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病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的关系初探

周永生

关键词:高血压病人,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缺血性脑血管病, 现报告如下, 颈动脉超声, 高血压患者, 血脂, 预防, 头颅, 颅外, 检查
摘要: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引起广泛关注.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成为脑梗死预防的关键一环.我们对1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头颅CT或MRI、颈动脉超声及血脂等检查,并分析了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等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七叶皂苷钠与甘露醇合用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2000 03~2002 06我们对10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七叶皂苷钠、甘露醇及单独应用甘露醇治疗后对其疗效及副反应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28例年轻人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病因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40岁以下年轻人脑梗死的报道逐渐增多,我国报道年轻人病例约占全年龄组脑梗死的9 2%.其发病机制和病因是复杂的.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脑梗死发病低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3年来我科共收治该种病人28例,经临床观察发现年轻人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者:金红;高冬梅;宋红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方法及护理

    我们对63例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进行了尿激酶(UK)静脉溶栓加脱水等治疗,治疗与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欧小云;刘群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溶血前后HBsAg检测结果分析

    HBsAg的检测是否受溶血的影响,我们利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对150份血液标本做了溶血前后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周丽;牛晓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酒精所致震颤谵妄20例治疗与护理

    酒精所致震颤谵妄是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中为严重、有死亡危险的一种类型[1],多发生于酒中毒患者突然断酒或减量.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人认为长期大量饮酒可致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而酒精可抑制ACTH急剧下降引起震颤,谵妄可能与失水、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维生素缺乏、脑水肿等多种因素致广泛部位的脑神经细胞急性代谢紊乱有关[2].我院自1996~2000年共收治酒精中毒患者115例,出现震颤谵妄20例(17 4%),无一例死亡,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亚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颅脑损伤后的呼吸道护理

    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而呼吸功能不全则是重型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低氧血症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率高达48%~72 3%[1].故保持气道通畅,维持良好的气体交换是至关重要的,现将其呼吸道管理综述如下:

    作者:许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弥可保治疗糖尿病脑血管病及周围神经病变132例观察

    目的观察弥可保肌肉注射治疗糖尿病脑血管病及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对132例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及(或)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在常规的降血糖及治疗脑血管病的基础上肌肉注射弥可保治疗,500μg/次,隔日1次,4~6周后改口服腺苷钴胺片750μg/次,3次/d维持治疗.结果于用药4周后病人自发性肢体疼痛症状改善90 5%,肢体感觉减退,麻木感改善为90%,腱反射改善为83 8%,脑神经受损改善61 5%.未发现明显严重副作用.结论弥可保是治疗糖尿病脑血管病及周围神经损害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王培霞;孟冰辉;耿青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不典型星形细胞瘤的CT诊断

    目的研究不典型星形细胞瘤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13例CT首次误诊,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的术前CT图像与临床表现.结果①13例星形细胞瘤,9例年龄>50岁,11例部位在大脑半球.②星形细胞瘤表现为低密度或带回状高密度灶;形态为楔形或圆形;无强化或带回状强化;瘤周水肿.结论定期追踪CT复查,应用多项指标综合分析,能够提高CT诊断不典型星形细胞瘤的准确率.

    作者:陈焱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128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与高血压病的关系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现认为是常见的一种高血压性脑血管病变,也愈来愈常见.现就我院近3年来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综合分析,探讨其与高血压病的相关因素.

    作者:惠大贵;郭香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双侧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1例报告

    双侧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报道较少,现将我科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魏向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8年来收住的925例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梗死后出血与大面积梗死、合并房颤、皮质梗死相关,且大面积脑梗死是其中强的危险因素,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前是否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半年),病后是否使用抗凝剂、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药,是否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二尖瓣病变,既往有无脑梗死病史无关.结论对大面积脑梗死、合并房颤疑为脑栓塞或皮质梗死病人宜密切动态观察,注意梗死后出血的可能,及时复查头颅CT以调整治疗方案.

    作者:余青云;余仲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栓塞病人恢复期的护理体会

    脑栓塞恢复期即急性治疗后病人智力、体力和社会生活能力在逐渐恢复的过程.此期病人心理复杂,皆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语言障碍,肢体瘫痪,吞咽困难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命质量.此期需要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恢复期护理.

    作者:张继红;赵瑞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特拉唑嗪胶囊与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目的目前国内外均重视长效降压药的降压治疗.比较氨氯地平片及特拉唑嗪胶囊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06例,氨氯地平组(A组)54例,男30例,女24例,平均53 5±1 7岁.特拉唑嗪组(B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平均54±2 5岁.A组单用氨氯地平片5 10mg,每晨1次口服,连服12周.B组单用特拉唑嗪2 4mg,每晚1次口服,连服12周.结果A组总有效率88 9%,B组总有效率90 4%.2组间比较有效率无差异性(P<0 05).2组对血脂代谢及血糖均有改善作用.不良反应轻.结论氨氯地平及特拉唑嗪均具有安全、方便、长效、不良反应少、病人顺从性好等优点,可作为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特别是伴有高血脂症及糖尿病病人较为理想的降压药物.

    作者:刘华玲;孟健;冉华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血管病与其危险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

    本文对500名55岁以上的普通人群进行了系统的体格检查,查出脑血管疾病32例,其中脑梗死30例,脑出血2例,伴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为100%,两种以上危险因素共存的占半数.分析如下:

    作者:刘韧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酒精中毒并发颅内出血31例观察及护理

    自1996 07~2001 12,我科收治31例酒精中毒并发颅内出血病人,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期脑梗死溶栓成功后再瘫痪16例分析

    脑梗死发病1~6h内称超早期,我们把发病6~24h内的脑梗死称急性期.我院自1999~2001年期间,采用小剂量尿激酶50万U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根据临床判断,24h内再通46例,溶栓成功后均继以抗凝治疗,每日监测血液凝集及纤维溶解系统,使APTT维持于溶栓前的1 5~2 5倍,持续1周.其中16例于1周内再瘫痪,根据进一步治疗及24h后复查脑CT结果等,证实再梗死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脑出血(灶内)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纯文;王来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水通道蛋白9研究进展

    组织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差异,提示水除了以简单扩散方式进行转运外,还可能通过细胞膜上的某种水通道完成其主动转运.随着水通道蛋白家族分子结构、生理特性的阐明,水通道蛋白参与体内水平衡的调节机制,与疾病的关系被揭示.其水平测定作为判断水代谢障碍疾病发生、发展的指标,以及对水通道蛋白进行目的性修饰,将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水代谢障碍疾病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唐玲;胡长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血栓形成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体会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脑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NS 100ml+尿激酶100万U,iv gtt 结果22例溶栓患者中,溶栓后半小时肌力增加2级者12例,增加1级者8例,肌力无变化者4例,未发现出血等严重副作用.结论脑血栓形成用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治疗疗效可靠.

    作者:张德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38例临床分析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在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们于1994~2001年间收治的38例脊前动脉综合征病例总结如下:

    作者:杨海申;陈志荣;张玉静;谭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梗死溶栓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溶栓治疗是目前唯一从根本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作者:王艳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