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毓群
目的观察单用冷停搏液与缺血预适应(IPC)加冷停搏液联合应用对先天性心脏病(CHD)心内直视手术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CHD者20例,随机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组)和对照组.IPC组阻断升主动脉前实施3min缺血~5min再灌注的IPC,然后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冷(4C)St Thomas停搏液,心脏完全停跳后开始心内手术.对照组不进行IPC方案.2组于并行循环前、开放升主动脉复跳后及IPC期间观察心电图变化,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IPC组阻断升主动脉期间ST段降低(阻断30s时发生),开放升主动脉后ST段在15s内完全恢复.IPC期间,4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开放升主动脉后4例自动复跳,3例除颤后复跳者出现一过性室性早搏,心脏复跳后60min未发现ST-T改变.对照组2例自动复跳,6例除颤后复跳者出现频发室性早搏(药物干预后终止),5例患者心脏复跳后出现T波倒置或双向,3例伴ST段水平或下斜型降低,复跳后60min仍有2例ST-T改变未恢复.2组血流动力学维持平稳,对照组有3例转后单次应用多巴胺,心脏复跳后60min时IPC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平均动脉压则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PC可显著改善心肌对缺血耐受能力,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作者:韦方;邓云坤;李正伦;张大国;刘秀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室性心动过速(VT)与QT离散度(QTd)之间的关系.方法测量32例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VT者的QTd.结果32例VT组(A组)QTd(70.3±38.4)ms,对照组(B组)QTd(50.6±19.7)ms,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QTd的增大有助于对VT的预测.
作者:李冰;卢喜烈;石亚君;帅燕;赵立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在心血管疾病检查的领域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特别在基层医院是心血管疾病检查的重要检查手段,且为广大医生及患者所接受.但在慢性冠脉供血不足患者中尚未得到充分的应用.认为静态心电图检查已可确定其有无缺血,且多数认为冠心病者仅以心肌缺血改变为主要依据,忽略了其它表现.
作者:朱丽华;郝冬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价值,特别是间歇性及夜间发生者.方法对DCG检出的38例AVB者作回顾分析.结果AVB可发生于有器质性疾病者,可也见于正常人.结论对于有心悸、胸闷者应做DCG,以利诊断.
作者:陈静;衷芝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U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8例单纯性U波倒置心电图作分析.结果多见于冠心病(占42%)、高血压病(占34%)及左心室负荷加重的心血管疾病.结论U波倒置可预示着左心室受损.
作者:侯黎娜;范莼;王颖;王伊敏;吴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肌病(PMD)与心电图(ECG)异常的关系.方法对90例患者EC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0例ECG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显示:心律失常发生率88.8%(80/90),伴ST-T改变60%(54/90),左室大(右)和高电压33.3%(33/90),异常Q波14.4%(13/90).限制型心肌病(RCM)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00%,肥厚型心肌病(HCM)为97.6%,扩张型心肌病(DCM)为(33.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P<0.01),RCM(100%)与HCM(97.6%)无显著性差异(P>0.01).ST-T改变发生率:HCM(67.4%)和DCM(62.5%),与RCM(33.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CM(67.4%)和DCM(62.5%)无显著性差异(P>0.01).异常Q波发生率:HCM(30.2%)与DCM、RCM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MD与心电图异常具有相关性.
作者:张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食管心脏调搏作为无创性电生理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已取得一定进展,食管调搏过程中除了需要电生理刺激仪外,还需要1个满意的记录系统,目前国内应用的记录系统有2种①心电图仪:80年代多用单导联心电图仪,缺点是体表心电图和食管心电图不能同步记录,只能将图形作模拟同步分析,时距测量准确性差,易导致误诊,心电图纸耗量大.随后改用3导联或6导联心电图仪同步记录,克服了上述缺点,时距测量准确,误判减少,目前各地医院多采用;②心电生理记录仪:是好的记录仪,可以任意选择导联,既可记录食管单极还可记录食管双极滤波心电图,P波清晰,心律失常时可清楚显示异位或逆行P波,并可以在电刺激下同时进行记录,对单个或多个折返激动也能记录到心房激动顺序,提高了诊断率,这是心电图仪不能做到的,但投资大成本高.自2003年8月以来,我们采用北京世纪今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的MIC-Ⅰ型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做食管心脏调搏记录仪,充分利用该仪器的功能特点完成全部检查,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杜云蕙;唐尚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73岁.因突发呼吸困难、胸闷10h入院.体检:T36.1℃,P 68次/min,R 22次/min,BP 135/95mmHg,颈静脉充盈,左侧胸大肌皮下扪及起搏器.呼吸运动度增强,双肺叩清音,呼吸音粗,布满干湿性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68次/min,心音低钝,心尖区可闻及3/6SM,肝肋下3cm,剑下5cm.X线示:双肺纹理增粗,心影增大.心脏彩超示:扩张型心肌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临床诊断为:①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Ⅳ级,②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心电图(图1A)示:V1导联可见到P波,频率85次/min,心室率150次/min,QRS波皆呈R型,一宽一窄、一低一高,两种形态交替;宽者0.20s,窄者0.16s.
作者:郭宏;孟凡杰;何燕;顾法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阿霉素(ADR)静滴化疗的心脏毒性和安全性.方法224例系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癌症患者,应用常规剂量,采用静滴化疗,患者用药均持续6个周期.第2、4、6周期末分别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评定.结果化疗第2周期末,心脏毒性反应几乎未发生.第4周期末开始,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停药后毒性逐渐下降,心功能恢复.结论采用小剂量分次给药,可明显减少ADR毒性.
作者:朱映红;张宏星;朱明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在多年的心电图教学中逐渐摸索出一些教学经验.方法编写一套教学图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分析心电的基本现象.结果通过实习方法的改进,明显提高了实习医生快速识图的能力.结论从而使其在短暂2W内对典型、不典型、疑难的心电图都能有正确的分析水平.
作者:朱映红;周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脏结构及功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传导系统也随之发生变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24h动态心电图是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可以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因此,我们回顾分析了108例老年患者动态心电图及其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老年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
作者:谢红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女,72岁.因间断咳嗽、咳痰、气短6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1月入院.体查:BP 130/90mmHg.颜面、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双肺叩诊呈过清音,双肺闻及散在性中小水泡音.心界无扩大,心音遥远,HR 88次/min,肝肋缘下3cm,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超声心动图示右房、右室扩大.血钾3.17mmol/L.临床诊断:①肺心病、心功能不全三度;②低钾血症.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平喘、祛痰及口服卡托普利12.5mg,3/d等治疗.同时给枸橼酸钾1.45g,3/d口服.入院当日心电监护描记CM5导联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88次/min.入院次日再次加服氯化钾3.0g,分3次服.
作者:曾潮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40岁,间歇性心前区不适1年余,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正常,血压140/90mmHg,心率83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静态心电图示:B型WPW综合征,P-R间期<0.08s,QRS波0.122s,起始部粗钝,呈σ波,P-J间期0.24s,V1~3导联的QRS波主波向上,V4~6主波向下.运动前平卧位时的心电图示:B型WPW(图1A),患者诉轻微心悸.站立时(图1B),WPW综合征与正常图形交替出现.
作者:陈明;谭晓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70岁.因冠心病10年,1年前曾有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平时常有胸闷、心悸,近来偶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疑有左心功能不全作检查.临床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
作者:陈麦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本文分析150例妊娠晚期妇女的心电图表现,与150例非妊娠健康同龄妇女作对比,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50例孕妇均妊娠36W以上(A组),2000年12月~2002年12月在我校附属医院行产前心电图常规12导联检查,年龄23~35(平均27)岁.既往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史,入院后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气急等症状,但可排除妊娠期心脏病.另选非妊娠健康同龄妇女150例为对照组(B组),年龄20~33岁.采用惠普12导同步自动分析心电图机(纸速25mm/s,增益10mm/mV),专人进行测定分析.短p-R间期诊断标准:正常窦性心律,心率在60~100次/min,p-R间期<0.12s,QRS波时间正常,QRS波起始部无预激波;ST-T异常:ST段压低>0.05mV,T波振幅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2组心电图改变,统计学上用卡方(x2)检验.
作者:陈幼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偶联间期不固定是并行心律的基本特点之一,但此非绝对.近遇到2例并行心律,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偶联间期相等,报告如下.例1患者女,48岁.因反复心慌入院,ECG发现室性早搏,偶联间期不等,伴融合波,早搏之间存在一定倍数关系.未经特殊治疗,10h后出现偶联间期相等,经胺碘酮治疗后并行收缩消失.临床诊断:冠心病可能.图1上行为Ⅱ导联模拟记录,下行为标准Ⅱ导联记录(相隔10h),上行为偶联间期不等的并行收缩,下行早搏长间歇后,出现偶联间期固定.
作者:施佳;陈万春;汪志华;金惠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高龄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高,在实施胃癌手术应激状态下,极易发生休克、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是外科手术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科自1998年5月~2004年5月收治15例高龄胃癌(60岁以上)术后并发心肌梗死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蕾;朱艳华;王文;郭艳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例1男,26岁.吸毒史4年,突发呼吸困难,昏迷0.5h,送入我院急诊救治.入院体检:T 36.5℃,P 136次/min,R 14次/min,BP 60/40mmHg.双侧瞳孔等大缩小呈针尖样,反射迟钝.心率136次/min,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心电图(图略)各导联未见P波,代之以大小不等的f波,R-R间期不等,平均心率130次/min.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入院后急诊给予吸氧、强心、兴奋呼吸中枢等对症治疗,给予西地兰、洛贝林、阿拉明、多巴胺等药物相应处理,患者意识恢复,生命体征渐趋平稳,心电图转为窦性心律(图略).
作者:唐克;张伊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本文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应用rt-PA溶栓后的临床反应及护理.对AMI者9例应用rt-PA进行溶栓治疗后作观察.结果9例均获成功.用rt-PA溶栓治疗,是恢复冠脉再灌注,缩小梗死范围,挽救濒临死亡心肌,降低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护士应熟练掌握rt-PA溶栓的要点和方法,溶栓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预防和发现并发症,积极配合医生实施治疗计划.
作者:曲茹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性,7岁,因上感后胸闷、心悸、头晕1W,加重1d而就诊.体检:T 37.1℃、BP 110/68mmHg,心率65次/min,律不整,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示右位心,各心腔未见明显扩张.腹部B超检查示肝胆位于右上腹,脾位于左上腹.X线胸片示主动脉结位于右侧,右心缘相当于左心缘的弧度,两肺无特殊,胃泡位于左侧膈下部.
作者:林毓群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