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凯;周总光
胰岛素抵抗(IR) 的主要临床特征为: 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作用的抵抗,多见于Ⅱ型糖尿病患者.有关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的临床研究,少见文献报道.现将近年来我们所诊断的 32例胰岛素抵抗患者及其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建玲;李昌祁;周仁;郝岩峰;全凤玲;刘玉甫;马晓光;张东友;李秀丽;冯佳庆;吴海霞;胡泽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对 47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不仅降压效果明显、稳定、少有反弹,而且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发现中药对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有重要影响,这对治疗高血压有十分重要意义.
作者:姜坤;张兰华;刘玉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血管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是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亦称为血管母细胞(angioblasts).新近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期的血管发育,也存在于成年机体的骨髓及外周血,在成体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这一目前血管发育生物学的重大发现,不仅为揭开血管新生机制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缺血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本文报告其有关进展.
作者:王卫东;陈正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们用血液稀释疗法与光量子处理结合治疗 30例高粘血症患者一疗程,对比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显示: 治疗后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及血沉下降,全血低切粘度显著下降.红细胞压积下降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少波;刘秋平;王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爆炸性冲击伤后不同组织器官微血管通透性变化的特点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采用雷管对兔的爆炸性冲击损伤模型,以及 125I- 白蛋白标记的方法,观察爆炸性冲击波对兔心、脑、肺、肾、肝组织中的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距爆源 20cm处的爆炸冲击波平均压力峰值为 174. 4kPa,可引起红细胞压积增加为 14. 9%( 与对照组相比),血浆丢失为对照的 5. 12倍;距爆源 10cm时,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峰值可陡增至 1000kPa以上,所致白蛋白漏出率为伤前的 1.5倍,心、脑、肺、肾组织中的残留放射性较对照组增加约 1. 6~ 1. 9倍.结论爆炸冲击波能引起红细胞压积明显增加,血浆丢失,以及心、脑、肺、肾组织中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作者:王建民;王正国;朱佩芳;李兵仓;张良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性的改变.方法将链脲佐菌素 225mg溶于 0.1mol/L枸椽酸缓冲液(pH4.4)30ml中,按体重 50mg/kg(1ml/150g)一次性腹腔注射.造模后 24h以尿糖试纸测尿糖,眼眶静脉丛采血测血糖,6周后摘眼球采血测血液流变指标及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结果造模组大鼠血液粘度,红细胞电泳、红细胞压积诸指标均有增高(P<0.05~ 0.01),且造模组大鼠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水平均有异常改变.结论链脲佐菌素对实验动物的胰岛β细胞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毒性作用,可使多种动物产生糖尿病,表现出人类患糖尿病时血液流变性改变的特征.
作者:景远;关晓萍;蔺威;赵金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通脉胶囊对脑梗塞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 12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通脉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消栓通络胶囊,采用全自动血流变仪( FASCO3010型),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通脉胶囊明显降低脑梗塞患者的血浆粘度( η P) 和高切全血粘度( η Hb).结论通脉胶囊对脑梗塞病人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了患者的血浆粘度和全血高切粘度有关.
作者:邹伟;张衍良;黄萍;王茉蕾;刘丹;戴铁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山莨菪硷、蝮蛇抗栓酶改善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肾脏微循环及高凝、高粘状态,促进患者对激素发挥良好作用的疗效.方法 70例 LN患者随机分为 A、B两组.A组常规治疗加用山莨菪硷、蝮蛇抗栓酶共 38例;B组常规治疗共 32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检测尿蛋白质定量、BUN、Cr,观察临床症状,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P<0.05);两组尿蛋白、BUN、Cr变化差异显著(P<0.01). 结论山莨菪硷、蝮蛇抗栓酶佐治 LN具有一定疗效.
作者:史登平;胡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快速、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梗塞心肌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 CK- MB、 LDH/LDH2两项生化指标可用于 AMI的早期诊断,但操作繁琐,利用率较低,且不宜急诊操作.本文测定肌红蛋白 (Mb)、肌钙蛋白 I(cTnI)两种方法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早期诊断有快速、简捷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李秀伟;姜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炎症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白细胞粘附并穿越微血管内皮细胞,向炎症部位募集.外渗的白细胞释放细胞毒性物质,如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等,造成组织损伤.在炎症反应中,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一重要环节,它决定了白细胞经内皮迁移以及粘附分子参与白细胞粘附的整个过程.在炎症所致微循环损伤中,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 1( PECAM- 1, CD31) 扮演了重要角色.
作者:高宏凯;周总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94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风华;巨丹;线利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血管内皮细胞密切参与包括再生、发育、伤口愈合等一系列生理过程及炎症反应、糖尿病生物膜病变、肿瘤侵袭等病理生理反应(Folkman,1992).为了对内皮细胞的功能有更多了解,人们对人及动物内皮细胞的培养进行了探索.近年来,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已从大血管(主动脉、脐静脉 ) 内皮细胞发展到微血管内皮细胞(MECs).MECs的分离和培养在认识正常的血管生成和实体瘤血管新生、炎性细胞的迁移及血管病理生理等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者:梁光波;金惠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已被公认,各国溶栓治疗基本以颈内动脉系统缺血为主,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溶栓治疗较少.我们依据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溶栓治疗方案,试用在椎基底动脉缺血卒中的治疗中疗效显著.本组病人溶栓治疗结果显示死亡率为 10%,疗效肯定.报告如下.
作者:曹丽华;张锦;闫俊杰;白玉海;崔志堂;李慧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 (ESR)测定,是常用的临床检验指标,它的诊断特异性虽然不高,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来看,它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所以多年来一直被临床血液流变学所采用.在以往的检测中,只考虑到血沉受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测试温度、红细胞表面电荷、红细胞之间桥联力的大小及细胞与血浆之间密度差异等影响因素.如血样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沉增快;血浆粘度降低,血沉增快;测试温度增高,血沉增快等.很少考虑到不同抗凝剂对血沉测定结果的影响.过去测定血沉通常采用 3.8% (109mmol/L)枸橼酸钠作抗凝剂.近年来,在血液流变学检测中为了方便,血沉测定也用肝素抗凝.为了探讨不同抗凝剂对血沉测定的影响,我们用肝素和枸橼酸钠两种不同抗凝剂对 87例病人血样平行进行了血沉测定值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雪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研究选择了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 4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4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进行血液流变学变化观测,以探讨脑血栓形成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为预防和治疗脑血栓寻找更为有效的措施.
作者:李晓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UBIO)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等的影响.方法将 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80例,观察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UBIO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度总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除血沉外)、血脂、TNF、ET等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前后血沉无显著性.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UBIO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状态,降低血脂、TNF、ET,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赵晶;张晓燕;白云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称之为下消化道出血.出血的原因很多,内窥镜及钡餐检查不易发现,诊断比较困难,尤其是小肠.所以,如何及时找出出血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自 1996年以来我们用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造影的方法诊断了 35例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共发现 28例阳性病变,其中 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报告如下:
作者:沈晓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血液生物平衡疗法对高粘血症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方法应用 XSZ- 3B型血液生物平衡治疗仪,静脉采血 150~ 200ml注入一次性无菌采血杯中进行紫外线和低能量 He- Ne激光照射、磁化并充氧 15~ 20min后回输.采血同时快速静滴平衡液(低右或培他啶盐液加 mg2+ 、Ca2+ 、K+ 等 400ml),间隔 2~ 3d一次,5~ 6次为 1疗程.1疗程后复查血液流变指标并自身前后对照.结果血液流变学六项指标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液生物平衡疗法具有明显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纤维蛋白原的溶解度,提高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纠正异常血液流变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
作者:周祖勇;谢修齐;龚苏;高丽霞;尹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索一种手深度烧伤后更多、更好地保存手功能的有效方法.方法对 28例 50只手深Ⅱ度以上烧伤的病例进行了早期的全手背部( 包括全手背至手指末节) 切痂,术中应用生长因子调控,术后早期( 术后第 5d至第 10d) 进行手功能锻炼.结果 28例 50只手应用此方法后,除一例再植皮者手功能受影响外,其他病例手外形,手功能的恢复均较满意,总有效率在 90% 以上.截指率明显下降.结论手深度烧伤后早期全手切痂,生长因子调控和早期手功能锻炼对手外形及手功能的恢复保存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吕国忠;虞俊杰;陶波;郭锡萍;张茵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