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院抗肿瘤药物使用状况分析

陈艳

关键词:抗肿瘤药, 用药情况, 用药频率, 趋势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2006年度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金额和用药频度排序法对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肿瘤药物用药金额列前3位依次为紫杉醇(13.13%)、参芪扶正注射液(11.40%)、吉西他宾(9.47%);用药频度前3位依次为他莫西芬(26.28%)、格拉司琼(7.86%)、参芪扶正注射液(7.14%).结论:我院抗肿瘤药使用状况比较合理;抗肿瘤植物药和中药类已经成为肿瘤用药的主要趋势,还应加快国产化疗药物及化疗辅助药物的研制,以降低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人人健康(医学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的体会

    近10年来,腹腔镜在泌尿外科的应用迅速发展,几乎涵盖了泌尿外科和男科学的各个领域.我们从2003年开始用腹腔镜实施肾切除术、肾囊肿去顶术、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等泌尿外科手术,疗效满意.

    作者:马立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老年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的分析

    安全、合理用药是关系到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大问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各重要器官功能减退,患病率大大高于年轻人,患老年病也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不例外.为保证老年人用药的安全,医生、药师尤其是临床药师应着重开展对老年人用药指导.

    作者:李瑞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过期流产中的应用

    2007年1月~2008年1月我们试用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40例过期流产患者,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胡春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浅谈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排痰护理

    目的:有效促进痰液的排出,为呼吸道炎症治疗起积极有效作用.方法: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每日给予微量雾化吸入和胸部物理排痰综合护理,连续1周后日排痰量减少,体温、白细胞计数降低,血液分析结果改善.结果:经治疗后治疗好转时间缩短2天半.结论:胸部物理排痰法和湿化呼吸道是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痰液排出为呼吸道炎症治疗起积极有效作用的有效途径.

    作者:孙晓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药灌肠配合西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观察

    为探讨提高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将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白拟中药方润肠通便汤,辅以肠动力药及植物神经调节剂;对照组60例服用麻仁丸治疗.疗程7d,2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组治愈50例,治愈率83%,好转10例,好转率17%,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以润肠通便汤为主配合西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增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体会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还有教育部对本科院校评估活动的开展,我院对实验室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文笔者就结合我院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和想法.

    作者:胡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老年冠心病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出院健康教育干预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出院老年冠心病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006年5月~2007年12月住院治疗的520例老年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健康教育干预组和对照组2组,各260例,干预组在出院时进行3次以上的健康教育,出院后每月进行两次以上的随访.对照组只是在出院时进行健康教育,出院后不再干预.出院2周、1个月、2个月后对所有病人进行进行服药依从性和复发率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出院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的老年冠心病病人随着出院时间的增长,服药依从性人数下降,且死亡人数增加, 且疾病复发人数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有针对性的进行出院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提高老年冠心病病人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并减少老年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猝死率.

    作者:李沁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饮食中生物抗氧化剂与肺部疾病的预防

    肺脏是机体对氧化应激极为敏感的器官.生物抗氧化剂是指生物体内合成的具有抗氧化作用或诱导抗氧化剂产生的一类物质.本文针对饮食中生物抗氧化剂与肺癌预防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闫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及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子宫输卵管造影在观察子宫腔位置,是否有畸形、粘连,输卵管是否通畅,以及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应用于输卵管阻塞的诊治价值.方法:本组共收集238例,常规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年龄:在23~42岁之间,原发不孕182例,继发不孕56例,96例行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治疗,153条输卵管插管成功,129条间质部及峡部阻塞.结果:其中122条再通成功,9条通而不畅, 21例正常妊娠,术后妊娠成功率22%.

    作者:谭峰;王亚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对策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机械通气成为重症监测治疗,急救复苏,麻醉手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它的应用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时间和条件,显著提高了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存率,随着机械通气技术在临床的普及,需要长期或短期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机械通气患者在心理生理和社会方面对护士存在高度的依赖,因此做好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和良好的照护对机械通气治疗的有效性和此类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作者:李凤兰;张春雨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狼疮性肾炎病理临床诊疗新进展

    目的:探索2型-5型狼疮性肾炎各肾脏病理类型的特征及其相应治疗措施,疗效和预后情况.方法:将通过肾活检术,肾脏病理明确诊断的2型-5型狼疮性肾炎,再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五种临床类型:尿检异常型,肾病综合征型,急性肾炎综合征,急性肾炎,慢性肾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作者:王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2005年3月~2008年3月,我科共收治糖尿病患者56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心理护理可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护理是治疗的基础措施;药物护理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方法;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十分有益;出院后指导患者提高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能力,防治并发症.通过以上护理措施,56例糖尿病患者有较好疗效.

    作者:袁晓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处理体会

    本院2000年3月~2008年3月间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5386例,其中胆囊管异常426例,现将其处理的体会报告在文中作简要分析.

    作者:曲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超声在视网膜脱离中的诊断应用

    目的:研究超声显像技术在视网膜脱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83例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显像.结果:超声对视网膜脱离的诊断率可达96.5%.结论:超声显像技术在视网膜脱离的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利用前景.

    作者:刘忠孝;王琰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探讨宫外孕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宫外孕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宫外孕患者做护理配合.结果:治疗及时,护理措施得当,均痊愈出院.结论:及时、得当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使患者减轻痛苦,取得很好疗效.

    作者:王春兰;潘利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手术室护士职业性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预防入手,规范管理,在现有的条件下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护士尽量减少职业危害.高度重视护士的身体健康,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健全职业安全防护措施,以降低职业危害程度.

    作者:张琴;钟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断肢再植的康复治疗

    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我院共收治完全性断肢(断腕、断掌、断指)35例,35例中21例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14例未经系统康复训练者.

    作者:张剑平;朱文华;任媛;张静亚;钱忆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68例

    踝部骨折是创伤骨科常见关节内骨折恢复正常解剖,重建关节稳定性是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关键,我院自2000年7月~2006年7月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68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董惠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

    外伤性脾破裂在腹腔脏器损伤中发生率高,而延迟性脾破裂常常易被人们忽略,往往在受伤后未引起患者的重视,就诊时已经失血过多,造成休克等危及病人生命.我科2005年1月~2007年1月间,共收治该类病人23例,均经积极抢救成功,本文就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8例临床分析

    已知糖尿病(DM)为冠心病(CHD)的独立危险因素,DM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心肌梗死关系密切.近年国内外临床研究均表明,DM患者与非DM患者相比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率高且临床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死亡率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患者,其病死率高与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有关.现将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

    作者:周兴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人人健康(医学导刊)杂志

人人健康(医学导刊)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省健康教育所