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陈文学
心律失常是心脏病学中重要表现,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几乎都可伴发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又可加重病情,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744例冠心病者为1997年3月~2001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符合WHO 1979年冠心病诊断标准,年龄35~83岁。男420例,女324例。45岁以上男68例、女80例,45~55岁男176例、女……
作者:金玉芹;谢士萍;刘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常累及心脏,但该病的心电图改变的报道较少,本文对3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心电图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心电图改变和发生机理及与临床的关系,以对此病的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一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3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男23……
作者:李芳芳;王存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脉粥样硬化,伴有粥样斑块、出血、血栓形成或冠脉痉挛所致管腔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近年开展冠心病早期住院前抢救,建立急救中心,配有“120”急救专用车;开展了血流动力学监护,能在AMI早期防治并发症-心室颤动(Vf)。溶栓治疗也能在AMI早期……
作者:李艳珍;顾淑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心向量图(VCG)和心电图(ECG),均为记录心脏电激动的方法。原理是相同的。但记录方法有所不同,VCG观察立体的变化,它是把心动周期产生的立体向量环投影到额面(F)、横面(H)和侧面(S)上的平面向量环记录来下形成VCG。ECG观察平面的变化,它是将平面向量环进行二次投影,投影到相应的导联轴上,变成1条周期变化的心电曲线,这条……
作者:孙巧玲;刘桂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随着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不断进展,对窦房结(SAN)功能的评价方法也日趋完善。为探讨迷走神经因素对青年窦缓者的SAN功能影响,我们对127例<40岁的患者同时采用阿托品试验和食管心房调搏的方法进行了观察,其中男76例,女51例,年龄17~39(31.3±5.9)岁。检查前均经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及胸透,除外器质性心脏疾患,以窦缓待诊者95……
作者:郭剑平;周玉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冠心病者晚期出现心衰(HF),死亡率居高不下,心功能对此类患者的预后有非常重要意义。我们应用葛根素注射液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997年10月~2001年6月住院的冠心病、充血性HF者80例。患者均用HF的常规治疗,包括强心甙、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
作者:崔伟;许雪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有机磷农药主要用作农业杀虫剂,是我国使用广、用量大的杀虫药。多数品种毒性较大,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中毒。在各类农药中毒和死亡者中,国内外均以有机磷农药引起者占绝大多数。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00万农药中毒患者,其中大多数为有机磷农药中毒。我国每年农药中毒患者约5~10万人,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占70%以上。……
作者:袁春红;徐爱华;张庆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异常J波与急性出血性疾病的关系。方法 观察24例急性出血所致的异常J波的变化,分析J波与出血性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并讨论了出现J波的原因。结果 认为异常J波与本病有关。
作者:江秀珍;张成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伴有对应性ST段改变对有Q波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48例AMI者根据是否有对应性ST段改变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 伴有ST段改变组(A组)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较未伴有ST段改变组(B组)显著性增多。结论 A组具有并发症多、预后差的特点。
作者:洪少勇;陆秀红;袁明远;雷奕祺;劳汉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性,25岁。因发热,腹痛7d,黑便4d于2001年9月21日入院。查血:K~+ 3.24mmol/L,Ca~卄 0.95mmol/L。HBsAg(+),抗HBC(+),CO_2 CP 16 mmol/L,BS10.10 mmol/L,BUN 18.2 mmol/L。ALT103.00 mmol/L,AST 47.70 U/L,GGT 75.40U/L,Cr 268.89 umol/L。血免疫荧光抗体IFA Ig 1:640,阳性。肾脏B超示:右肾弥漫性病变。超声心动图(UCG)示:主动脉……
作者:李军;陈兰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38岁。因活动后自感心前区不适1月就诊。心电图无明显改变(图A略),既往无高血压和糖尿病史,无吸烟史。使用美高仪公司LAB型活动平板仪行心电图运动试验,采用Bracl方案作亚极量负荷运动,目标心率148次/min,运动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88次/min,T_(Ⅰ、Ⅲ、aVF)低平。运动中至4′12″,心率达136次/min时(图B),患者面色苍白、胸……
作者:张帆;范国华;高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若无其它心脏病证据,多无临床意义。RBBB多有继发性ST-T改变,既可酷似、也可掩盖因冠脉供血不足等引起的原发性ST-T变化,会对RBBB者早期诊断冠心病时带来疑惑。现报告常规体表心电图RBBB者进行次极量心电图负荷试验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作者:杨健;于小林;孙文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为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与心率变异(HRV)关系。对31例IDCM和对照组(28例)健康人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心率变异性分析。线性分析指标与对照组相比,IDCM患者SDNN,SDANN,PNN_(50)(P<0.01),RMSSD,LF/HF(P<0.05)均有显著差异性;非线性分析,IDCM患者多呈不规……
作者:姜慧珍;李晓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已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如VVI和AAI起搏方式的起搏器,为了验证病人对起搏器的依赖程度,为了了解病人自身心搏情况等,在病人体外(胸壁)输入电脉冲,让体内的起搏器感知,使后者发生起搏脉冲抑制,从而观察病人自身心搏情况。这种方法称为“胸壁刺激试验”。 1 操作方法……
作者:周江宁;叶筱兰;真亚;龚仁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导纳微分环Ⅰ相(CADL-Ⅰ)缺蚀评分对冠心病(CHD)诊断的价值。方法 35例CHD(A组)、33例其他心脏病(B组)、31例健康者(C组)行心导纳检查,CADL-Ⅰ相离心或归心支近Y轴内、中、外1/3段出现缺蚀分别评为1、2、3分,比较3组间分值差异。结果 A组CADL-Ⅰ相出现缺蚀的评分明显高于B组及C组(P均<0.01),B组评分与C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ADL-Ⅰ相出现缺蚀的评分越高预测CHD的价值越大,其可作为CHD诊断的重要参考。
作者:徐国焱;吴可贵;曾向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心律失常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对某些严重心律失常的正确分析、处理,以及是否及时,可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率,甚或危及患者生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资料为1990年以来手术者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龄18~83(61±5.2)岁。冠心病56例:含急性心肌梗死(AMI)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16……
作者:李伟光;杜洪香;袁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后出现的心律失常机理。方法 采用经导管RFCA治疗235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术后对心电图跟踪观察。结果 RFCA总成功率95.3%;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二度Ⅰ型AVB1例、一度AVB6例、单支阻滞13例、双束支阻滞2例、ST-T改变5例。结论 随着RFCA操作日渐熟练,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会较前明显减少。
作者:贾邢倩;孟玉玲;王凤秀;马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女,45岁。因心悸不适来院就诊。图1示:QRS波均呈室上性,其中R7~R(12)连续6次心搏呈短-长相间的二联律序列。短者0.64~0.66s,长者0.90s。其前皆有与之相关、形态一致伴正常房室传导的窦性P波,为典型的窦性二联律,值得关注的是,在维系相同的窦P和窦性P-R间期之时,虽R3~R6其二联律型模式突然消失,但测量后仍可得与……
作者:颜莉;刘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68岁。原有高血压史。因反复心悸1年,再发2月,经动态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性早搏(PVS),部分连发,偶见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入院。一般情况好,两肺呼吸音清,心率:64次/min,可闻频发早搏,无杂音。肢体无浮肿。入院诊断:高血压病,高心病,频发PVS。心电监护示:频发PVS。作Ⅱ导联记录(上行),窦性心律、频发插入型PVS,PVS联律间期相……
作者:奚中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女,74岁。反复发作性心慌20余年,近1年来心慌发作频繁,每日1~2次,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此次心慌发作时伴有晕厥而收入院。临床诊断预激综合征(WPW),阵发性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给予射频消融术,手术后第4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图示:窦性P波,P-R间期逐渐延长(但每搏延长的程……
作者:于树君;卢喜烈;王爱风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