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武;陈华;王兵
患者男,28岁.反复发作心悸5年.2004年6月再次发作心慌、胸闷、持续1d仍不能缓解.在我院做心电图示:宽QRS波心动过速,心率150次/min.体检:神志清,面色苍白,血压90/60mmHg,心脏无杂音,心电图检查如图1所示:各导联QRS波宽大畸形(0.12s),呈右束支阻滞图形伴西北向电轴,R-R间距匀齐,心率143次/min,每个QRS波之后似有一逆行P波.
作者:吴伟;杨华伟;李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性,70岁,因冠心病5年入院.偶有心绞痛发作,无心衰症状,生活尚可自理,血压已控制在正常水平.心脏无病理性杂音,心界不大,肝脾正常.图1为肢体导联6导同步记录的Ⅱ导联.窦性P波顺序出现,P-P间期0.70~0.80s(75~86次/min),P-R间期0.16s.除P4(箭头所示)外,余形态大致相同(P1前峰略尖),呈双峰,前峰>后峰,峰距0.05s,P波宽达0.12s.P4前峰由直立变为低平,后峰倒置.P2-P3与P3-P4间期均为0.80s,P4-P50.76s.可见P4无明显提前或滞后.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不同程度的不完全性房间束传导阻滞.
作者:张伊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例1患者男性,32岁,阵发性心慌气短10d,卧位或夜间睡眠时症状加重来院就诊.体检:BP 120/75mmHg,心脏听诊心率随体位改变有明显变化,双肺(-)、心脏超声、血常规、血清酶谱及电解质均正常.平时身体健康,无可疑病史可查.心电监护连续可见:坐位或站立位时窦性P波顺序发生,P-P间期0.88~0.90s,P-R间期固定(0.20s),房室传导比例1:1,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平卧位时窦性P波顺序发生,P-P间期0.88~0.90s,P-R间期逐渐延长(0.20s→0.24s→0.31s)直至QRS波脱漏,房室传导比例多呈4:3,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卧位性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反复更换体位,结果与上述相同,说明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与体位有直接关系.
作者:冯秀杰;柳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室性早搏(PVS)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现将我院1989年5月~2004年5月诊治的50例非器质性心脏病频发PVS者进行追踪观察后,对其临床意义及预后探讨于后.
作者:崔红;孙玲;张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特点.方法对RHD患者54例(A组),正常对照组30例(B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用液相终点散射免疫沉淀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3(G3)、补体4(G4).用聚乙二醇法测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A组与B组比较.结果A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表现CD3、CD4、CD8数量减少,CD4/CD8降低,CD19数量减少,与B组比较P<0.01.而IgG、C4、CIC高于B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RHD者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受抑制,而B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表明RHD的发病过程中存在免疫功能异常.
作者:高雯;季英敏;张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性,5岁.因阵发性呼吸困难伴面部、四肢青紫5年入院.患者自幼稍一活动后即出现气急及面部、四肢青紫,每于行走、游戏时,常主动下蹲片刻而来我院就诊.体检:T 36.5℃,P 118次/min,R 24次/min,BP 110/80mmHg.体型瘦小,杵状指(趾).心律齐,胸骨左缘2~4肋间闻及Ⅲ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双肺呼吸音粗.
作者:张渊;贺亚玲;汪海英;张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性,47岁.因突发性胸骨后剧烈疼痛5d入院.查体:P 86次/min,BP 110/80mmHg,双肺正常,心界不大,心律绝对不整,第一心音强弱不一,无杂音.心肌酶:谷草转氨酶30mmol/L,LDH 336mm0l/L,CK150mm0l/L,CKMB29mmmol/L,α-羟丁酸脱氢酶247mmol/L.心电图示:心房颤动(Af),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
作者:李绪刚;李海梅;顾法霖;高悦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提高室速检出率,降低死亡率.用动态心电图(DCG)和常规心电图(ECG)对比观察96例冠心病短阵室速检出率和高危确定率.结果 DCG对室速的检出率为84.4%,明显高于ECG 32.3%,提高DCG监测能及时更准确发现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
作者:邓新;姜慧珍;李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不仅肾实质受损,而且常常累及心脏,致使心电图发生各种改变.现对我院近5年来9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致高钾血症的心电图分析如下.
作者:詹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早期高血压病(EH)者V1、V5、V6导联T波改变.方法对96例EH者(A组)与正常对照组(B组)94例之间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Tv1/Tv5>1伴V6 T/R<1/10在A组中占23.96%,B组中占6.38%,A组显著高于B组(P<0.01).②A组中Ⅰ、Ⅱ、Ⅲ期中分别占48.57%、16.13%和3.33%.Ⅰ期与Ⅱ、Ⅲ期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P<0.01),而Ⅱ期和Ⅲ期相比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Tv1/Tv5>1伴V6 T/R<1/10与早期EH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早期高血压病判断指标之一.
作者:王胜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儿男,9月.因急性肺炎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3℃,脉搏160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88/58mmHg,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Ⅱ/6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超示:心内膜垫缺损,二、三尖瓣分裂,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心电图检查(图1):窦性心律,心率181次/min,P-R间期0.08s,QRS波时限0.124s,电轴+254°,Ⅰ、Ⅱ、aVL、aVF、V5呈rS型,S波有切迹或粗钝,时限0.06s,V1导联呈qR型,Rv1=5.6mV时限0.06s,aVR呈qR型,R=2.0mV,Tv5倒置,心电图诊断为:①窦性心动过速;②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③右心室肥厚;④T波改变.
作者:陈明;谭晓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糖尿病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发展,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升高,我们周围的糖尿病患者也比比皆是.15年前全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还不足1%,现在已超过3%,而且还在以每年0.1%的速度增加.这些事实说明:从今往后的三四十年中,我国正面临着糖尿病暴发流行的危险.预防糖尿病刻不容缓.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预防保健工作也在不断提高,科学地控制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已成为社区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作者:孙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分析:2000年9月16日记录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图略):Ⅰ、Ⅱ、Ⅲ、aVL、aVF、V2~V6的P波直立,aVR的P波倒置.
作者:熊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性,38岁.阵发性胸闷,心悸伴头晕或晕厥2月余,每次发作后即来院检查:血压96/60mmHg,听诊心肺无异常,常规心电图正常:x线胸透,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均未见明显异常.行24h DCG监测.14:24分患者坐在沙发上看书时突然感到胸闷、气促头晕,经5min症状自行缓解,其余时间无不适感.DCG分析可见(图1)14:24:22分在规整的90次/min窦性心律中,突然出现一系列宽大畸形QRS波,心室率匀齐220次/min,第一个宽大QRS波后可见一窦性P波被干扰,经过39s 143个室性心搏后自行终止.终止时有0.76s的代偿间歇.发作前后对比心率,P、QRS、T波均无明显改变,也未见提前出现的QRS波,发作后ST段呈上斜型下移0.1mm,约3min恢复至基线.动态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姜永梅;魏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34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2月.自觉心慌,常规剂量使用洋地黄后描记心电图(图1).Ⅱ导联P波消失,以规则的F波代替,F波频率280次/min,F波极性似负向.R-R不规则,依梯形图分析,房室传导(F-R传导)为3:2~2:1比例文氏型传导,前中段呈3:2文氏传导夹有2:1传导,后段转为持续2:1房室传导.当3:2文氏传导时,文氏周期中R1~R2为0.28s,当2:1传导时(此时仍可看作小比率的文氏传导),各R-R周期为0.44s,短周期(0.28s)后的QRS(R3、6、8)轻度畸形,r波幅明显降低,S波略加深,呈rS型.
作者:李刚;崔丽芳;顾法霖;高悦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为探讨心电图T波伪证现象(假阴性及假阳性反应)及其对心脏病的漏诊误诊.本文总结分析了心电图T波伪证现象在心脏病人、非心脏病内科病人及健康者3组中的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珉;王秀玲;李秀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研究脉搏血压指数在运动平板试验中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ST-T改变为阳性标准的A组与对ST-T改变结合脉搏血压为阳性标准的B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B组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0%、阳性预测值为89%、诊断准确率为91%,显然高于A组.结论显示该方法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江惠;丁嘉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是以心电图异常为主要表现并伴有相关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它可以引起室性早搏及室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如TdP),临床上以心源性猝死和晕厥为主要特征.当前的研究重点是先天性LQTS,其中有伴有先天性耳聋的称为Jewerll-Lange-Nilsen综合征和不伴有先天性耳聋的Romano-Ward综合征两类.将LQTS电生理学基础同新的分子遗传学结合起来研究,解决了一些理论问题,同时在临床表现特点、处置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1、2、12].
作者:王志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电图的各波、段均可发生电交替,系指同一导联上任何波段电压交替性相差>1mm(0.1mV)者.两种以上波段同时发生的电交替,称为心脏复合性电交替.
作者:吴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及动态心电图(DCG)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40例冠心病者进行TET与DCG检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TET敏感性高于DCG(P<0.01),而特异性低于DCG(P>0.05).结论TET及DCG诊断冠心病各有优势,协同诊断冠心病,准确率更高.
作者:朱丽华;申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