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下壁急性心梗时侧壁、下壁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

张洪钦;韩霜

关键词:心肌梗死, ST段改变, 冠脉造影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下壁急性心梗(AMI)时侧壁、下壁导联ST段压低,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判别价值。方法 将24例下壁AMI早期ECG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①下壁AMI62.5%RCA阻塞,25%LCX阻塞,②ST_(Ⅰ、aVL)下降≥0.1mV诊断RCA的敏感性93.3%,特异性83.4%。ST_(aVL)↓>ST_Ⅰ↓诊断RCA阻塞敏感性73.3%,特异性100%;ST_Ⅲ↑>ST_Ⅱ↑诊断RCA阻塞敏感性86.7%,特异性83.4%;ST_Ⅱ↑>ST_Ⅲ↑诊断LCX阻塞敏感性66.7%,特异性100%。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QT离散度与高血压合并Ⅱ型糖尿病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QTd)与高血压(EH)合并Ⅱ型糖尿病(NIDDM)的关系。方法 测量52例EH合并NIDDM(A组)和52例EH无并发症患者(B组)以及50例正常人(C组)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及其大Q-T间期(QTmax),小Q-T间期(QTmin),QTd=QTmax-QTmin。用Bazett公式计算校正的QTd(QTcd),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QTd、QTcd:A组分别为(55.8±13.2)ms和(63.8±13.6)ms;B组分别为(40.6±8.4)ms和(46.1±10.O)ms;C组分别为(40.0±9.7)ms和(44.1±10.9)ms。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QTd、QTcd与高血压合并Ⅱ型糖尿病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其心血管受损程度的敏感指标。

    作者:张品菊;曹洪浩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指标与梗死面积的关系

    目的 58例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首次就诊或入院时描记体表12导联心电图,分析其各项参数。方法 分别在入院后≥72h.7~10d、15~20d、25~30d追踪描记,用Selvester系统计算QRS积分。并对早期心电图各指标与QRS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前壁组中,ST段抬高的导联数与QRS积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6);而下壁组中,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的总数值与QRS积分之间有较明显的相关性(r=0.58)。结论 AMI者早期心电图各指标与梗死面积之间有密切关系。AMI早期SI段抬高及异常Q波的范围和大小,可作为梗死面积的早期预测手段之一,为临床评价干预性治疗的疗效、判断预后提供1个简便方法。

    作者:姚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氯丙嗪与氯氮平致心电图异常分析

    为分析比较氯丙嗪与氯氮平对心电图(ECG)的影响,对1995年5月~2000年5月精神科住院患者应用两药者每月查ECG 1次常规12导联,进行比较。结果氯丙嗪组(A组)ECG异常较氯氮平组(B组)多、且较严重,ECG异常与用药剂量、用药时间长短、年龄均有一定关系。……

    作者:郑亚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伴有不典型A/B型交替文氏周期的心房扑动1例

    患者女,46岁。临床诊断: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图1Ⅲ导联示:F波规则以2:1~4:1下传,以梯形图可知为典型A型交替文氏周期转变为全部4:1下传。aVL导联示F波均以4:1下传心室。全图F-R间期有长、短2种,R-R间期也有长短2种,且交替出现。aVR导联QRS波都呈Qr型,但r波……

    作者:顾法霖;顾方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豚鼠体表心电位场分布的研究

    目的 研究豚鼠心电位场的分布形式。方法30只豚鼠第1、4、7肋间隙,采用头胸导联(HC),记录体表不同方位的心电图。根据心电图R(r)波的分布,确定体表心电的分布形态。结果 在所有8×3个测试点上都记录到明显的R(r)波。结论 体表心电位场是一致向外的拟球状面分布形态,并非“左右各半”的偶极分布。

    作者:周翔;尹炳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犬急性右室梗死ST段改变头胸导联与Wilson导联的对比

    目的 比较犬右室梗死(RMI)时ST段在头胸导联(HC)及Wilson导联(WL)的改变。方法 采用勒流器阻断16只杂种犬右侧冠状动脉,复制出近似于临床RMI的动物模型,并与同数量的正常犬,取相同位置的测试点,经多导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胸背部相同测试点的心电图。结果 2种导联在胸背部的相应测试点都记录到ST段规律性降低,HC ST段变化较WL明显,经配对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阻断右侧冠脉可以成功复制犬的RMI模型。HC对RMI的诊断优于WL。

    作者:周翔;尹炳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42例小儿心律失常心电图临床分析

    心律失常系由多种病因所致的1种临床表现,在儿科疾病中并不少见,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较高,现分析如下。……

    作者:朱秀梅;刘桂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心脏性猝死的心电图分析

    心脏性猝死50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本组男性36例、女性14例,男:女=2.6:1,年龄多数在25~35岁之间,少数在60~70岁之间。健康者27例,先心……

    作者:王莹;张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与彩色多普勒显像对比

    目的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心电图(ECG)表现与彩色多普勒(CDFI)显像对比,进一步探讨其心电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用CDFI测量34例AHCM心尖部室壁厚度,与心电图R波高度、ST段压低程度及T波倒置深度进行对比。结果 心尖部室壁的厚度与R波的高度、ST段压低程度及T波倒置深度成正比。

    作者:王春丽;丛阿萌;于爱莉;陈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不同类型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其心律失常特点

    目的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DCG)分析20例高血压病(EH)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AST)(A组)、22例EH对称性左室肥厚(SLVH)(B组)、23例EH无左室肥厚(NLVH)(C组)及20例正常对照者(D组)的心律失常特点。结果 A组和B组总室性心律失常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D组与C组明显增加(P<0.05~0.01);而房性心律失常增加仅见于A组(P<0.01)。结论 提示AST和SLVH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复杂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增高,前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增高。

    作者:张春盛;仉晓虹;邹雪燕;张小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心电图QT变量对心肌梗死预后预测的研究

    目的 探讨QT变量对心性猝死预测的价值。方法 对5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71例心绞痛病人进行分类研究。结果 QTc、JTc延长者,其室速(VT)、室颤(Vf)及/或心性猝死(SCD)的发生率明显>QTc、JTc正常者(P<0.05或0.01),VT、Vf及/或SCD者,其QTd、JTd、QTcd明显长于无VT、Vf及/或SCD者,(P<0.05或<0.01)。结论 上述指标是预测AMI、急性心肌缺血预后的敏感指标。

    作者:杨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剧烈活动诱发特发性室速1例

    室性心动过速(VT)被认为是1种十分危险的心律失常,绝大多数发生在心肌严重缺血、瓣膜严重病变、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性心肌病变的心肌严重损害者。易引起休克、心衰和心室颤动(Vf),更严重者可引起心脏猝死。特发性VT(非持续性)是1种良性的心律失常,与常见的VT相比较,其临……

    作者:范红;刘光芝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111例心房颤动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进一步探讨心房颤动(Af)发生与左房内径的关系。方法 采用心电图、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对217例心血管病人(Af 111例,非Af 106例)左房内径、心率的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Af组左房内径显著大于非Af组(P<0.01)。不同病因的Af患者,其左房内径大小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 Af时心室率快慢与左房内径的大小相关无显著性(P>0.05)。

    作者:王无锡;祝玉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52例维持性血透尿毒症患者的常规心电图分析

    临床上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伴发心血管疾病,这也是其死亡的1个重要原因。现报告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的常规心电图于后。 1 临床资料……

    作者:王敏;刘晓洁;李川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心导纳图测定100例孕妇心功能改变的分析

    采用国产HNCPA-2型心血管功能无创性微机检测分析仪(简称CPA-2)对我院100例门诊围产期孕妇进行心电图、心功能检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作者:贺亚玲;王国兴;汪海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冠心病正常心电图患者T向量环改变研究

    目的 分析心向量图T环形态改变,探讨T环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心电图ST-T正常的45例冠心病(A组)与45例健康者(B组)做VCG检查,分析额面(F面)、右侧面(SR面)、横面(H面)T环形态改变。将T环形态改变分为8种类型,仅1种改变为单纯型,2种或2种以上改变为复合型。结果 A组9例呈单纯型,36例呈复合型。其中T环运转相反(46.7%)、T环长/宽值缩小(33.3%)、QRS/T值增大(33.3%)、T环振幅过大(17.8%)、QRS-T夹角增大、畸形T环(11.1%)呈单纯型与复合型2种形式;T环双支对称(17.8%)、线型T环(15.6%)仅呈复合型。B组有8例呈单纯型T环改变,余37例T环形态正常。其中QRS/T值增大(2.2%)、T环振幅过大(6.7%)、QRS-T夹角增大(8.9%)与A组差异分别为P<0.01、P>0.05、P>0.05。后2种虽然与冠心病组差异不显著,但属正常变异。B组其它类型改变均无。P<0.01。结论 心向量图T环形态改变对冠心病正常心电图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牛景美;张晓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DCG监测中缺血性ST段改变的预后意义

    DCG检查中常可见到缺血性ST段改变,且大多数为无症状性,对其临床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尤其是预后的评价尚无定论。本文对271例监测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彭晓榕;梁玲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恙虫病引起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不全1例报告

    患者男,8岁,于2000年6月15日发热,T39.5℃,在村卫生室用青霉素等治疗疗效不好,于6月23日入院。自诉12d前上山在草丛中玩半天。T38.8℃、P98次/min,R22次/min,W21kg、BP95/60mmHg,脐左下有1×1.5cm~2椭圆形焦痂,周围红晕,左腹股沟有一蚕豆大淋巴结、压痛(+)。右下……

    作者:喻为人;李玉珉;喻青青;柳畅华;骆世明;黄雅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剧烈运动致心绞痛1例

    患者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上体育课参加长跑活动中,突感左胸部闷痛不适,并向左上肢放射,伴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大汗淋漓,头晕,周身疲乏无力等。急送我院就诊。体检:P 107次/min,BP 120/80mmHg,神志清,面色苍白,心界不大,心音弱,律整无杂音,临床诊断为心绞痛。心电图……

    作者:于华;赵翠云;王雪燕;毕晓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阵发性房速伴复合性电交替并双束支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14岁,阵发性心悸2年。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图1)示:电轴-79°,P波固定0.08s,P-R时限固定0.12s,R-R间距0.36s(频率约167次/min),QRS时限0.12s,Ⅰ导联呈qRs型,Ⅱ、Ⅲ、aVF导联呈rS型,SⅢ>SⅡ、……

    作者:祝海颖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