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胚脑皮层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陆华;蒋云召;苗宗宁;周建宏;唐志放;陆爻忠;卞林;惠国桢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 人胚胎, 脑皮层, 培养, 克隆, 鉴定
摘要:目的从人胚脑皮层中分离培养并鉴定神经干细胞.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在人胚脑皮层中分离出具有单细胞克隆能力的细胞,并进行培养、传代、分化观察,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克隆细胞的神经巢蛋白( Nestin) 抗原和分化后特异性成熟神经细胞抗原的表达.结果从胚龄 10周的新鲜人胚脑皮层中成功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该细胞具有连续克隆能力,可传代培养,表达神经巢蛋白抗原.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细胞、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结论人胚脑皮层中存在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
中国微循环杂志相关文献
  • 二硫化碳对眼部微血管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不同空气环境二硫化碳含量暴露人群眼部微循环和微血管的变化.方法检测对象为某单位二硫化碳接触者及长期在该厂区高浓度二硫化碳暴露人员各 10人,另检测厂区外环境暴露 10人作为对照.用球结膜微循环检测仪检测了球结膜微循环和微血管的变化,按田牛的加权积分法进行积分值计算.对二硫化碳接触者及长期在该厂区高浓度二硫化碳暴露人员还进行了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观察.结果二硫化碳接触者和厂区内暴露人群中球结膜微血管常有渗出、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球结膜微循环的总积分值、形态积分和周围状态积分明显高于厂区外暴露人群(P<0.01). 眼底微血管荧光造影检测,发现长期接触二硫化碳和厂区暴露人群有动脉荧光反应强度增加,视网膜静脉充盈延迟等改变.而厂区外暴露人群的球结膜微循环未见出血,球结膜微循环总积分值正常.结论二硫化碳对球结膜微循环和微血管有损伤作用,控制大气中二硫化碳含量可减轻或避免对微血管的损伤.

    作者:吉志清;陈俭华;蔺世龙;茹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VEGF高表达的胶质瘤细胞对体外共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目的以 VEGF阴性表达的正常鼠肝细胞系 BRL 3A为对照,研究 VEGF高表达的恶性胶质瘤细胞系 C6对体外共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建立体外 C6,BRL 3A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方法,观察不同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活体形态的改变、毛细血管管腔样结构形成的数量、用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内皮细胞的增殖状况;利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共培养后的内皮细胞上和血管新生有关的生长因子和受体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与胶质瘤细胞 C6共培养时,可引起内皮细胞的增殖速度加快,细胞周期中 S期和 G2- M期百分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内皮细胞呈现大量的毛细血管管腔样结构;而与 BRL 3A共培养内皮细胞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P<0.01),未观察到形态学的明显变化.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与 C6共培养的内皮细胞 Flk-1、Flt-1蛋白表达增加(P<0.05),而与 BRL 3A共培养的内皮细胞 Flk-1、Flt-1蛋白表达下降(P<0.01). 结论胶质瘤细胞 C6可使共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转化为血管新生活跃的状态,其可能原因为 C6合成分泌的 VEGF上调 Flk-1、Flt-1的表达.

    作者:王新红;殷莲华;金惠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血管内皮细胞密切参与包括再生、发育、伤口愈合等一系列生理过程及炎症反应、糖尿病生物膜病变、肿瘤侵袭等病理生理反应(Folkman,1992).为了对内皮细胞的功能有更多了解,人们对人及动物内皮细胞的培养进行了探索.近年来,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已从大血管(主动脉、脐静脉 ) 内皮细胞发展到微血管内皮细胞(MECs).MECs的分离和培养在认识正常的血管生成和实体瘤血管新生、炎性细胞的迁移及血管病理生理等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者:梁光波;金惠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意义与存在问题的探讨

    1 血液流变学研究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型的新型学科,其范围包括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中有形成分及血管变形性与弹性、微循环、微血管血液流变性等.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障碍.因此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有:

    作者:翁维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性变化

    94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风华;巨丹;线利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大鼠提睾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目的研究大鼠提睾肌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 SP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法( TUNEL) 对大鼠提睾肌缺血再灌注后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 Bcl- 2、Bax、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的表达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均有 Bcl- 2、Bax、P53和 PCNA的表达,在平滑肌细胞,Bcl- 2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 Bax和 P53. PCNA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在内皮细胞,Bax和 P53的表达强,TUNEL阳性细胞率高.结论大鼠提睾肌缺血再灌注可造成平滑细胞的增殖和内皮细胞的凋亡,其结果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作者:赵佐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Ⅰ两种试剂盒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价值

    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快速、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梗塞心肌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 CK- MB、 LDH/LDH2两项生化指标可用于 AMI的早期诊断,但操作繁琐,利用率较低,且不宜急诊操作.本文测定肌红蛋白 (Mb)、肌钙蛋白 I(cTnI)两种方法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早期诊断有快速、简捷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李秀伟;姜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血液流变性变化

    目的观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性的改变.方法将链脲佐菌素 225mg溶于 0.1mol/L枸椽酸缓冲液(pH4.4)30ml中,按体重 50mg/kg(1ml/150g)一次性腹腔注射.造模后 24h以尿糖试纸测尿糖,眼眶静脉丛采血测血糖,6周后摘眼球采血测血液流变指标及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结果造模组大鼠血液粘度,红细胞电泳、红细胞压积诸指标均有增高(P<0.05~ 0.01),且造模组大鼠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水平均有异常改变.结论链脲佐菌素对实验动物的胰岛β细胞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毒性作用,可使多种动物产生糖尿病,表现出人类患糖尿病时血液流变性改变的特征.

    作者:景远;关晓萍;蔺威;赵金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人胚脑皮层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目的从人胚脑皮层中分离培养并鉴定神经干细胞.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在人胚脑皮层中分离出具有单细胞克隆能力的细胞,并进行培养、传代、分化观察,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克隆细胞的神经巢蛋白( Nestin) 抗原和分化后特异性成熟神经细胞抗原的表达.结果从胚龄 10周的新鲜人胚脑皮层中成功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该细胞具有连续克隆能力,可传代培养,表达神经巢蛋白抗原.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细胞、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结论人胚脑皮层中存在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

    作者:陆华;蒋云召;苗宗宁;周建宏;唐志放;陆爻忠;卞林;惠国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山莨菪硷、蝮蛇抗栓酶佐治狼疮性肾炎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山莨菪硷、蝮蛇抗栓酶改善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肾脏微循环及高凝、高粘状态,促进患者对激素发挥良好作用的疗效.方法 70例 LN患者随机分为 A、B两组.A组常规治疗加用山莨菪硷、蝮蛇抗栓酶共 38例;B组常规治疗共 32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检测尿蛋白质定量、BUN、Cr,观察临床症状,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P<0.05);两组尿蛋白、BUN、Cr变化差异显著(P<0.01). 结论山莨菪硷、蝮蛇抗栓酶佐治 LN具有一定疗效.

    作者:史登平;胡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胰岛素抵抗与血液流变性临床相关性研究

    胰岛素抵抗(IR) 的主要临床特征为: 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作用的抵抗,多见于Ⅱ型糖尿病患者.有关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的临床研究,少见文献报道.现将近年来我们所诊断的 32例胰岛素抵抗患者及其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建玲;李昌祁;周仁;郝岩峰;全凤玲;刘玉甫;马晓光;张东友;李秀丽;冯佳庆;吴海霞;胡泽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在血液流变学检测中不同抗凝剂对血沉测定的影响

    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 (ESR)测定,是常用的临床检验指标,它的诊断特异性虽然不高,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来看,它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所以多年来一直被临床血液流变学所采用.在以往的检测中,只考虑到血沉受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测试温度、红细胞表面电荷、红细胞之间桥联力的大小及细胞与血浆之间密度差异等影响因素.如血样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沉增快;血浆粘度降低,血沉增快;测试温度增高,血沉增快等.很少考虑到不同抗凝剂对血沉测定结果的影响.过去测定血沉通常采用 3.8% (109mmol/L)枸橼酸钠作抗凝剂.近年来,在血液流变学检测中为了方便,血沉测定也用肝素抗凝.为了探讨不同抗凝剂对血沉测定的影响,我们用肝素和枸橼酸钠两种不同抗凝剂对 87例病人血样平行进行了血沉测定值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雪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通脉胶囊对脑梗塞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通脉胶囊对脑梗塞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 12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通脉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消栓通络胶囊,采用全自动血流变仪( FASCO3010型),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通脉胶囊明显降低脑梗塞患者的血浆粘度( η P) 和高切全血粘度( η Hb).结论通脉胶囊对脑梗塞病人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了患者的血浆粘度和全血高切粘度有关.

    作者:邹伟;张衍良;黄萍;王茉蕾;刘丹;戴铁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抗氧化剂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CD40和CD40 L的影响

    目的探讨 OX- LDL和 Vit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 CD40和 CD40L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 CD40和 CD40L表达水平.结果低浓度 OX- LDL(<200μ g/L)可使内皮细胞表达 CD40和 CD40L含量明显增加,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效应.高浓度(>200μ g/L)OX- LDL刺激时,CD40和 CD40L表达明显下降.抗氧化剂 VitE呈剂量依赖性部分逆转 OX- LDL对内皮细胞表达 CD40和 CD40L. 结论 OX- LDL刺激内皮细胞高表达 CD40和 CD40L可能是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机制.

    作者:严金川;吴宗贵;陈金明;张玲珍;李莉;仲人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脂和血液粘度指标观察

    研究证实,糖尿病被认为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冠心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引发高脂血症,从而影响血液粘度.本文对 36例中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血脂和血液粘度进行检测,并与 40例年龄相仿的正常人加以对照,试图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李柏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高血脂对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目的研究血清胆固醇( cho) 升高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 在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VEC) 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胆固醇血症家兔模型研究血清 cho对红细胞变形性,白细胞自发活化率及粘附分子( CD11b/ CD18) 表达的影响.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 研究 OX- LDL对 VEC粘附分子( ICAM- 1、VCAM- 1) 和 MCP- 1表达的影响.结果动物模型的结果指出随着血清 cho升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白细胞 SAR和 CD11b/ CD18表达增加.由 HUVEC获得如下结果 :( 1) 培养的 HUVEC能少量表达 ICAM- 1和 MCP- 1及蛋白;( 2) OX- LDL可显著增强 ICAM- 1、MCP- 1及蛋白表达.对 VCAM- 1表达无影响;( 3) OX- LDL有细胞毒性,引起 VEC形态异常.结论血清 cho升高引起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白细胞 SAR升高,活化的白细胞通过释放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和蛋白酶,损伤 VEC,从而破坏内皮的完整性.因此,血清 cho升高是 AS和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金永娟;李宏妹;朱文云;马丽;邢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液稀释疗法与光量子处理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我们用血液稀释疗法与光量子处理结合治疗 30例高粘血症患者一疗程,对比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显示: 治疗后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及血沉下降,全血低切粘度显著下降.红细胞压积下降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少波;刘秋平;王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PECAM-1在炎症微循环损伤中的作用

    炎症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白细胞粘附并穿越微血管内皮细胞,向炎症部位募集.外渗的白细胞释放细胞毒性物质,如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等,造成组织损伤.在炎症反应中,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一重要环节,它决定了白细胞经内皮迁移以及粘附分子参与白细胞粘附的整个过程.在炎症所致微循环损伤中,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 1( PECAM- 1, CD31) 扮演了重要角色.

    作者:高宏凯;周总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手深度烧伤早期切痂植皮和生长因子调控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索一种手深度烧伤后更多、更好地保存手功能的有效方法.方法对 28例 50只手深Ⅱ度以上烧伤的病例进行了早期的全手背部( 包括全手背至手指末节) 切痂,术中应用生长因子调控,术后早期( 术后第 5d至第 10d) 进行手功能锻炼.结果 28例 50只手应用此方法后,除一例再植皮者手功能受影响外,其他病例手外形,手功能的恢复均较满意,总有效率在 90% 以上.截指率明显下降.结论手深度烧伤后早期全手切痂,生长因子调控和早期手功能锻炼对手外形及手功能的恢复保存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吕国忠;虞俊杰;陶波;郭锡萍;张茵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液生物平衡疗法对高粘血症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液生物平衡疗法对高粘血症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方法应用 XSZ- 3B型血液生物平衡治疗仪,静脉采血 150~ 200ml注入一次性无菌采血杯中进行紫外线和低能量 He- Ne激光照射、磁化并充氧 15~ 20min后回输.采血同时快速静滴平衡液(低右或培他啶盐液加 mg2+ 、Ca2+ 、K+ 等 400ml),间隔 2~ 3d一次,5~ 6次为 1疗程.1疗程后复查血液流变指标并自身前后对照.结果血液流变学六项指标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液生物平衡疗法具有明显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纤维蛋白原的溶解度,提高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纠正异常血液流变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

    作者:周祖勇;谢修齐;龚苏;高丽霞;尹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国微循环杂志

中国微循环杂志

主管:江苏省科委

主办:江苏省微循环学临床应用实验培训中心(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国微循环学会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