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意义与存在问题的探讨

翁维良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性, 血液凝固性, 有形成分, 血液流量, 血液流动, 微血管, 临床意义, 微循环, 器质性, 功能性, 变形性, 障碍, 学科, 流态, 流速, 机体, 弹性, 变型
摘要:1 血液流变学研究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型的新型学科,其范围包括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中有形成分及血管变形性与弹性、微循环、微血管血液流变性等.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障碍.因此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有:
中国微循环杂志相关文献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等的影响

    目的观察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UBIO)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等的影响.方法将 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80例,观察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UBIO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度总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除血沉外)、血脂、TNF、ET等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前后血沉无显著性.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UBIO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状态,降低血脂、TNF、ET,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赵晶;张晓燕;白云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在血液流变学检测中不同抗凝剂对血沉测定的影响

    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 (ESR)测定,是常用的临床检验指标,它的诊断特异性虽然不高,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来看,它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所以多年来一直被临床血液流变学所采用.在以往的检测中,只考虑到血沉受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测试温度、红细胞表面电荷、红细胞之间桥联力的大小及细胞与血浆之间密度差异等影响因素.如血样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沉增快;血浆粘度降低,血沉增快;测试温度增高,血沉增快等.很少考虑到不同抗凝剂对血沉测定结果的影响.过去测定血沉通常采用 3.8% (109mmol/L)枸橼酸钠作抗凝剂.近年来,在血液流变学检测中为了方便,血沉测定也用肝素抗凝.为了探讨不同抗凝剂对血沉测定的影响,我们用肝素和枸橼酸钠两种不同抗凝剂对 87例病人血样平行进行了血沉测定值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雪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二硫化碳对眼部微血管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不同空气环境二硫化碳含量暴露人群眼部微循环和微血管的变化.方法检测对象为某单位二硫化碳接触者及长期在该厂区高浓度二硫化碳暴露人员各 10人,另检测厂区外环境暴露 10人作为对照.用球结膜微循环检测仪检测了球结膜微循环和微血管的变化,按田牛的加权积分法进行积分值计算.对二硫化碳接触者及长期在该厂区高浓度二硫化碳暴露人员还进行了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观察.结果二硫化碳接触者和厂区内暴露人群中球结膜微血管常有渗出、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球结膜微循环的总积分值、形态积分和周围状态积分明显高于厂区外暴露人群(P<0.01). 眼底微血管荧光造影检测,发现长期接触二硫化碳和厂区暴露人群有动脉荧光反应强度增加,视网膜静脉充盈延迟等改变.而厂区外暴露人群的球结膜微循环未见出血,球结膜微循环总积分值正常.结论二硫化碳对球结膜微循环和微血管有损伤作用,控制大气中二硫化碳含量可减轻或避免对微血管的损伤.

    作者:吉志清;陈俭华;蔺世龙;茹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状态及血粘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状态与血粘度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择 30例患者和 33例正常人进行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vWF∶Ag)、抗凝血酶Ⅲ(AT- Ⅲ)含量、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及其抑制物(PAI- 1)的活性及血粘度的测定.结果患者组 vWF∶Ag含量 t- PA、PAI- 1活性及血粘度测定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 AT- Ⅲ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液处于高凝与高粘状态,且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立杰;金永华;梁庆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Ⅰ两种试剂盒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价值

    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快速、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梗塞心肌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 CK- MB、 LDH/LDH2两项生化指标可用于 AMI的早期诊断,但操作繁琐,利用率较低,且不宜急诊操作.本文测定肌红蛋白 (Mb)、肌钙蛋白 I(cTnI)两种方法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早期诊断有快速、简捷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李秀伟;姜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128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红细胞流变性分析

    目的探讨红细胞流变性的变化对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影响,阐明改善血液粘滞度和微循环对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性.方法对 128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实验组)和 100例无骨质疏松症的门诊体检者(对照组),分别采用 LBY- N6A自清洗螺旋式粘度仪测定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电泳指数;统计学分析采取两组间比较的 t检验.结果(1)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血沉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 P<0.05;(2)骨质疏松症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及电泳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3)骨质疏松症组的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 结论红细胞流变性的改变对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除补充钙剂、维生素 D及激素替代治疗外,也应该重视血液粘度和微循环的改善.同样,临床工作中的防治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时所采用的降纤、降粘治疗,也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起重要作用.

    作者:韩英;聂英坤;姜礼红;于卫刚;朱秀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是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亦称为血管母细胞(angioblasts).新近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期的血管发育,也存在于成年机体的骨髓及外周血,在成体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这一目前血管发育生物学的重大发现,不仅为揭开血管新生机制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缺血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本文报告其有关进展.

    作者:王卫东;陈正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暨黑龙江省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学会第五届年会纪要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性与其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在联系.方法对 103例偏头痛患者,检测其血液流变学的有关指标并结合其中医分型分析,且与 112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偏头痛患者的各项指标除血沉(P<0.05)外,其它均显著异常(P<0.01);不同中医分型组的变化侧重与轻重也不同且与病情相平行.结论在对偏头痛患者辨证施治时改善其血液的流变性不容忽视.

    作者:侯延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通脉胶囊对脑梗塞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通脉胶囊对脑梗塞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 12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通脉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消栓通络胶囊,采用全自动血流变仪( FASCO3010型),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通脉胶囊明显降低脑梗塞患者的血浆粘度( η P) 和高切全血粘度( η Hb).结论通脉胶囊对脑梗塞病人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了患者的血浆粘度和全血高切粘度有关.

    作者:邹伟;张衍良;黄萍;王茉蕾;刘丹;戴铁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意义与存在问题的探讨

    1 血液流变学研究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型的新型学科,其范围包括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中有形成分及血管变形性与弹性、微循环、微血管血液流变性等.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障碍.因此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有:

    作者:翁维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性变化

    94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风华;巨丹;线利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VEGF高表达的胶质瘤细胞对体外共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目的以 VEGF阴性表达的正常鼠肝细胞系 BRL 3A为对照,研究 VEGF高表达的恶性胶质瘤细胞系 C6对体外共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建立体外 C6,BRL 3A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方法,观察不同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活体形态的改变、毛细血管管腔样结构形成的数量、用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内皮细胞的增殖状况;利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共培养后的内皮细胞上和血管新生有关的生长因子和受体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与胶质瘤细胞 C6共培养时,可引起内皮细胞的增殖速度加快,细胞周期中 S期和 G2- M期百分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内皮细胞呈现大量的毛细血管管腔样结构;而与 BRL 3A共培养内皮细胞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P<0.01),未观察到形态学的明显变化.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与 C6共培养的内皮细胞 Flk-1、Flt-1蛋白表达增加(P<0.05),而与 BRL 3A共培养的内皮细胞 Flk-1、Flt-1蛋白表达下降(P<0.01). 结论胶质瘤细胞 C6可使共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转化为血管新生活跃的状态,其可能原因为 C6合成分泌的 VEGF上调 Flk-1、Flt-1的表达.

    作者:王新红;殷莲华;金惠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液生物平衡疗法对高粘血症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液生物平衡疗法对高粘血症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方法应用 XSZ- 3B型血液生物平衡治疗仪,静脉采血 150~ 200ml注入一次性无菌采血杯中进行紫外线和低能量 He- Ne激光照射、磁化并充氧 15~ 20min后回输.采血同时快速静滴平衡液(低右或培他啶盐液加 mg2+ 、Ca2+ 、K+ 等 400ml),间隔 2~ 3d一次,5~ 6次为 1疗程.1疗程后复查血液流变指标并自身前后对照.结果血液流变学六项指标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液生物平衡疗法具有明显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纤维蛋白原的溶解度,提高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纠正异常血液流变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

    作者:周祖勇;谢修齐;龚苏;高丽霞;尹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手深度烧伤早期切痂植皮和生长因子调控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索一种手深度烧伤后更多、更好地保存手功能的有效方法.方法对 28例 50只手深Ⅱ度以上烧伤的病例进行了早期的全手背部( 包括全手背至手指末节) 切痂,术中应用生长因子调控,术后早期( 术后第 5d至第 10d) 进行手功能锻炼.结果 28例 50只手应用此方法后,除一例再植皮者手功能受影响外,其他病例手外形,手功能的恢复均较满意,总有效率在 90% 以上.截指率明显下降.结论手深度烧伤后早期全手切痂,生长因子调控和早期手功能锻炼对手外形及手功能的恢复保存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吕国忠;虞俊杰;陶波;郭锡萍;张茵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降纤酶治疗伴高粘血症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伴高粘血症的心绞痛的疗效.方法观察治疗前后降纤酶治疗组和硝酸甘油治疗组心绞痛平均发作次数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降纤酶治疗组明显好于硝酸甘油治疗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 结论降纤酶对伴高粘血症的心绞痛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作者:宋一平;郑景英;王立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高血脂对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目的研究血清胆固醇( cho) 升高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 在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VEC) 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胆固醇血症家兔模型研究血清 cho对红细胞变形性,白细胞自发活化率及粘附分子( CD11b/ CD18) 表达的影响.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 研究 OX- LDL对 VEC粘附分子( ICAM- 1、VCAM- 1) 和 MCP- 1表达的影响.结果动物模型的结果指出随着血清 cho升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白细胞 SAR和 CD11b/ CD18表达增加.由 HUVEC获得如下结果 :( 1) 培养的 HUVEC能少量表达 ICAM- 1和 MCP- 1及蛋白;( 2) OX- LDL可显著增强 ICAM- 1、MCP- 1及蛋白表达.对 VCAM- 1表达无影响;( 3) OX- LDL有细胞毒性,引起 VEC形态异常.结论血清 cho升高引起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白细胞 SAR升高,活化的白细胞通过释放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和蛋白酶,损伤 VEC,从而破坏内皮的完整性.因此,血清 cho升高是 AS和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金永娟;李宏妹;朱文云;马丽;邢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硬皮病患者血液流变性改变

    目的探讨硬皮病患者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方法采用 R- 80自动血液粘度仪,测定 22例硬皮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硬皮病患者,全血高切、中切和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 K值和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硬皮病患者有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改变.这种变化可为硬皮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作者:徐丽萍;李雪梅;王新月;魏茂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PECAM-1在炎症微循环损伤中的作用

    炎症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白细胞粘附并穿越微血管内皮细胞,向炎症部位募集.外渗的白细胞释放细胞毒性物质,如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等,造成组织损伤.在炎症反应中,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一重要环节,它决定了白细胞经内皮迁移以及粘附分子参与白细胞粘附的整个过程.在炎症所致微循环损伤中,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 1( PECAM- 1, CD31) 扮演了重要角色.

    作者:高宏凯;周总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管造影在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称之为下消化道出血.出血的原因很多,内窥镜及钡餐检查不易发现,诊断比较困难,尤其是小肠.所以,如何及时找出出血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自 1996年以来我们用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造影的方法诊断了 35例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共发现 28例阳性病变,其中 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报告如下:

    作者:沈晓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国微循环杂志

中国微循环杂志

主管:江苏省科委

主办:江苏省微循环学临床应用实验培训中心(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国微循环学会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