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琳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不同空气环境二硫化碳含量暴露人群眼部微循环和微血管的变化.方法检测对象为某单位二硫化碳接触者及长期在该厂区高浓度二硫化碳暴露人员各 10人,另检测厂区外环境暴露 10人作为对照.用球结膜微循环检测仪检测了球结膜微循环和微血管的变化,按田牛的加权积分法进行积分值计算.对二硫化碳接触者及长期在该厂区高浓度二硫化碳暴露人员还进行了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观察.结果二硫化碳接触者和厂区内暴露人群中球结膜微血管常有渗出、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球结膜微循环的总积分值、形态积分和周围状态积分明显高于厂区外暴露人群(P<0.01). 眼底微血管荧光造影检测,发现长期接触二硫化碳和厂区暴露人群有动脉荧光反应强度增加,视网膜静脉充盈延迟等改变.而厂区外暴露人群的球结膜微循环未见出血,球结膜微循环总积分值正常.结论二硫化碳对球结膜微循环和微血管有损伤作用,控制大气中二硫化碳含量可减轻或避免对微血管的损伤.
作者:吉志清;陈俭华;蔺世龙;茹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炎症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白细胞粘附并穿越微血管内皮细胞,向炎症部位募集.外渗的白细胞释放细胞毒性物质,如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等,造成组织损伤.在炎症反应中,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一重要环节,它决定了白细胞经内皮迁移以及粘附分子参与白细胞粘附的整个过程.在炎症所致微循环损伤中,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 1( PECAM- 1, CD31) 扮演了重要角色.
作者:高宏凯;周总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已被公认,各国溶栓治疗基本以颈内动脉系统缺血为主,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溶栓治疗较少.我们依据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溶栓治疗方案,试用在椎基底动脉缺血卒中的治疗中疗效显著.本组病人溶栓治疗结果显示死亡率为 10%,疗效肯定.报告如下.
作者:曹丽华;张锦;闫俊杰;白玉海;崔志堂;李慧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快速、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梗塞心肌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 CK- MB、 LDH/LDH2两项生化指标可用于 AMI的早期诊断,但操作繁琐,利用率较低,且不宜急诊操作.本文测定肌红蛋白 (Mb)、肌钙蛋白 I(cTnI)两种方法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早期诊断有快速、简捷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李秀伟;姜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血管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是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亦称为血管母细胞(angioblasts).新近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期的血管发育,也存在于成年机体的骨髓及外周血,在成体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这一目前血管发育生物学的重大发现,不仅为揭开血管新生机制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缺血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本文报告其有关进展.
作者:王卫东;陈正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性与其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在联系.方法对 103例偏头痛患者,检测其血液流变学的有关指标并结合其中医分型分析,且与 112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偏头痛患者的各项指标除血沉(P<0.05)外,其它均显著异常(P<0.01);不同中医分型组的变化侧重与轻重也不同且与病情相平行.结论在对偏头痛患者辨证施治时改善其血液的流变性不容忽视.
作者:侯延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研究选择了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 4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4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进行血液流变学变化观测,以探讨脑血栓形成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为预防和治疗脑血栓寻找更为有效的措施.
作者:李晓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爆炸性冲击伤后不同组织器官微血管通透性变化的特点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采用雷管对兔的爆炸性冲击损伤模型,以及 125I- 白蛋白标记的方法,观察爆炸性冲击波对兔心、脑、肺、肾、肝组织中的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距爆源 20cm处的爆炸冲击波平均压力峰值为 174. 4kPa,可引起红细胞压积增加为 14. 9%( 与对照组相比),血浆丢失为对照的 5. 12倍;距爆源 10cm时,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峰值可陡增至 1000kPa以上,所致白蛋白漏出率为伤前的 1.5倍,心、脑、肺、肾组织中的残留放射性较对照组增加约 1. 6~ 1. 9倍.结论爆炸冲击波能引起红细胞压积明显增加,血浆丢失,以及心、脑、肺、肾组织中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作者:王建民;王正国;朱佩芳;李兵仓;张良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对 45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血液流变学变化,为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及控制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一些启示.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显坤;孟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大鼠提睾肌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 SP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法( TUNEL) 对大鼠提睾肌缺血再灌注后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 Bcl- 2、Bax、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的表达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均有 Bcl- 2、Bax、P53和 PCNA的表达,在平滑肌细胞,Bcl- 2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 Bax和 P53. PCNA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在内皮细胞,Bax和 P53的表达强,TUNEL阳性细胞率高.结论大鼠提睾肌缺血再灌注可造成平滑细胞的增殖和内皮细胞的凋亡,其结果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作者:赵佐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 OX- LDL和 Vit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 CD40和 CD40L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 CD40和 CD40L表达水平.结果低浓度 OX- LDL(<200μ g/L)可使内皮细胞表达 CD40和 CD40L含量明显增加,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效应.高浓度(>200μ g/L)OX- LDL刺激时,CD40和 CD40L表达明显下降.抗氧化剂 VitE呈剂量依赖性部分逆转 OX- LDL对内皮细胞表达 CD40和 CD40L. 结论 OX- LDL刺激内皮细胞高表达 CD40和 CD40L可能是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机制.
作者:严金川;吴宗贵;陈金明;张玲珍;李莉;仲人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胰岛素抵抗(IR) 的主要临床特征为: 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作用的抵抗,多见于Ⅱ型糖尿病患者.有关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的临床研究,少见文献报道.现将近年来我们所诊断的 32例胰岛素抵抗患者及其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建玲;李昌祁;周仁;郝岩峰;全凤玲;刘玉甫;马晓光;张东友;李秀丽;冯佳庆;吴海霞;胡泽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状态与血粘度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择 30例患者和 33例正常人进行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vWF∶Ag)、抗凝血酶Ⅲ(AT- Ⅲ)含量、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及其抑制物(PAI- 1)的活性及血粘度的测定.结果患者组 vWF∶Ag含量 t- PA、PAI- 1活性及血粘度测定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 AT- Ⅲ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液处于高凝与高粘状态,且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立杰;金永华;梁庆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 (ESR)测定,是常用的临床检验指标,它的诊断特异性虽然不高,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来看,它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所以多年来一直被临床血液流变学所采用.在以往的检测中,只考虑到血沉受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测试温度、红细胞表面电荷、红细胞之间桥联力的大小及细胞与血浆之间密度差异等影响因素.如血样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沉增快;血浆粘度降低,血沉增快;测试温度增高,血沉增快等.很少考虑到不同抗凝剂对血沉测定结果的影响.过去测定血沉通常采用 3.8% (109mmol/L)枸橼酸钠作抗凝剂.近年来,在血液流变学检测中为了方便,血沉测定也用肝素抗凝.为了探讨不同抗凝剂对血沉测定的影响,我们用肝素和枸橼酸钠两种不同抗凝剂对 87例病人血样平行进行了血沉测定值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雪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通脉胶囊对脑梗塞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 12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通脉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消栓通络胶囊,采用全自动血流变仪( FASCO3010型),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通脉胶囊明显降低脑梗塞患者的血浆粘度( η P) 和高切全血粘度( η Hb).结论通脉胶囊对脑梗塞病人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了患者的血浆粘度和全血高切粘度有关.
作者:邹伟;张衍良;黄萍;王茉蕾;刘丹;戴铁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94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风华;巨丹;线利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血液流变学研究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型的新型学科,其范围包括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中有形成分及血管变形性与弹性、微循环、微血管血液流变性等.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障碍.因此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有:
作者:翁维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从人胚脑皮层中分离培养并鉴定神经干细胞.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在人胚脑皮层中分离出具有单细胞克隆能力的细胞,并进行培养、传代、分化观察,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克隆细胞的神经巢蛋白( Nestin) 抗原和分化后特异性成熟神经细胞抗原的表达.结果从胚龄 10周的新鲜人胚脑皮层中成功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该细胞具有连续克隆能力,可传代培养,表达神经巢蛋白抗原.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细胞、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结论人胚脑皮层中存在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
作者:陆华;蒋云召;苗宗宁;周建宏;唐志放;陆爻忠;卞林;惠国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 LPS诱导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PWVEC) ICAM- 1的表达及调控机制.方法 100ng/ml LPS刺激 PMVEC 0h、2h、4h、6h、8h或 10ng/ml、50ng/ml、100ng/ml LPS刺激 6h,免疫细胞化学检测 PMVEC ICAM- 1的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化分析检测 NF- κ B的活化.并通过加入活化阻断剂 PDTC观察对 PMVEC ICAM- 1表达的影响.结果 PMVEC ICAM- 1的表达与 LPS的刺激呈时相 - 剂量依赖方式.LPS的刺激迅速活化 NF- κ B,60min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PDTC能显著降低 ICAM- 1的表达( P<0. 01).结论 LPS刺激诱导 NF- κ B的活化,启动 ICAM- 1的合成表达.
作者:顾大勇;曾祥元;陈莉;杨季云;马布仁;王天然;唐旭东;石力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