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特拉唑嗪胶囊与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刘华玲;孟健;冉华中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氨氯地平, 特拉唑嗪
摘要:目的目前国内外均重视长效降压药的降压治疗.比较氨氯地平片及特拉唑嗪胶囊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06例,氨氯地平组(A组)54例,男30例,女24例,平均53 5±1 7岁.特拉唑嗪组(B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平均54±2 5岁.A组单用氨氯地平片5 10mg,每晨1次口服,连服12周.B组单用特拉唑嗪2 4mg,每晚1次口服,连服12周.结果A组总有效率88 9%,B组总有效率90 4%.2组间比较有效率无差异性(P<0 05).2组对血脂代谢及血糖均有改善作用.不良反应轻.结论氨氯地平及特拉唑嗪均具有安全、方便、长效、不良反应少、病人顺从性好等优点,可作为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特别是伴有高血脂症及糖尿病病人较为理想的降压药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病人血脂检测结果分析

    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是近年来糖尿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研究糖尿病人与血脂检测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对118例健康人和81例糖尿病人用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胆固醇、甘油三酯试剂进行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牛晓美;周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病人血脂水平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病人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成四组,分别服用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用药前后分别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载脂蛋白AI(APO AI)、载脂蛋白B(APOB),将用药前后血脂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普萘洛尔组治疗后TG明显升高,HDL C明显下降,差异显著.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组治疗后TG、LDL C明显升高,HDL C明显下降,差异显著.比索洛尔组治疗后TG明显升高,HDL C明显下降,差异显著.结论研究结果提醒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考虑到β受体阻滞剂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应定期复查血脂,长期治疗可使冠心病恶化,若高血压病伴严重高血脂症慎用,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闫吉霞;张学军;何平;王学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运用护理程序对TCMA言语康复护理效果的探讨

    目的指导患者正确建立语言沟通,使之达到佳语言沟通状态.方法评估患者沟通的应对能力,根据病人不同问题制定相适应的护理目标与护理措施.结果6例TCMA患者经个体与集体相结合训练,3个月后,基本上能与周围人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结论有针对性评估及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可提高言语康复的护理工作效果.

    作者:辛志芳;赵晓瑞;何卫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病伴有左室肥厚者、63例高血压病不伴有左室肥厚者及51例正常对照者的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心率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高血压病患者时域分析指标及心率变异指数均比正常人明显降低.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体内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心率变异性降低,而且其心率变异性降低程度与心脏受损程度有关.

    作者:李锦秀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针刺治疗原发性眼睑痉挛21例体会

    原发性眼睑痉挛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原因不明,病初眼睑微细抽动,重则一侧全部面肌阵挛和强直性收缩,常致眼睑闭合而影响视物.目前单纯服药治疗没有明显疗效.近年来我们采用针刺治疗原发性眼睑痉挛,获得满意疗效,现将其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侯丽;董明栋;吴红新;刘继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视觉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进一步认识视觉诱发电位(VEP)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分析25例临床诊断为MS的VEP检测结果.结果25例MS患者的VEP异常率为72%,异常者中伴视觉症状者占44%;不伴相应视觉症状者占56%;伴脊髓损害者占78%.结论VEP检查对M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党雁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儿童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的诊断分析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但儿童少见,其临床表现与成人有别.自1995 02~2001 10,我们共收治小儿急性脑梗死43例,并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文正;曹传祥;孟翔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48例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将糖尿病脑梗死组和脑梗死无糖尿病组的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脑梗死组的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脑梗死无糖尿病组(P<0 05).结论2型糖尿病脑梗死的发生与高胰岛素血症、血压、血糖、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相关.

    作者:孙运;王瑞敏;杨庆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96例体验

    自1999 05~2001 05,我们采用复方丹参、路路通注射液静滴,加化淤通络汤口服和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9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志云;刘金峰;姜义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CT与临床分析

    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DEACMP)指急性CO中毒患者经抢救恢复,于数天以至数周表现正常或基本正常的间歇期后再次出现以急性痴呆为主的一组神经精神症状.在急性CO中毒患者中的发生率为9%[1].为探讨DEACMP的影像学特征及与临床的关系,我们对35例本病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敬平;王会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培哚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纤溶活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IR)及纤溶活性异常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抗高血压药物对其影响目前报道较少.本文观察了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培哚普利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及纤溶活性的改变,探讨这些因素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邹广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水通道蛋白9研究进展

    组织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差异,提示水除了以简单扩散方式进行转运外,还可能通过细胞膜上的某种水通道完成其主动转运.随着水通道蛋白家族分子结构、生理特性的阐明,水通道蛋白参与体内水平衡的调节机制,与疾病的关系被揭示.其水平测定作为判断水代谢障碍疾病发生、发展的指标,以及对水通道蛋白进行目的性修饰,将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水代谢障碍疾病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唐玲;胡长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治疗方法多样,但至今尚未找到一种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血液稀释、血管扩张及溶栓等治疗方法中,溶栓治疗可能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1].

    作者:陈忠良;胡多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意外事件是指病人突然发生的人身损伤及破坏行为,是难以预料和防范的,属于非医疗过失意外事件的发生极少数系在意识不清醒、冲动状态时发生,但更多的是在意识清醒、在精神病理作用下,有预谋、有计划、有对象的,故它的发生给医院和病人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为此,很有必要进行分析和探讨.

    作者:谭龙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高尿酸(UA)血症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将80例ACI患者作为观察组,7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UA异常增高率分别为62 5%和8 57%(P<0 05),观察组UA、血脂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 01),且UA与甘油三酯(TG)水平呈正相关;尿酸水平与病情、预后有关(P<0 05,0 01).结论高尿酸血症可能是ACI危险因子之一,测定血尿酸含量有利于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

    作者:张骏;胡泳涛;雷显泽;徐忠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颈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颈动脉溶栓及静脉溶栓的疗效,寻求更好的溶栓途径和方法.方法将入选的100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颈动脉溶栓组(简称A组)50例,给以尿激酶30万U,用普通输液针由病灶侧颈动脉穿刺推注;静脉溶栓组(简称V组)50例,将尿激酶120万U稀释后静滴,两组辅以相同的常规治疗,14d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基本痊愈18(36%),显效21例(42%),总有效率为92%.V组:基本痊愈11例(22%),显效14例(28%),总有效率74%.A组出血发生率为4%,V组出血发生率为10%.结论颈动脉溶栓的疗效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的疗效(P<0 05),且出血发生率低.

    作者:王慎付;赵岚;文斌;秦志慧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糖尿病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糖尿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率较高,其中以周围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为常见.但还有一些较少见的症状,以下报道3例这种少见的并发症,以提高对糖尿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认识.

    作者:张昆林;马莎;蔡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三叉神经鞘瘤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三叉神经鞘瘤临床表现多为三叉神经损害症体和体征,主要依靠CT及MRI诊断,本组中颅窝型9例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切除,后颅窝型6例采用枕下乳突后入路切除,哑铃型6例分别采用颞下入路、枕下乳突后入路、或幕上、幕下联合入路切除.本组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2例.结论三叉神经鞘瘤显微手术是佳方法,正确选择手术入路是肿瘤全切除的前提条件.

    作者:李尧;邱永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血气胸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1临床资料本组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合并血气胸47例,男35例,女12例,年龄12~68岁,平均40岁.

    作者:张素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微侵袭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92例报告

    我院从1990 03~2002 02,采用微侵袭血肿消除术(以下简称微创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92例,取得满意效果.本文结合文献对微创术的手术时机、治疗方法、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进行探讨.

    作者:李希水;李献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