天24h、每年12个月发病分为4个时间段,找出4个时间段的分布规律.结果 每天早晨6时至中午12时,每年1~3月是AMI的发病高峰.每日6~12时发生率为38.6 %,每年1~3月发生率为39.9%,与其他时间段的发病例数及占总例数的百分比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AMI发病高峰为每天上午,每年的1~3月,发病在我市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作者:赵红;韦振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1058例分析

    目的 研究住院患者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缺血性ST-T变化特点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8例DCG资料,分析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369例冠心病组中,41例(占11.11%)发生缺血性ST-T下降,缺血部位为:前侧壁19例、前壁13例、下壁8例、后壁1例;6例发生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下壁4例、前壁2例;1例急性下壁心肌损伤型ST段抬高者出现短暂心室颤动,持续约2min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心律失常发生率由高向低排列依次为房性期前收缩84.88%、室性期前收缩72.97%、房性心动过速25.90%、心房颤动9.64%、室性心动过速6.05%、右束支阻滞3.97%、停搏2.08%.其它少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律、交界性心律、室性心律、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并行心律、WPW等.结论 DCG可对缺血性ST段改变进行定位诊断.

    作者:卢喜烈;卢亦伟;石亚君;李乐燕;周军荣;郭燕;赵立朝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特殊性双侧束支阻滞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室速1例

    患者男性,50岁.因心累、胸闷、心悸10d入院.临床诊断:心律失常.查体:血压135/93mmHg,心率158次/分.实验室检查:CK 37.03u/L,LDH 1029u/L,AST 98u/L,肌钙蛋白阴性.心脏彩色超声示:双房增大,左室射血分数51%,前间壁、高侧壁运动减弱.图1A为12导联同步心电图:窦性P波0.11s,0.21mV,无切迹.P-R间期0.16s,QRS波0.13s,频率68次/分.Ⅰ导联呈qRsr型,Ⅱ、Ⅲ、aVF导联呈rsR型,aVL导联呈qR型,q呈W型,V1导联呈rsr's''型,V2导联呈rsR'S''型,V3导联呈rsR's'型,V3r<V2r,V4~V6导联呈RS型,R升支钝,电轴左偏-46°.

    作者:黄丽焓;周从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P on T诱发心房扑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蝉联现象1例

    患者男性,6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1为12导联同步记录的aVF、V1、V2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P间距0.88s,频率68次/分.P波增宽切迹,P-R间期0.17s,下传QRS波为室上性.R2、6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相异,其前虽有P波,但P-R间期<0.12s,形态与窦性P波明显相异(Ⅰ、V2~V4明显),为交接性期前收缩,其后的完全性代偿间歇.

    作者:罗玉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脑梗死者125例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 观察中老年脑梗死者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临床及CT证实的125例(男性70例、女性55例)中老年脑梗死者24h动态心电图(DCG)作分析.结果 125例中异常心电图123例,占98.4%;男性69例(占56.1%)、女性54例(占43.9%);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心律失常以房性期前收缩(PAS)多,有106例(单一PAS仅18例);室性期前收缩(PVS)80例(单一PVS仅4例);房性心动过速(房速)60例(均合并存在).心律失常大多以二种以上组合出现,以PAS并发房速、PVS多,占40例.此40例中男性29例(占72.5%)、女性11例(占27.5%);男女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加强对脑梗死者的DCG检测,有助于更好地发现心律失常,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麦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偶联间期固定型室性并行心律伴折返1例

    患者女性,64岁.临床诊断为:①冠心病;②乳腺癌.图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P间距0.56s,频率107次/分,P-R间期0.14s,下传的QRS波形态时限正常.R2、3为连续的室性异位激动.R6以后则呈窦性R波与室性R波交替出现,二者间距基本相等.R9形态介于窦性与室性R波之间,为室性融合波.夹有一个窦性R波的相邻两个异位R'-R'间距1.10~1.14s.R3~R7为1.14s的2倍.R'2-R'3间距0.54s,R4为R3的一次显性折返.偶联间期0.52~0.55s,长短异位R'-R'间距之间有(1.12±0.02)s的倍数关系,变异范围±1.8%.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偶联间期固定型室性并行心律伴显性折返;③室性融合波.

    作者:李宏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常见ST段抬高疾病的鉴别诊断

    ST段是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连段,相当于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正常ST段多为一等电线,有时也有轻微的偏移,但ST段抬高在V1~V2导联不超过0.3mV,V3导联不超过0.5mV,V4~V6及肢体导联不超过0.1mV.J点后60~80ms处ST段抬高大于等于0.1mV,右胸导联大于等于0.25mV,左胸导联大于0.1mV为异常.

    作者:付强;呼日乐巴特尔;粱晓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瘦肉精中毒心电图改变1例

    患者男性,16岁.因晚饭1h后感手抖、头胀、面红、出汗、心悸及胸闷,逐渐加重2h前来就诊.查体:血压 120/70mmHg;皮肤潮湿;心界不大,心律不齐,心尖区第一心音亢进,可闻及Ⅰ、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四肢肌张力正常,双手震颤.血清钾2.7mmol/L,其余均在正常范围.查心电图(ECG)示: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形态、频率、电压均不相等的f波,R-R间距绝对不等,平均心室率99次/分,V4~V6导联ST段水平型下移0.05mV,Ⅰ、V5~V6导联T波低平.

    作者:王永虹;樊忠喜;李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300例更年期女性(年龄45~58岁)分为45~49岁、50~54岁、55~58岁三个年龄组与300例同年龄段男性作对照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两性间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有显著差异性(P<0.01),女性三个年龄组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多为功能性.治疗重点以调节内分泌及自主神经功能为主.

    作者:余芳;黄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房室双腔起搏伴一度心房传出阻滞及假性室性融合波

    患者男性,68岁.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双腔起搏器入术后3年.查心电图示:心房起搏心律,起搏间期固定为780ms,起搏频率77次/分.Ⅰ、Ⅱ、Ⅲ、aVL、aVF、V5、V6导联P'波直立,aVR、V1~V3导联P′波倒置,心房起搏电极位于右房上部.P'-R间期0.21s,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起搏脉冲落入QRS波群之中,形成假性室性融合波.标肢体导联R+S<0.5mV,QRS波群低电压、V1呈rsr'型,QRS时间0.09s,局限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ST段下降0.05mV伴T波倒置.Q-T间期0.40s(图略).图1示:心房起搏后脉冲距其后起搏的P'波时距固定为0.06s,心房起搏伴一度心房传出阻滞.心电图诊断:房室双腔起搏伴一度心房传出阻滞及假性室性融合波.

    作者:卢亦伟;卢喜烈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关注细节 强化可操作性 提高识图能力

    心电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更是经验科学.心电图诊断是通过操作来实现的,其中蕴藏着很多经验性的体会和领悟.这已成为广大心电研究者的共识.

    作者:方炳森;朱力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