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霉素静滴化疗心肌毒性224例心电图与心脏超声对比

朱映红;张宏星;朱明华

关键词:阿霉素, 静滴, 心肌毒性, 心电图, 心脏超声
摘要:目的观察阿霉素(ADR)静滴化疗的心脏毒性和安全性.方法224例系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癌症患者,应用常规剂量,采用静滴化疗,患者用药均持续6个周期.第2、4、6周期末分别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评定.结果化疗第2周期末,心脏毒性反应几乎未发生.第4周期末开始,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停药后毒性逐渐下降,心功能恢复.结论采用小剂量分次给药,可明显减少ADR毒性.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窦性心律伴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73岁.因突发呼吸困难、胸闷10h入院.体检:T36.1℃,P 68次/min,R 22次/min,BP 135/95mmHg,颈静脉充盈,左侧胸大肌皮下扪及起搏器.呼吸运动度增强,双肺叩清音,呼吸音粗,布满干湿性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68次/min,心音低钝,心尖区可闻及3/6SM,肝肋下3cm,剑下5cm.X线示:双肺纹理增粗,心影增大.心脏彩超示:扩张型心肌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临床诊断为:①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Ⅳ级,②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心电图(图1A)示:V1导联可见到P波,频率85次/min,心室率150次/min,QRS波皆呈R型,一宽一窄、一低一高,两种形态交替;宽者0.20s,窄者0.16s.

    作者:郭宏;孟凡杰;何燕;顾法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动态心电图现状与未来

    1回顾心电学史上有两项重要的发明:Einthoven发明的心电图(ECG)于1903年应用于临床,并获得了192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1957年美国Holter发明了动态心电图(又称DCG监测).这是留给全人类伟大、珍贵的遗产.

    作者:卢喜烈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VI)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50例,进行心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AMI中合并ARVI 18例,发生率为36%.下壁、正后壁AMI 23例中合并ARVI 12例,发生率52.2%.V3R~V5R导联QRS波呈QS型,其后ST-T有动态改变.部分病例有Ⅰ、aVL、V5、V6导联Q波消失,STⅢ/Ⅱ抬高>1,STⅡ抬高≥1mm,V1~V5导联ST段抬高呈递减性,STV2↓/STaVF↑≤50%等表现.结论AVRI多合并下壁、正后壁AMI.右胸导联异常Q波,动态ST-T改变是ARVI诊断依据,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述改变可作为ARVI诊断线索.

    作者:谈家红;乔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房颤发生前的心电图演变特点

    目的探讨房颤(Af)发生前的心电图演变特点.方法分析74例Af发生前的静息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按年龄分为4个年龄组,按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分为A、B 2组,比较不同年龄组Af发生前心电图改变与临床疾病关系.结果Af发生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与患者的年龄段、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密切相关(84.6%).有的呈一过性,与迷走神经兴奋或受到外来刺激有关.结论在年龄较大或原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当心电图出现与Af密切相关的异常改变时,应考虑为Af前兆,采取积极的治疗,对阻止或延缓Af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坚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偶联间期相等的并行心律2例报道

    偶联间期不固定是并行心律的基本特点之一,但此非绝对.近遇到2例并行心律,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偶联间期相等,报告如下.例1患者女,48岁.因反复心慌入院,ECG发现室性早搏,偶联间期不等,伴融合波,早搏之间存在一定倍数关系.未经特殊治疗,10h后出现偶联间期相等,经胺碘酮治疗后并行收缩消失.临床诊断:冠心病可能.图1上行为Ⅱ导联模拟记录,下行为标准Ⅱ导联记录(相隔10h),上行为偶联间期不等的并行收缩,下行早搏长间歇后,出现偶联间期固定.

    作者:施佳;陈万春;汪志华;金惠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平板运动致WPW综合征消失1例

    患者男,40岁,间歇性心前区不适1年余,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正常,血压140/90mmHg,心率83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静态心电图示:B型WPW综合征,P-R间期<0.08s,QRS波0.122s,起始部粗钝,呈σ波,P-J间期0.24s,V1~3导联的QRS波主波向上,V4~6主波向下.运动前平卧位时的心电图示:B型WPW(图1A),患者诉轻微心悸.站立时(图1B),WPW综合征与正常图形交替出现.

    作者:陈明;谭晓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临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4h全息动态心电图(DCG)是受检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连续记录24h内的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完整的反映了心电各种变化,可对一过性高危性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对心肌缺血进行定量分析,且不受患者体质及运动能力的限制,弥补了常规12导联静态心电图和平板运动试验的不足,为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临床上实用、高效、无创伤性诊断技术.过去2~3导联同步记录DCG仅能模拟某些常规体表心电导联,无法判断心电图平均电轴及分支性传导阻滞及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束支阻滞异常心搏的定位诊断,所以现在多采用12导联同步记录的DCG.

    作者:陈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钾血症致窦-室传导及P波电交替1例

    患者女,72岁.因间断咳嗽、咳痰、气短6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1月入院.体查:BP 130/90mmHg.颜面、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双肺叩诊呈过清音,双肺闻及散在性中小水泡音.心界无扩大,心音遥远,HR 88次/min,肝肋缘下3cm,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超声心动图示右房、右室扩大.血钾3.17mmol/L.临床诊断:①肺心病、心功能不全三度;②低钾血症.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平喘、祛痰及口服卡托普利12.5mg,3/d等治疗.同时给枸橼酸钾1.45g,3/d口服.入院当日心电监护描记CM5导联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88次/min.入院次日再次加服氯化钾3.0g,分3次服.

    作者:曾潮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心脏神经症时呈现肺性P波的研究

    目的研究心脏神经症心电图出现肺性P波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例出现肺性P波的心脏神经症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12例均为17~35岁的男性,体形瘦长者8例,适中者4例.主诉均为胸痛伴胸闷.心率在90~105次/min之间,心电图示单纯Ⅱ、Ⅲ、aVFP波高尖>0.25mV,治疗后随症状消失肺性P波也消失.结论肺性P波可较少出现于心率偏快,体形瘦长的中青年男性心脏神经症心电图中,且为可逆性.

    作者:赵晖;王桂玲;戚平平;张永红;高玮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与动态心电图检查

    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在心血管疾病检查的领域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特别在基层医院是心血管疾病检查的重要检查手段,且为广大医生及患者所接受.但在慢性冠脉供血不足患者中尚未得到充分的应用.认为静态心电图检查已可确定其有无缺血,且多数认为冠心病者仅以心肌缺血改变为主要依据,忽略了其它表现.

    作者:朱丽华;郝冬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阵发性房颤其血流动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PAf)发生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早期诊断.方法利用多普勒超声仪对21例PAf(A组)窦律及房颤时LAD、LVEF、s-LAmax、LAEF进行检测,并与20例正常人(B组)及18例(C组)慢性房颤(CAF)者进行对比.结果①PAf患者窦律时左心房较正常人扩大,左心房功能减低,E/A比值降低且<1.②PAf发生前后左心房、左心室功能明显降低,而左心房大小无明显变化.③CAF比PAf者左心房明显扩大,左心房功能进一步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PAf的血流动力学有显著性改变.②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评价PAf发生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对预防和治疗均有指导作用.③动态心电图(DCG)是临床筛选PAf的重要方法.

    作者:孙文琴;孙方利;于小林;钟志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缺血预适应对先天性心脏病者体外循环的心电图影响

    目的观察单用冷停搏液与缺血预适应(IPC)加冷停搏液联合应用对先天性心脏病(CHD)心内直视手术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CHD者20例,随机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组)和对照组.IPC组阻断升主动脉前实施3min缺血~5min再灌注的IPC,然后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冷(4C)St Thomas停搏液,心脏完全停跳后开始心内手术.对照组不进行IPC方案.2组于并行循环前、开放升主动脉复跳后及IPC期间观察心电图变化,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IPC组阻断升主动脉期间ST段降低(阻断30s时发生),开放升主动脉后ST段在15s内完全恢复.IPC期间,4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开放升主动脉后4例自动复跳,3例除颤后复跳者出现一过性室性早搏,心脏复跳后60min未发现ST-T改变.对照组2例自动复跳,6例除颤后复跳者出现频发室性早搏(药物干预后终止),5例患者心脏复跳后出现T波倒置或双向,3例伴ST段水平或下斜型降低,复跳后60min仍有2例ST-T改变未恢复.2组血流动力学维持平稳,对照组有3例转后单次应用多巴胺,心脏复跳后60min时IPC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平均动脉压则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PC可显著改善心肌对缺血耐受能力,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作者:韦方;邓云坤;李正伦;张大国;刘秀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原发性心肌病患者心电图90例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肌病(PMD)与心电图(ECG)异常的关系.方法对90例患者EC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0例ECG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显示:心律失常发生率88.8%(80/90),伴ST-T改变60%(54/90),左室大(右)和高电压33.3%(33/90),异常Q波14.4%(13/90).限制型心肌病(RCM)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00%,肥厚型心肌病(HCM)为97.6%,扩张型心肌病(DCM)为(33.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P<0.01),RCM(100%)与HCM(97.6%)无显著性差异(P>0.01).ST-T改变发生率:HCM(67.4%)和DCM(62.5%),与RCM(33.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CM(67.4%)和DCM(62.5%)无显著性差异(P>0.01).异常Q波发生率:HCM(30.2%)与DCM、RCM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MD与心电图异常具有相关性.

    作者:张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动态心电图对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检测体会

    心衰患者因猝死而死亡,约占总病死率的40%~60%,其中大部分与心律失常有关,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现对108例心衰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及临床资料报告于后.

    作者:李毅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过量吸毒表现心房颤动心电图2例

    例1男,26岁.吸毒史4年,突发呼吸困难,昏迷0.5h,送入我院急诊救治.入院体检:T 36.5℃,P 136次/min,R 14次/min,BP 60/40mmHg.双侧瞳孔等大缩小呈针尖样,反射迟钝.心率136次/min,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心电图(图略)各导联未见P波,代之以大小不等的f波,R-R间期不等,平均心率130次/min.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入院后急诊给予吸氧、强心、兴奋呼吸中枢等对症治疗,给予西地兰、洛贝林、阿拉明、多巴胺等药物相应处理,患者意识恢复,生命体征渐趋平稳,心电图转为窦性心律(图略).

    作者:唐克;张伊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分析宽QRS波心动过速

    宽QRS波的心动过速(WCT)是指频率>100次/min和QRS波时限≥120ms的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VT)和某些室上性心动过速(SVT)都可以表现为WCT,其临床意义处理原则是不同的.及时准确认定WCT的性质是很重要的.

    作者:张忠华;邹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分析及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就138例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电图改变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变化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78%伴有心电图改变.结论加强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分析,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殷晓娟;夏金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75岁.因头部隐痛于近日加重,起搏器植入4个月而入院.临床诊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糖尿病、冠心病、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规心电图:窦性心律,心室起搏心律.

    作者:石亚君;卢喜烈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妊娠晚期妇女心电图150例分析

    本文分析150例妊娠晚期妇女的心电图表现,与150例非妊娠健康同龄妇女作对比,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50例孕妇均妊娠36W以上(A组),2000年12月~2002年12月在我校附属医院行产前心电图常规12导联检查,年龄23~35(平均27)岁.既往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史,入院后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气急等症状,但可排除妊娠期心脏病.另选非妊娠健康同龄妇女150例为对照组(B组),年龄20~33岁.采用惠普12导同步自动分析心电图机(纸速25mm/s,增益10mm/mV),专人进行测定分析.短p-R间期诊断标准:正常窦性心律,心率在60~100次/min,p-R间期<0.12s,QRS波时间正常,QRS波起始部无预激波;ST-T异常:ST段压低>0.05mV,T波振幅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2组心电图改变,统计学上用卡方(x2)检验.

    作者:陈幼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阿霉素静滴化疗心肌毒性224例心电图与心脏超声对比

    目的观察阿霉素(ADR)静滴化疗的心脏毒性和安全性.方法224例系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癌症患者,应用常规剂量,采用静滴化疗,患者用药均持续6个周期.第2、4、6周期末分别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评定.结果化疗第2周期末,心脏毒性反应几乎未发生.第4周期末开始,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停药后毒性逐渐下降,心功能恢复.结论采用小剂量分次给药,可明显减少ADR毒性.

    作者:朱映红;张宏星;朱明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